第一一一章人傻錢多速來?
這個現在還叫黃君烈的年輕人自稱是李嘉誠的老鄉,來自廣東潮汕。80年代末,初中都沒畢業的他先跟哥哥去內蒙古打拚,然後懷揣著在內蒙古賺到的4000元價低和借來的3萬元,來到了偉大首都北京。在偉大首都北京前門的珠市口東大街420號盤下了一個100平方米的名叫“國美服裝商店”的門麵,然後開了一家叫“國美電器商店”的店麵。
經過了一番苦心經營之後,在今年的1993年,當初小小的“國美電器商店”已經發展成了擁有十五家連鎖店的“國美電器商城”了,而且年銷售額高達2.3億元。
前些日子,這個叫黃君烈的年輕人作為中國新一代的年輕商人翹楚,僅僅23歲就成為千萬富翁的他接受了《經濟日報》的采訪,在采訪中,他說自己成功的秘訣是——“彆人在加價和稅錢的基礎上,都是再加價5%出售,而我隻是加價2%,這樣薄利多銷,消費者自然都來我這裡買東西。”
是的,本來現在這個還叫黃君烈,以後可能會改名叫做黃廣粵的國美集團老總一直信奉的商業手段就是薄利多銷,但是現在他好奇的看著報紙上對所謂“華科模式”的解析,“為什麼他做了營銷就能賣這個高的價格?”黃君烈自言自語的疑惑著。
黃君烈和哥哥算是皇城根下最早給商店打廣告的人,本來在90年代初,不隻是北京城這個皇城根兒,哪怕是全中國的商人,都覺得隻有賣不出去的積壓貨才需要打廣告賣。當時隻有黃君烈和哥哥黃君欽兩個人大膽的為所有商品甚至整個商店打廣告——他們再北京日報的中縫廣告欄簽下了長期合約,每天都打廣告“買電器,到國美”。等到他們成功之後,彆的商人再想便宜的搶中縫廣告卻再也搶不到了。
黃君烈本來一直以為廣告就是吸引客流,然後方便他和哥哥利用薄利多銷的模式賣出東西而已,可是現在看著南邊的華夏高科,怎麼感覺怎麼看都看不懂他們的營銷模式呢?
在同一時刻,賈鴻漸則是一邊看著報紙一邊跟老爹在說著什麼。“爸,咱們的拍賣會差不多也該加速了吧,這麼一個禮拜一場,等全都拍賣完了這大半年都過去了……”賈鴻漸說道,“反正這兩天巨人公司快700萬的錢已經到賬了,咱們可以加速了。”
“怎麼加速?你是說同時在幾個地方辦?咱們人手不夠啊……”賈鋼幸福的煩惱著,作為前上市公司的副總,賈鋼以前從來沒有賺錢賺到手軟,但是手下卻沒有人可以指揮的經曆。
“這樣吧,”賈鴻漸想了想說道,“老爸你肯定要到場的,不然沒辦法簽合同。乾脆你就做空中飛人吧,比如先飛到南京把場地訂了,然後馬上飛浙江定場地,然後回南京開拍賣會,在飛去杭州……儘量把拍賣會壓縮到一天一場或者兩天一場,這樣我們才能在發第一批貨之前儘量多的收攏資金。”
賈鋼聽了兒子的建議,本來還有點心疼飛機票的錢,不過最終還是答應了下來。“要不讓你媽跟我一起當空中飛人?我在南京的時候她可以先到杭州打前站?”
“不行!”誰知到此時賈鴻漸卻斷然拒絕了,“老爹誒,您想想啊,咱們現在可是不隻要忙拍賣會的事情,我還得聯係廣告商和電視台,我還沒滿18歲,民事責任權還不完全呢,我要簽合同需要有監護人簽名的,不管怎麼樣老媽都得留下來,所以我覺得乾脆讓老媽負責簽廣告公司和電視台的合同。”
賈鋼一聽兒子這麼說,仔細一想還真是這麼回事兒。這就是幸福的煩惱,就算現在馬上招聘一批人進公司,那幫人都是新人,各種經驗都沒有,賈鋼也不敢相信他們啊,也沒辦法幫上忙啊……
第二天,當賈鋼飛往南京的時候,西裝革履的賈鴻漸則是跟蘇萍一起來到了上海電視台的樓下。這上海電視台的選址還是相當好的,在人民廣場周邊,南京西路和延安中路的交叉口附近,往東麵不到一公裡就是上海博物館和上海市政府,算是上海商圈的核心地段周邊了。
剛走到電視台的門口,賈鴻漸就看到一個穿著短袖襯衫、西褲的中年人熱情洋溢的走了上來,問道:“請問是華夏高科的……?”“是,請問您是?”蘇萍問道。“我是咱們上海台的廣告部主任,沈重慶。昨天接到貴公司的電話說是要來我們台詳談廣告事宜,本來我們台長都想親自來接兩位的,不過今天有個廣電局的會議,我們台長不得不去參加,於是就隻能我來了,怠慢怠慢……”
呦!看人家這廣告部主任的話說的多好!這身段壓的多低!蘇萍和賈鴻漸跟那沈主任客套寒暄了幾句之後,就被領著進了電視台。剛一進電視台的大樓,賈鴻漸發現這電視台的一樓居然連個前台都沒。這也算是國有企業若乾年來的舊習慣,從來不適應商業化社會,從來都不知道起碼弄個前台接待。不過呢,這上海電視台又不是賈鴻漸家的產業,賈鴻漸給他們提了意見人家也不給錢,這種又不來錢的彆人家事情賈鴻漸懶得多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