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複,是一項極其專業的工作,需要具有多門學術知識,並且掌握物品當時的製作工藝,製作流程。
由於缺乏相關的職業標準和培養機製的不健全,華夏目前的文物修複師們,麵臨後繼無人的局麵。
加上平行世界,傳承方麵的缺失,所以修複師和考古專家們的水平,相比原世界有些距離。
截至2022年,全國僅有在職文物修複師1200人,嚴重的人手不足。
根據先來後到原則,劉主任他們考古隊,現場挖出的破損文物,可能需要排很久的隊,才輪得到修複。
這還不保證,師傅手藝是否到位。如果修複師對古蜀文化鑽研不足,那麼他修出來的文物,必定有著瑕疵。
當然,考古隊也可以試著自己修複。但效果嘛,不太好說。畢竟隔行如隔山,彆看都是文物相關,但工種不同,有時會差十萬八千裡……
“李先生,剛才您說能幫上點忙?具體怎麼幫哦?”杜海棠認真臉的問道。
如果是一位路人,說這些話,那杜海棠睬都不會理睬。但對方是李子夜,有頭有臉的人物,可不會像路人那樣隨便亂說。
杜海棠的這一問題,也讓周圍的考古隊員們,側耳聆聽。
在場眾人,好歹都是有特定身份的。無論總-台也好,考古隊也罷,誰都不會胡亂口嗨。
所以考古隊員們一邊清理現場,一邊暗中觀察。想看看這位傳統文化的名人,究竟有多深的造詣。
這時的李子夜,也不廢話。隻見他來到一處破損嚴重的銅壺前,而後音色淡淡的說道,“這銅壺上的紋路,是巴蜀的水陸攻戰紋。”
“銅壺上的紋路,采用的是‘嵌錯’工藝,結構十分嚴謹。壺身有三圈紋飾,將整體分為四層……”
“除了鐫刻繁複而精致的花紋外,壺身上還刻有類似天象與自然的‘巴蜀符文’。”
李子夜擲地有聲的說著,他的每個字、每個音都無比清晰。傳到杜海棠和考古隊員耳裡,不說震耳發聵,至少也發人深醒!
周圍的考古隊員們,豎起耳朵的聽著李子夜敘述。
他們雖然也知道古蜀,也了解大致的情況。但像李子夜這樣,如數家珍的侃侃而談,並且連許多細節,都講得頭頭是道,深入淺出……
考古隊員們自認有些難度。
光憑這點,就能看出李子夜對古蜀文化的了解,有多深刻!
“小夥子,你…是怎麼對古蜀傳承,這麼了解的?”不遠處的劉主任,表情帶著驚訝的朝李子夜走來。
在他眼中,跟前的男子年紀輕輕,居然對巴蜀出土的文物,如此懂行!感覺就像是從古蜀穿越到現代的一樣…
“哦,我有一位老師,他傳授給我這些知識的。”李子夜如是說道。
“你的那位老師,能否透露一下他尊姓大名?”劉主任推了推眼鏡,他很想知道是誰。
李子夜聽後表示不行,因為他的師尊們,早已不在人世。而且以他們淡泊名利的性格,想必也不喜歡一直被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