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夜站在鐵砧前,一下一下的錘著青銅劍胚。每當溫度冷卻,合金慢慢發硬,他就把劍胚重新放進火爐,煉化至紅。接著繼續掄錘,周而複始。
厚重的劍胚,在他的錘煉下,逐漸變薄、變得修長。
這一過程相當漫長,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千錘百煉,可不是一句簡單的成語。
在古代若要鑄造一把名劍,那必須經曆千百次的錘打和冶煉。直到青銅劍表麵,出現特有的金屬紋理,那便算大功告成。
翌日清晨,當李子夜在青銅劍胚上,錘下近千錘,隻見紅光褪去,劍胚表麵出現了他所要的波光紋理。
相比於大馬士革刀的波紋,李子夜的這柄青銅長劍,更加細膩,更加靈動。它就像鏡湖上蕩漾的漣漪,一層一層,連綿不絕。
“哇,李老師,青銅劍這樣算冶煉好了對嗎?”記者小王,見李子夜停下錘煉,於是趕忙上前采訪。
“差不多吧。”李子夜專注的看著銅劍,打造到這一步,錘子可以不用再掄了。
接下來他要開始磨煉長劍,把劍刃放在磨刀石上,來回打磨。使得劍刃光滑,並且趨於鋒利。
這一步驟,屬於給青銅劍“拋光+開刃”。
在刀劍方麵,開刃與不開刃,區彆很大。開過刃的刀具,刃口鋒利,輕輕滑過就會受傷。
華夏古代排名前十的名劍,每一把都鋒利無比。雖然不像武俠小說中那麼誇張,什麼削鐵如泥、寶刀斷鋼,那都是虛假宣傳。但要做到吹毛斷發,還是可以的。
李子夜手法嫻熟的磨煉青銅,他所要求的劍刃,不僅僅是鋒利。劍刃角度也很關鍵。
“李老師,請問磨劍是不是角度越窄,就越鋒利啊?”記者小王,好學的問道。
李子夜聽後,簡明的說道,“角度越小,刃口的確更鋒利。但也容易崩刃。通常情況下,隻有小刀、水果刀,會刃口低於二十度。”
“對於青銅劍來說,最佳的角度是二十五度。那樣不容易崩刃、變鈍,易於研磨上光。”
李子夜就像傳承界的百科全書,無論眾人有什麼樣的問題,他都能對答如流、解疑釋惑。
那些早晨剛起,就前來圍觀的考古專家們,認真聽著李老師講解。從古蜀青銅劍的鍛造,到磨煉、到開刃。他們學習到了許多。
不過他們越是求知,心裡對李子夜的敬佩就越深刻。不單單對他的學識,對他的技藝,更對他日以繼夜的恒心和毅力,深感佩服!
“我去……李老師究竟在火爐前,煉了多少小時的青銅啦?我去睡覺的時候他在煉,等第二天醒來,他還在煉……”
“比你有天賦的人,比你更努力,這樣還讓人怎麼追呀!難怪李老師會這麼強!”
“我從小到大,從來沒佩服過什麼人,李老師第一個,他是讓我心服口服的男人~”
……
具有天賦的人,容易遭人嫉妒。因為彆人在努力的時候,他們卻在休息、玩樂。
但可是,如果一個人既有天賦,又加倍努力。那麼他在彆人眼中,就不是嫉妒了,而是遙不可及的神!
李子夜的認真與執著,在無形中也解釋了,他為什麼懂這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