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台新聞播出後,“李子夜完美鑄造古蜀青銅劍”的話題,被瞬間衝上熱搜。
其熱度之高,直接空降微博、百度、今日頭條等榜單前三。
這也使得那些沒看過新聞的網友,紛紛通過視頻補課,增長見識。
然而,即便他們把李子夜的視頻片段,翻來覆去看好幾遍。但由於篇幅較短,許多人剛提起勁,結果就沒了。
這樣的感受,無異於變相折磨。
於是,大量的網友、包括觀眾,紛紛向總-台提出“意見”。
網友們在總-台主頁留言,要求把李子夜青銅劍的鍛造後續,也分享出來。一天不分享,他們就一天不罷休。
至於那些看過新聞的觀眾們,則拿起他們的電話,強烈要求總-台弄一下後續報道。
副總編杜海棠,聽著屬下統計來的報告。從業這麼多年,她很少有看到一則新聞,被觀眾像追劇一樣催更的……
“算算考古遺址的總報道時間,一共也就兩分半鐘。除去現場介紹和相關人員發言,李子夜他的出場時間,也就一分鐘不到……”
杜海棠,默默分析著狀況。
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即使某人隻出場一分鐘,那也比一些靠關係、靠人脈的人,要更受歡迎。
“專題報道,什麼時候能弄好?”杜海棠關心的問道。
新聞播報,隻是開胃小菜,現在看來效果不錯。而真正的重頭戲,以及對世界的文化宣傳,都在後續的專題上。
“最晚後天,領導!”屬下答複說道。
“好的。”杜海棠聽後,也開始提前安排節目排檔。
由於邀請李子夜是帶了政-治任務的,所以總-台各部門,也會積極配合。如果誰敢在這個檔口,整一些花活,那絕對是小母牛上天,把自己牛批死了。
與此同時,李子夜這邊。
經過一周時間的冶煉、錘煉,他所打造的“古蜀雙鞘青銅劍”,也終於閃亮登場。
兩把淡金色的銘文長劍,握在手裡的感覺沉澱而富有質感。犀利的劍刃,透著絲光寒意。
清晨時分,不少專家學者還在睡夢中的時候。李子夜手持雙劍,來到附近一處幽靜竹林。準備活動活動筋骨,小練一下劍法。
之所以不在鐵匠鋪那邊練,主要是那裡人多,不太好意思。加上環境不如竹林,也沒有練劍的意境。
李子夜的劍法,是在傳承中領悟的。他扮演過漢高祖,馳騁疆場近十載。也曾和李白一起,跟著裴旻學習劍術。
彆看李白的詩非常出名,但他的劍法也不容小覷。而李白的師尊,裴旻。則被譽為唐代“劍聖”。
這一稱號,可不是亂封的。而是唐文宗在位時,曾舉國發出一道詔書,禦封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還有張旭的草書為“盛唐三絕”。
大內高手數不勝數,而我大唐更是武德充沛。連皇帝都認可的劍術,可見其犀利程度……
“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
李子夜,來到林中的一片空地。清晨的陽光溫暖和煦,斜斜的散落在他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