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皇帝鬆了口,魏忠賢心裡暗暗高興。
自從孫雲鶴推薦袁崇煥,崔呈秀又點出天啟皇帝之所以不動孫承宗的真實原因,魏忠賢就上了心。
前些日子,魏忠賢就派人去接觸袁崇煥,意圖拉攏此人。而反饋來的消息也表示孫雲鶴的判斷是對的,袁崇煥雖然是個文官,也被孫承宗看重,但他絕對不是東林黨一員,相反麵對魏忠賢伸出的橄欖枝袁崇煥並不抗拒,反而表現出親近的態度。
隨著閹黨漸漸坐大,大明朝廷已分成了兩派,一派是掌控朝堂實力雄厚的東林黨,東林黨在朝堂上羽翼眾多,各要害部門都有東林黨的人,就連內閣中大半也是東林黨。
而另一派就是以魏忠賢為主的閹黨了,當然這個閹黨的名字是東林黨扣在魏忠賢等人腦袋上的稱呼,魏忠賢等人從來不以為自己是什麼閹黨,在他們看來自己一派是不折不扣的帝黨。
東林黨黨同伐異,依靠輿論站在道德至高點對其他各派進行打擊,再加上東林黨又掌控朝政,尤其是言官大部分也是東林黨把持,在東林黨的打擊下其他各黨是毫無還手之力,節節敗退苦不堪言。
為了自保,各黨隻能報團取暖,可問題在於就算他們報團取暖也不是東林黨的對手,東林黨在朝堂上向來信奉順者昌逆者亡,如此下去恐怕再無立足之地。
就在這個時候,魏忠賢橫空出世,依靠皇帝的寵信魏忠賢的勢力在朝堂上開始抬頭,而且幾次和東林黨交鋒中雖然不敵,卻能勉強擋住,再加上天啟皇帝作為魏忠賢的後盾,隻要天啟皇帝不點頭,東林黨怎麼都拿他沒辦法。
朝堂諸公都是這天下最聰明的一夥人,能當上官走到這個位置誰不是曆經寒暑,過五關斬六將一步步考出來的?多年的官宦生涯,要沒點眼色和本事也沒有今日的地位,麵對強大的東林黨壓製,其他各黨突然發現魏忠賢居然不怕東林黨,不僅不怕還能和東林黨鬥一鬥,就算暫時鬥不過至少也能護住自己的人。
魏忠賢背後代表著誰,所有人心裡都很清楚,這樣一來各黨很自然地就向魏忠賢一派靠攏,意圖借用魏忠賢的力量和東林黨抗衡,從而保全自己。至於魏忠賢也樂於見到這個改變,在他看來隻要是東林黨的敵人就是自己的朋友,拉攏朝堂包括地方能為自己所用之人,才能壯大自己的實力,從而和東林黨抗衡。
隨著時間的推移,朝中各黨投靠魏忠賢的人越來越多,魏忠賢作為皇帝的代言人對這些投靠過來的官員很是不錯,非但能護著他們不受東林黨的迫害,還能給這些人一展抱負的政治舞台,哪怕魏忠賢有些貪財,也喜歡聽人吹捧,但說句實話,跟著魏忠賢魏公公乾可比自己在朝中單打獨鬥有盼頭的多了。
就這樣,現在朝堂基本就是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和東林黨兩家爭鬥的局勢,如此格局中想要置身度外是絕不可能的,用一句話來形容,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當中間派獨善其身或者左右逢源根本就不可能。
不僅是朝堂上,就連地方上也是如此,袁崇煥雖身在遼東,但也清楚這點。在袁崇煥看來,魏忠賢派人來拉攏自己已經表示出了其目的,自己隻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拒絕,另一個就是接納。
先說拒絕,袁崇煥並非東林黨人,他實際上那黨都不是,要知道他來遼東前隻是一個區區知縣而已,雖然因為官員考核得了上考,從而引起東林黨的侯恂、江日彩等人注意後推薦入的兵部,但袁崇煥並沒有加入東林黨,而且他在京師呆的時間不長,僅僅幾個月後就以兵部主事的身份派往遼東,直至今日。
到了遼東,袁崇煥一直都在孫承宗手下做事,孫承宗對袁崇煥很是看重,多有照顧和提拔,如果沒有孫承宗的栽培,袁崇煥也不會去寧遠主持戰事。
從這點來說,孫承宗應該是袁崇煥的貴人,也是他的恩人,孫承宗有是東林黨人,按理袁崇煥也應該是東林黨一派。
可實際上並非如此,孫承宗的確是東林黨,但他這個東林黨和其他東林黨人不一樣。孫承宗入東林黨隻是出於政治站隊的緣故,他在東林黨內部和其他人有些不同,說白了孫承宗這個東林黨隻是掛了個東林黨的名頭,從政治觀點包括其他方麵都和東林黨有些格格不入。
因為這個緣故,孫承宗從來沒有拉攏袁崇煥加入東林黨的打算,至於袁崇煥也樂於見到這個結果,畢竟朝堂上黨爭激烈,袁崇煥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心裡清楚一旦加入東林黨必然會無可避免地卷入黨爭旋渦,這對他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
一直以來,袁崇煥隻是儘力做事不摻和這些,意圖借著遼東的特殊情況在孫承宗庇護下遊走於兩黨之外。可現在魏忠賢突然讓人來接觸袁崇煥,等於給袁崇煥出了個難題,一旦拒絕魏忠賢的拉攏,那麼袁崇煥隻有投靠東林黨的一條路,再無彆的選擇。
麵對這樣的選擇袁崇煥仔細考慮過,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接納魏忠賢的拉攏。之所以袁崇煥做出這個選擇是原因的,一方麵遼東不是朝堂更不是京師,在遼東兩黨派彆的鬥爭並不激烈,雖說孫承宗是東林黨,可他根本不在乎誰是東林黨誰是閹黨,隻要有能力的人孫承宗就用,孫承宗唯才是舉的氣度讓遼東這邊政治矛盾相對平和,集中精力主導戰事。
從這點來說,哪怕袁崇煥選擇了魏忠賢,孫承宗也不會過多責怪他,更不會用權利來針對和打壓自己。相反,一旦選擇了東林黨,魏忠賢可沒孫承宗那樣的氣度,接下來的日子肯定不好過。
至於第二個原因就是遼東的特殊了,因為遼東戰場是大明眼下的重中之中,天啟皇帝對遼東尤其重視,派出了他的老師孫承宗作為薊遼督師主持遼東戰局,還把遼東的其他事務交給了魏忠賢來督辦。
也就是說,孫承宗在遼東負責戰略和打仗,魏忠賢手裡握著遼東的軍需、軍餉等。一個是軍事主管,一個負責後勤,兩人的地位在遼東都很重要。如果魏忠賢掐住後勤補給,尤其是軍需軍餉這些,孫承宗在遼東再有能耐也沒用。
作為主持寧遠的袁崇煥很清楚這點,袁崇煥是一個胸有大誌的人,更不甘心自己僅僅當一個前線的指揮官,更不用說自己這個指揮官僅僅隻是孫承宗任命的“暫代”。
名留青史,流放萬年,當於謙這樣力挽狂瀾的臣子,這是袁崇煥此生最大的期望,遼東戰場就是他一展抱負的舞台。要達到這個目的,袁崇煥不僅要一步步往上爬,爬到足夠的高位,也需要背後強大政治背景支持。
眼下唯一能幫自己做到這點的隻有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天啟皇帝。而魏忠賢作為天啟皇帝的代言人,他可以代表天啟皇帝的意誌,權和利弊之下,袁崇煥自然會作出最合適的選擇,就此向來人表示了願意接納魏忠賢拉攏的答複。
在接到袁崇煥的回複後,魏忠賢自然很是高興,更對袁崇煥的知趣表現出了和善的態度。
早在半個月前,魏忠賢就授意下麵的人多多給予袁崇煥支持,並通過各部給寧遠送去了不少物資,其中甚至還包括紅夷大炮等重火器,以助袁崇煥穩固寧遠防線。
除去這些,今天魏忠賢又特意在天啟皇帝麵前提到了袁崇煥的名字,接著福建戰事的捷報表示袁崇煥是一個難得的人才。而天啟皇帝也恰好對袁崇煥此人有些印象,再加上之前奏折中孫承宗對袁崇煥多有推薦,兩者一對應,天啟皇帝隱隱也明白了魏忠賢的想法。
魏忠賢的小算盤天啟皇帝不是不明白,不過他並沒有打算揭穿的想法,相反天啟皇帝還從善如流地給袁崇煥升了官。因為天啟皇帝也在考慮同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東林黨的問題,作為政治對手,東林黨一日不垮台他這個皇帝就名不副實,隻有徹底搞垮了東林黨,把文官集團給打壓下去,自己的皇權才能真正穩固。
而要搞垮東林黨,孫老師就是一個障礙,雖然天啟皇帝也知道孫承宗對自己的忠心,更清楚孫承宗和其他東林黨人的不同,但政治鬥爭中許多時候是手軟不得的,隻要孫承宗在薊遼督師的位置上,魏忠賢想弄垮東林黨就不是那麼容易。
孰輕孰重天啟皇帝心裡很清楚,可要拿下孫承宗他也考慮到遼東戰事的問題,一旦把孫承宗從薊遼督師的位置上趕下去,那麼由誰來接替孫承宗呢?又怎麼繼續執行孫承宗在遼東的戰略布置呢?如果用錯了人,其後果是異常嚴重的。
這也是天啟皇帝一直舉棋不定的原因,但現在袁崇煥這個人的出現讓天啟皇帝看到了一個可能。一來袁崇煥是文官,而且他是一個文武雙全的文官,這點和孫承宗是同類人。二來,袁崇煥深受孫承宗信任和重用,對他非常推崇,更隱隱有把他當接班人的意圖。三來,袁崇煥和東林黨沒什麼瓜葛,從魏忠賢的態度能看出袁崇煥已經投靠了魏忠賢,也等於投靠了自己,啟用這個人不會對之後解決東林黨帶來任何問題。
正是因為如此,天啟皇帝看到了用袁崇煥來替代孫承宗的可能,他明白魏忠賢也是這麼覺得的才會向自己推薦袁崇煥,魏忠賢的打算正中下懷,這令他很是高興,決定先順水推舟提拔袁崇煥,看看把他放到更高些的位置上是否可以獨當一麵,如果沒有問題的話,等時機成熟就能用袁崇煥替換孫承宗,從而完成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