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汗和卜石兔翻臉了,其實他們早就翻臉了,在林丹汗繼承汗位那一刻起,兩人注定不可能是一路人。
從血脈來說,他們是堂兄弟,都是黃金家族的成員,從地位來講,在林丹汗登上大汗之前,他們都有競爭這個位置的足夠可能。可惜最終汗位落到了林丹汗頭上,卜石兔隻能咬牙切齒地看著大位旁落卻又無能為力。
林丹汗成為大汗後,蒙古本部就從土默特轉移到了察哈爾,這使得原本一直作為蒙古重地的土默特草原地位開始下降。接著沒過幾年,隨著林丹汗從一個少年漸漸長成青年,他的野心也隨著汗位的穩固開始膨脹起來。
為重現蒙古帝國的榮光,林丹汗有了再一次統一蒙古的念頭,他不甘心當一個名義上的蒙古共主,而是想和先祖成吉思汗那樣成為真正的蒙古統治者。為此,林丹汗采取了向四方征戰吞並的方式,企圖以武力來統一蒙古。
這些年裡,林丹汗帶著察哈爾本部和各部不斷交戰,在內喀爾喀、外喀爾喀、科爾沁各部挑起戰火,就連土默特也是一樣,哪怕土默特草原一直都是蒙古大汗本部的勢力範圍,但林丹汗同樣沒有放過。
之前,林丹汗和卜石兔之間就爆發過兩次戰爭,卜石兔聯合喀喇沁、永謝布部和林丹汗開戰,可惜都被林丹汗打敗,尤其是第二次戰爭,因為卜石兔逃的太過狼狽,就連他的金印都落到了林丹汗的手裡,數萬部眾被打散,近半被林丹汗收編,損失極為慘重。
兩次戰敗後,卜石兔算是老實了許多,至少表麵上向林丹汗低頭,承認了對方大汗的地位和對土默特草原的統治。不過內心裡卜石兔從來沒有真正臣服過林丹汗,他所做出的姿態隻是形式強於人的情況下委曲求全罷了。
現在林丹汗突然要“教訓”卜石兔,還第一時間把此事大肆宣揚,甚至派出了使者來到騰格爾部,這樣的做法就很耐人尋味了。
再聯想之前額勒貝格吉台吉的事,林丹汗這麼做的用意很是明顯,他是打算利用土默特各部本身的矛盾挑起戰爭,從而徹底解決卜石兔這個隱患,隨後吞並整個土默特部。
自俺答汗之後,土默特十二部就名不副實了,內部的分裂使得各部矛盾重重,甚至後來還爆發了激烈的內戰。
雖然三娘子執掌土默特部後,以她的智慧和身份進行調節,緩和了各部的矛盾,使得土默特十二部恢複了以往的和平,這種和平持續了數十年的歲月,但隨著三娘子去世,隱藏在和平假象下的矛盾依舊爆發了出來。
就像騰格爾部和卜石兔那樣,作為騰格爾部前身的阿失帖木兒部一直都是站在林丹汗一邊的,阿失帖木兒父子跟隨林丹汗征戰四方。
阿失帖木兒部內亂,等騰格爾成為部落的台吉後,考慮到部落的穩定,朱慎錐和塔娜商議後向林丹汗表示臣服,以獲得林丹汗的支持和冊封。
這麼做有著不少好處,一來部落本就是屬於支持林丹汗陣營,繼續這個態度能夠穩定部落的人心。二來騰格爾登上台吉之位實際上有些勉強,如果沒有林丹汗的承認,他這個台吉恐怕不能服眾。至於其三,就是借用林丹汗大汗的名義壓製住土默特其他各部,使其有所忌憚,不插手騰格爾部的台吉之位變動。
除去這些外,朱慎錐還同時給大明那邊伸出了橄欖枝,以取得大明的支持。這一步走的不錯,其後的事實也證明了朱慎錐這麼做是對的。在朱慎錐的謀劃下雙管齊下,又采取武力震懾了蠢蠢欲動的各部,等到正式拿到大明和林丹汗的冊封之後,騰格爾部才算徹底解決了危機,也使得騰格爾成了名正言順的部落台吉。
但這麼做騰格爾部就直接得罪了卜石兔,更因為當時朱慎錐借著林丹汗的由頭討伐跌力波兒台吉,一舉擊垮了跌力波兒台吉部的舉動更讓卜石兔極度不滿。
如今跌力波兒台吉部已名存實亡了,跌力波兒台吉本人早就狼狽西逃,他的部眾近半被騰格爾部給吞並,剩餘的部分也在朱慎錐的操作下分裂成了幾個小部落。
這件事在土默特各部中造成了極大影響,更讓騰格爾部消除了外部的隱患。但也因為這個緣故,原本就對騰格爾部投靠林丹汗不滿的卜石兔對騰格爾部懷恨在心,這才有了後來額勒貝格吉台吉部對鎮虜堡出手,引發了後來的變化。
迫於來自於大明和林丹汗雙方的壓力,卜石兔為避免這把火燒到自己身上,提前一步解決了額勒貝格吉台吉部問題,並把額勒貝格吉台吉的人頭送到了朱慎錐的手上。
從這點來看,卜石兔似乎是服了軟,擺明了態度,但無論是誰心裡都明白,雙方的梁子算徹底結下了,一旦未來有所變化,卜石兔絕對不會放過打擊騰格爾部的機會。
這個道理林丹汗也明白,彆看林丹汗是一個莽夫,可他如果沒一點城府和能力也不會在大汗的位置上坐這麼久。額勒貝格吉台吉部的事是去年出的,事後林丹汗旗幟鮮明地表示了支持騰格爾部的態度,並以大汗的名義問責卜石兔。
雖然這件事看起來以額勒貝格吉台吉身死,部落被拆分並吞結束,可林丹汗也從中看到了拿下土默特草原的機會和可能,正是因為這樣,林丹汗才會在今年剛剛開春,草原萬物複蘇的時候突然表示了自己的態度,直接宣布卜石兔十大罪名,同時派出使者前來土默特各部,聯絡騰格爾部等各部落準備討伐卜石兔。
林丹汗這個舉動直接打亂了朱慎錐的計劃,把整個騰格爾部推到了極其尷尬的境地。
在聽完塔娜的講述,看過了林丹汗使者送來的旨意後,朱慎錐頓時就明白了林丹汗究竟想乾什麼。
統一草原一直都是林丹汗夢寐以求的,而這些年他也是一直在這麼乾。可惜,誌大才疏的林丹汗窮兵黷武,雖然取得了一點成績,但也幾乎把蒙古各部差不多得罪了個遍。
現在內外喀爾喀和科爾沁這三個草原上最強的勢力已同林丹汗水火不容,可偏偏林丹汗拿他們毫無辦法,幾次戰爭不是被對方聯手打敗就是無功而返。再加上林丹汗無休止的用兵大大消耗了察哈爾本部的力量,也因為宗教等原因使得蒙古本部不斷有人脫離林丹汗投奔其他部落,這讓林丹汗極其惱怒。
林丹汗迫切要想改變這個狀況,可繼續向內外喀爾喀和科爾沁用兵卻沒把握,這就把目標盯上了原本屬於蒙古本部的土默特各部,而土默特部最強大也是名義上的首領卜石兔就成了他的目標。
一旦解決卜石兔,直接把土默特草原攬入蒙古本部,依靠土默特的力量和察哈爾合二為一,這樣一來林丹汗的實力勢必大增,也能就此穩住已有些不穩的內部,同時震懾整個草原。
何況卜石兔和林丹汗本就是對頭,拿他下刀是再好不過,再加上之前又有額勒貝格吉台吉部的事發生,也給了林丹汗充足的理由。
此外,騰格爾部這一年多來和大明的貿易做的風生水起,借著貿易的機會騰格爾部的實力大增,這也是讓林丹汗看得眼紅的。作為支持林丹汗的部落之一,借這個機會讓騰格爾部打頭陣,去碰一碰卜石兔,等雙方交戰後打個兩敗俱傷林丹汗再帶本部軍隊出現在戰場上,從而一錘定音解決卜石兔可謂一箭雙雕。
這樣的話不僅能收複土默特各部,也能減少自己戰爭中的損失,順便又削弱騰格爾部的實力。假如戰後順手把騰格爾部和大明的貿易攬入其中,從而替代騰格爾部直接從大明那邊獲得大量物資的話,對於林丹汗而言更有莫大的好處。
說起來也可笑,早在萬曆年間,大明為了對付遼東的建奴就采取了和林丹汗結盟的策略,並且開放了邊貿。按理說,這是林丹汗借著機會壯大自身,並且發展的最好機會。
可在林丹汗一係列操作下非但沒能從中得到太多好處,反而因為林丹汗的屢次出爾反爾使得大明那邊對林丹汗異常失望,尤其是當大明和騰格爾部的邊貿啟動之後,西邊的貿易數額急劇上升,短短幾個月裡就取代了原本大明和林丹汗邊貿的地位,這讓林丹汗又感到極度不滿。
不滿的同時,林丹汗還盯上了騰格爾部通過邊貿獲得的財富和資源,這一次借著討伐卜石兔的緣故企圖讓騰格爾部為自己打頭陣,無論最終輸贏如何,騰格爾部必然會遭受損失,等到解決了卜石兔,順手拿下土默特草原,那麼林丹汗就能以共主的名義直接把騰格爾部的邊貿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從而取而代之。
不得不承認林丹汗的算盤打的不錯,但林丹汗卻沒想到他的算計被朱慎錐一眼就看穿了。可問題在於就算看穿了又如何?擺在騰格爾部麵前的選擇不多,無論是拒絕或者當林丹汗的馬前卒,對於騰格爾部來說都不是什麼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