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排除異己安插自己人,徹底掌控後金權利外,後金現在也麵臨著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生存的問題。
孫承宗的圍困戰術早在努爾哈赤時代就取得顯著效果,長期的經濟和軍事封鎖讓後金上下苦不堪言,尤其是前者的緣故,後金的日子越發不好過,後金始終無法突破明軍在遼東的封鎖,就算發動戰爭也打不破明軍的城池。
在這種情況下,依靠掠奪生存的後金再這麼下去就要給活活困死了,努爾哈赤之所以在元月發動寧遠之戰就是因為這個緣故。雖說沒能打下寧遠,可卻打下了覺華島,靠著從覺華島掠奪而來的大量物資後金暫時緩解了生存麵臨的困局,可皇太極卻清醒的知道目前的緩解隻是一時的,隨著這些物資消耗殆儘,後金很快又會繼續麵臨這個問題。
相比隻知道打仗和殺人的努爾哈赤,皇太極就聰明多了,而且他考慮問題的角度也更廣些。
要解決這個問題隻有兩個辦法,一個是自給,一個是從外部想辦法。
首先是自給,其實在努爾哈赤時代後金就掠奪了不少遼東軍民,用他們作為奴隸進行生產,包衣就是這個時候出現的。
但努爾哈赤並不重視這些,在他眼裡軍事才是第一位的,用明人來進行生產,除去一些手工作業者的匠人外,普通百姓活的簡直不如牛馬,甚至努爾哈赤還做出了一個殘酷的決定,對於沒有生存能力的明人直接展開屠殺,用解決拖累人口問題來維持八旗生存,這樣後金根本不從事生產的八旗這才會在大明封鎖的情況下繼續生存下去。
登上汗位後,比努爾哈赤更清醒的皇太極知道後金不能再這樣下去,如此野蠻的統治是沒有前途的,女真人也不可能靠著這些手段真正贏得天下。
何況,對於人丁嚴重不足的後金方麵來說,就算普通是包衣也是人啊,這些人白白消耗掉未免太可惜了,讓他們好好耕作,從事生產,從而為後金創造資源和財富不更好麼?
就這樣,皇太極開始在後金內進行改變,適當地放鬆了對包衣的剝削和限製,提拔了一些較早投靠後金的明人,讓他們的身份從奴隸轉為官員,同時限製隨意屠殺的現象,此外還在八旗的基礎上著手準備建立蒙古八旗和漢軍旗,把這些人直接歸於自己治下,從而脫離最初的那種野蠻。
皇太極估算過,如果這些人能夠在遼東好好耕作,至少能解決一部分後金的糧食問題,這就可以緩解後金所麵臨的困難。
但這種做法不是馬上可以有效果的,地裡的糧食也不是說種就能種出來,就算現在皇太極開始推行這個政策,要有成效起碼而已是兩年以後的事了,而這一段時間內後金依舊會麵臨問題,所以皇太極就把目光投向了外部。
外部的目標有兩個,一個是大明。
對於大明的富庶皇太極比任何人都清楚,後金雖然強大,可要和大明相比依舊相差甚遠,以後金目前的實力哪怕再在戰場上贏幾次依舊不是大明的對手。
大明廣闊的疆域和無儘的人口,是大明能夠一直在遼東戰場堅持的基礎,對於大明皇太極心中是羨慕之極,他甚至想過假如自己是大明皇帝的話,哪裡會有那麼多的麻煩和問題,早就君臨天下無人能敵了,更不會因為麵前這些問題而煩惱。
後金缺乏物資,但物資對於大明來說根本不缺。從大明獲得物資是一個不錯的辦法,而且大明那邊雖然一直對後金進行封鎖,但為了金銀私下走私的人也是不少,其中就有袁崇煥的弟弟袁崇煜和幾家晉商。
眼下袁崇煥主動來接觸自己,並且提出議和的建議,這讓皇太極看到了一個機會。這個機會就是打破明軍對後金封鎖的機會,既然準備議和,那麼私下的走私就可以進一步放鬆了,更何況遼東最大的商人就是袁崇煜,這可是袁崇煥的親弟弟,在同袁崇煜接觸後皇太極更確定了這個家夥是個唯利是圖的商人,隻要有錢賺他什麼都能乾得出來。
在接觸的過程中,皇太極私下告訴袁崇煜,隻要他能向後金運輸大量物資,尤其包括糧食、藥品等,必然能獲得豐厚的回報。而且希望袁崇煜能給他哥哥袁崇煥帶話,既然雙方和談就要拿出誠意來,這個誠意就是大明向後金給與一定的物資支持,如果沒有這些表示大明根本就沒和談的想法,他雖然是後金大汗,卻也無法和下麵人交代。
這一手是否可以奏效皇太極還不確定,但不管怎麼說有棗沒棗打三竿,萬一成了呢?再說了,哪怕袁崇煥不給自己糧食,袁崇煜的走私也能彌補一二啊,再加上皇太極很是大方地給了袁崇煥豐厚的禮物,這些禮物的價值可是不低。
但在皇太極看來,這些禮物就算值得不少可畢竟都是死物,無論是東珠、貂皮、還是人參,這些東西雖好卻不當吃不當喝的,對於皇太極來說根本就沒什麼用。
給出這些死物,把它們變成實實在在的糧食和藥品,這才是皇太極真正需要的東西。此外,用這些財物來麻痹和引誘對方,讓大明放鬆對自己的警惕,從而給自己留出更多的時間,這也是皇太極想要達到的目的。
除去大明外,還有蒙古部和索倫部。
在努爾哈赤時代,後金就和蒙古各部多有交戰,並且通過拉攏和聯姻等手段使得不少蒙古部落投靠了後金,又或則和後金形成了聯盟。
既然從大明這邊軍事無法暫時突破,那麼從蒙古草原突破也是一樣。皇太極打算先騰出手來征服蒙古,聯合已經投靠自己的蒙古部落和聯盟親近自己的蒙古人對付林丹汗。
隻要打垮了林丹汗,後金的勢力就能直接從遼東進入蒙古草原,一旦占據了察哈爾,後金對大明的在軍事上就等於打破了封鎖,同時也能利用蒙古草原的資源反哺後金,從而壯大自身。
蒙古人是一方麵,另一方麵就是索倫部。索倫部在後金的北方,居住在黑龍江流域,索倫部是由鄂溫克、達斡爾和鄂倫春三個民族組成,遂稱之為索倫三族,也稱索倫三部。
索倫部擅長狩獵、騎射和戰爭,其個人戰鬥力非常強悍,皇太極在當四貝勒的時候就對索倫部眼饞的很,他早就想收複索倫部了,一旦索倫部歸其所有,那麼後金的戰鬥力就能大增,依靠強悍的索倫部為先鋒,對付蒙古人包括大明就多了幾分把握。
在繼承汗位後,皇太極就派人去索倫部招降,開出了優厚的條件,希望索倫部能加入後金。可索倫部的頭領博穆博果爾卻是一個頗有頭腦的人,他很清楚索倫部雖然能打,卻不是後金的對手,如果直接和後金翻臉,恐怕會給部落引來災難。
可一旦索倫部投入後金,那麼皇太極必然會用索倫部作為後金的戰爭機器,這樣也會導致索倫部成為後金在戰爭中的消耗品。
博穆博果爾左右為難,他隻能暫時表示臣服,向後金送上貢品,卻對索倫部合並入後金暫不表態,意圖用這個方式維持現狀。
可惜博穆博果爾沒想到皇太極根本不在意所謂的臣服,他真正要的是吞並索倫部。不過眼下皇太極剛坐上汗位,暫時還不便馬上起兵攻打索倫部,所以皇太極考慮之下暫時接受了博穆博果爾的進貢,先穩住博穆博果爾,再徐徐圖之。
謀劃完後,皇太極在登上汗位後沒多久就正式改大金為“大清”並且改女真為“滿洲”,同時拋棄之前的汗位,直接稱帝。
皇太極稱帝後,消息傳到袁崇煥那邊,正打算繼續和皇太極談判的袁崇煥頓時一愣,不由得惱怒異常。
你後金之前要談判說的好好的,怎麼談判還沒談呢就建國稱帝了?這不是耍老子麼?袁崇煥憤怒之餘派人去交涉,提出皇太極稱帝的問題,可很快皇太極那邊就來了回複,皇太極告訴袁崇煥他稱帝是不得已而為之,這是為了自己政權穩固沒辦法才做的,你們大明要談判,可一直拿不出誠意來,他剛繼位汗位沒坐穩呢,內部反對談判的人不少,他就算是大汗也壓不住啊。
沒辦法,皇太極隻好稱帝,用這方式來緩解內部矛盾。再說了,所謂的稱帝隻是自己內部的稱呼罷了,是給他們女真人自己看的,不是要挑釁大明。隻要大明給與一定的誠意,等和談完成,他就會自去帝號,這個他以信譽保證,絕對遵守承諾。
聽了皇太極信誓旦旦的這番話,袁崇煥心裡的氣也消了大半,轉頭就替皇太極給天啟皇帝解釋了起來。同時還為了給出一定的承諾,袁崇煥更私下調集了一大批糧食主動送給了皇太極,用實際行動表示大明和談的誠意。
(雙倍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