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憲成的勸說起到了作用,李信漸漸冷靜了下來,仔細想後不得不承認徐憲成的說法是對的。
彈劾袁崇煥簡單,隻要寫彈劾奏折遞上去就成,可一旦這麼做了就要麵臨彈劾不成的結果。
而從現在崇禎皇帝對袁崇煥的維護來看,哪怕徐憲成彈劾也是不成的,之前趙率教都實名舉報過了,可結果又如何呢?袁崇煥毫發無損,趙率教卻被袁崇煥整得灰頭土臉,所以徐憲成就算彈劾恐怕也是這個結果。
作為工部郎中,徐憲成固然不怕袁崇煥,因為袁崇煥根本就管不到他。可問題在於徐憲成這一彈劾,孫元化的情況就瞞不住了,到時候袁崇煥肯定會知道是孫元化給徐憲成寫了信。
所以這樣做等於把孫元化給賣了,以袁崇煥睚眥必報的性格,孫元化肯定落不得好去。
現在孫元化可在袁崇煥手下呢,袁崇煥輕而易舉就能給他穿小鞋,而且遼東又是戰區,到時候耍點小手段,讓孫元化不明不白死在遼東都是一句話的事,假如真有這樣的事發生,他李信能對得起孫元化?
想到這,前一刻還憤憤不平的李信後一刻就和泄了氣的皮球一般痿了下來,一時間也不知道說什麼好。
“此事我心中有數,眼下不是彈劾的最好時機,不過袁崇煥如此作為,想來絕無善終的可能。當即陛下寵信袁崇煥隻是因為他五年平遼的承諾罷了,如袁崇煥兩年內在遼東未有起色,那麼陛下對袁崇煥的信任必然越來越淡,更何況我們這位陛下從來不是有耐心之人,等到那時候對袁崇煥失去信心,就是出手彈劾的最好機會。”
李信默默點頭:“你說的倒也不錯,眼下袁崇煥如日中天,的確不是彈劾的最好時機,可是如現在不彈劾他,等到他在遼東把局麵搞得一塌糊塗,就算能把他拉下馬來,這遼東殘局又如何呢?怎麼收拾?”
徐憲成歎了口氣道:“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不過你也無需這樣悲觀,我大明畢竟是泱泱大國,國力雄厚遠不是區區遼東建奴可比,隻要遼東局勢不壞到最嚴重的地步,以我大明國力依舊能擋住建奴,到時候朝廷派一員能臣經略遼東,漸漸穩住,還是有可為的。”
“你不要忘了,之前督師孫老大人還在呢,如有可能,請孫老大人出山再督師遼東,建奴之患必然能壓製得住,不必過慮。”
“對對對!”李信一拍手,神色頓時輕鬆了不少。他怎麼就忘記孫承宗了呢?孫承宗之前去職回鄉,眼下就在家鄉養老呢,這位可是當年督師遼東完成遼東防線,逼得建奴寸步難行的赫赫人物,如果讓他老人家再出馬,彆說區區建奴呢,就算再強也能壓服得住。
鬆了口氣,李信的神色緩和了許多,他又罵了袁崇煥幾句,接著突然想到了什麼,對徐憲成說虧得當初袁崇煥給崇禎皇帝上書,說要整頓遼東軍事讓朝廷暫緩任命遼東巡撫和山東巡撫。
如果沒有當初袁崇煥這個要求,那麼現在的徐憲成說不定就是山東兵備道了,甚至由兵備道升遷山東巡撫也有可能。而一旦徐憲成去了山東,就成了薊遼督師袁崇煥的部下,袁崇煥這樣的一個人在他手下不是什麼好事,到時候是福是禍誰都無法預料,虧得徐憲成沒去山東。
聽李信的這種說法,徐憲成搖頭苦笑,這事的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不去山東如今看來也不是壞事,至少徐憲成認為袁崇煥此人不僅名不副實,而且像他這樣在遼東折騰,恐怕以後不會有什麼好下場。
以前讀書的時候徐憲成心中總想著等科舉高中當了官,能為朝廷為天下做事,一展抱負甚至青史留名。
讀書人不都是如此麼?可當自己真正走到這一步的時候,徐憲成心中卻沒了之前的激情,反而無比失落。
要說官運,徐憲成並不差,他從中了進士步入官場到現在前後也不過不到五年的時間,而如今卻已是正五品的官職了。
三十歲都不到的徐憲成就成了正五品的京官,升官速度可是不慢,要知道和他同科的進士中,許多人才區區七品而已,高些的也不過從六品罷了。
天啟年,魏忠賢權勢滔天,幾乎把持了朝政,當初徐憲成對魏忠賢的態度和大部分人差不多,認為這是一個權閹,而圍繞魏忠賢的閹黨集團更是一個禍國殃民的團體。
所以在那時候,徐憲成為人很是低調,再加上早就有姐夫朱慎錐的提醒,徐憲成為自保刻意和東林黨保持距離,再加上張錫鈞暗中的幫襯,徐憲成進入工部實習,負責三大殿的修繕。
正是因為這份工作,徐憲成見到了天啟皇帝,還在王恭廠大爆炸那次變故中指揮若定,救了天啟皇帝,從而給天啟皇帝留下深刻印象。
可之後,徐憲成依舊離天啟皇帝包括魏忠賢一黨保持距離,避免卷入當初的政治旋渦,等到天啟皇帝駕崩,崇禎皇帝上台後,隨著崇禎皇帝果斷出手把魏忠賢拉下馬來,一舉鏟除了閹黨時,當時的徐憲成是極為興奮的,更對這個剛剛登基的少年皇帝抱有極大的期待。
在徐憲成看來,天啟皇帝登基沒多久就不動聲色地解決了魏忠賢和閹黨,在這件事上展露出極為高明的政治手段,而且天啟皇帝的勤政努力也讓人佩服,這位少年皇帝登基後並不像天啟皇帝那樣怠政,而是經常召見大臣,虛心聽取官員們的意見,從不缺席朝會,據說在宮中每日為政務從早一直忙到深夜,還下旨消減宮中開支,很是勤儉。
這些舉動都展現出一個英主的氣象,朝野上下更是對崇禎皇帝很是稱讚,許多人包括徐憲成在內,都有大明即將中興的感覺。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崇禎皇帝身上的毛病和缺陷漸漸暴露出來,這位少年皇帝雖然勤於政務、勇於改革、不近女色、生活簡樸,也有一腔抱負,更有改變大明的想法,可惜的是他所做的一切卻離原本的初衷越來越遠,而且徐憲成在接觸之下更是看出了崇禎皇帝身上的諸多問題。
崇禎皇帝雖然有好的一麵,可他同樣也有性格上無法彌補的缺陷,這個缺陷就是剛愎自用、做事急躁,多疑,猶豫,反複,對局勢把握不明,甚至不會審時度勢。
如果是作為一個普通人,崇禎皇帝的這些性格缺陷問題還不算大,可作為一個皇帝,一個帝國的掌控者,這些缺陷卻是致命的。
崇禎皇帝登基以來所作出的許多決策,不僅是在國家政策大事上,甚至在官員的任命方麵也體現出了這些問題。一來二去,許多事明明出發點是好的,可在實際決策包括操作中卻朝著更差的方向發展,這讓徐憲成在察覺到這些後不由得大為失望。
相比崇禎皇帝,徐憲成不由得拿他和之前的天啟皇帝對比,雖說天啟皇帝重用魏忠賢受到世人的評擊,更因為閹黨橫行導致文官士紳集團的強烈反抗。可徐憲成卻不得不承認,至少天啟皇帝在位的時候,大明的情況卻要比現在好得多,無論是財政的運轉或者地方的穩定,甚至包括遼東的情況等各方麵都強不少。
徐憲成不是讀死書出來的,他雖是少年進士,也是複社的創建者,可他和其他人卻不同,尤其是因為當年的遊學讓徐憲成看明白了許多,更能用其他角度去判斷問題,在他看來崇禎皇帝哪裡是什麼英主,更不是什麼大明的中興之主,說實話崇禎皇帝的性格根本就不是當皇帝的料,大明開國以來從來沒有像他這樣的皇帝存在,而這種性格的皇帝越折騰,對大明的損害也越嚴重。
所謂治大國如烹小鮮就是如此,一個皇帝怎麼能這麼乾呢?
其他的暫且不說,就說現在的內閣吧,內閣成員從閣老到首輔如同走馬燈一般的更換,崇禎元年到現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裡,普通的閣老不講,僅僅是首輔就換了六個人,雖然這六位首輔中有近半是因為牽連到閹黨的緣故被替換的,可問題在於還有近半是東林黨和其他黨人,卻同樣被崇禎皇帝所踢出了內閣。
其中擔任首輔最短的人是來宗道,僅僅隻當了一個月的首輔,而其他幾位當的時間也不長,尤其是那位被崇禎皇帝抽簽抽中才當上首輔的李標在首輔的位置上也沒坐多久,隻是比來宗道略好些罷了,前後在首輔位置上僅坐了兩個多月就被崇禎皇帝給撤職了。
大明自朱元璋取消中書省後,延續千年的宰相製度就此結束,而之後逐步建立的內閣製,內閣閣老成為了協助皇帝施政的“秘書處”,宣宗時期,內閣製度得到了確定,內閣閣老的地位和權利漸漸高於六部,就此大明的內閣製度穩固了下來,一直延續至今。
雖然內閣首輔和閣老非相,可實際上卻還是有部分的相權,可以說內閣是大明除去皇帝之外最重要的朝廷掌控機構了,而另一個機構就是持有批紅權的司禮監。
可崇禎皇帝倒好,登基不到三年,內閣成員就和走馬燈一般換了一次又一次,首輔前前後後換了六個人,就連司禮監也沒有了之前的權利,包括批紅權在內全部到了崇禎皇帝的手上,這樣的做法在整個大明各代皇帝中從未有過,讓人無法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