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殺!全都該殺!”
一想到這麼龐大的數額損失,朱慎錐心裡就一團怒火在燃燒,而且在過去十年裡可以說是大明最糟糕的十年,因為崇禎皇帝的緣故再加這些人的私利作祟,讓朝廷損失了這麼多收入,反而把沉重的負擔全加到了老百姓的身上,導致國內叛亂四起,地方民不聊生,而遼東戰事接連不利,國家差一點就到了徹底崩潰的地步。
這些情況簡直是觸目驚心,而且這僅僅隻是江南一地,保不齊還有其他省份也有類似的情況發生呢。如果全盤查下去,大明一年遭受的損失會是多少?朱慎錐簡直無法想象。
大明沒錢麼?大錯特錯,大明有錢的很,但這些錢全落到了這些既得利益者的手中,而朝廷卻是窮的很,直到現在朱慎錐還在為錢煩惱呢,要不然他也不會既在邊境和蒙古各部做買賣,又在山東開海貿,想儘辦法弄銀子補貼朝廷。
這些國家的蛀蟲,一個個都死有餘辜,朱慎錐深切體會到當年太祖朱元璋為何會動不動高舉屠刀,不是剝皮揎草就是直接殺個人頭滾滾。
雖然當年朱元璋這麼乾固然有著排除不穩定因素,穩固皇權延續的用意,可也不能否認朱元璋對貪官的無比痛恨,如果朱慎錐是朱元璋的話,他或許會采取一樣的舉動,大興此案,把這些混蛋全部砍了腦袋,狠狠出心中的怒氣。
可惜朱慎錐不是朱元璋,他沒有朱元璋強大的壓製力和影響力,而且現在的大明也不是開國時的大明。文官和士紳集團已根深蒂固,勳貴集團早就被打斷了脊梁不堪重用,至於軍隊也沒有全部掌控在朱慎錐的手中,更不用說衛糜爛不堪,已和地方相互勾結的現狀了。
朱慎錐根本沒能力和朱元璋一樣做,一旦他這麼乾了大明肯定就亂起來了,而且他的上位雖然法理上似乎沒問題,可實際上天下人都明白朱慎錐這個皇帝並非正當得來的,要不然大明南方也不會像現在這樣陽奉陰違,依舊有人暗中反對自己了。
就連張錫鈞在江南也遭遇了諸多阻礙,其中有些阻礙甚至是來自於民間。就拿牛頭山的礦來說吧,雖然牛頭山的開礦是瞞著朝廷乾的,那些人等於趴在大明身上吸食血肉以肥自身,可同時因為牛頭山的開礦卻也給地方帶來了些好處,其中就包括樓老二的老家那些百姓們。
浙江一地山多地少,老百姓光靠種地是很難養活自己的,所以浙江人除去種地外還會做些手工藝產品,或者種桑養蠶等事補貼家用,甚至還有許多人走商販賣,以賺取銀子養家糊口。
但就算這樣依舊大部分人日子僅過的去,而且一旦遇到天災人禍,老百姓想活下去很是艱難。在這種情況下,因為礦山的開采能讓這些百姓在那邊靠賣力氣賺得一份收入,這對於他們來說是求之不得,一旦礦山關閉了,他們的收入就斷絕了,這對他們不是什麼好事。
張錫鈞告訴朱慎錐,在調查過程中就發現了類似的許多情況,就連樓老二的家鄉父老也傾向於開礦的礦主們。這些老百姓心裡可沒什麼朝廷,更沒什麼國家大義,他們關注的僅僅隻是自己的生存情況,他到了浙江後私下和樓老二見了一麵,樓老二對此也表示無奈,因為他也試探過鄉親們,可鄉親們的反應卻護著這些礦主,根本沒人願意出來當證人更不用說指正那些礦主了。
樓老二也不敢逼迫,隻是試探一番察覺不對勁後就沒繼續,因為他擔心一旦逼急了,表示出真實意圖甚至有人會主動跑到礦主那邊告發,如此一來就弄巧成拙了。
怪不得當年萬曆時期這些文官、士紳能夠挑動地方,讓那些百姓們和朝廷作對,鬨出暴動甚至殺官(礦監、稅監)的舉動來,原因就是如此。
這些老百姓的想法很是樸實,在他們看來如果礦山關閉,自己就少了收入來源,而沒有這些收入自己就活不下去了,既然你們不讓我們活,那麼還能忍麼?而且義烏這個地方本就民風彪悍,一旦事大了,隻要有人振臂一呼就能召集一大片,到時候鬨不好出動軍隊都難以鎮壓。
江南是賦稅之地,絕對不能亂,一旦江南亂了大明幾十年的元氣都恢複不過,況且遼東的皇太極還在虎視眈眈呢。
雖然這些都是壞消息,但也並非沒有半點好消息,這一次張錫鈞送來的密折中就提及了一件好消息,那就是他終於想辦法把魏國公府給拉攏了過來。
張錫鈞一到南京第一件事就是拜訪魏國公徐弘基,其目的就是把這個坐鎮南京的大明頂級勳貴拉到自己這邊來。
魏國公雖早就脫離大明核心了,但不管怎麼說作為開國六公爵之一的魏國公依舊是大明頂級勳貴,而且魏國公自大明朝廷從南京搬到北京行在,之後又定北京為京師,南京成為了留都所在,魏國公府就留在了南京,以南京守備的名義替朝廷看管江南。
兩百多年下來,魏國公一脈都居住在南京,而曆代魏國公中擔任南京守備者有好幾人,現在的魏國公徐弘基就是南京守備,他這個職務雖然不高,可極其重要,而且魏國公除了是南京守備外還有節製南京諸衛的權利,哪怕這個權利從來沒有真正動用過,但職權依在。
張錫鈞拉攏魏國公的用意很簡單,正因為魏國公的身份地位和手上的職權。一旦江南的事要揭開,必然會引發震蕩,再加上江南的官員和士紳集團根深蒂固,早就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利益團體,必然會引發各種問題產生。
在這種情況下,假如手上沒有軍權,又調動不了軍隊鎮壓,那麼後果不堪設想,而且江南的官員和士紳集團向來膽子大的很,為了利益什麼事都敢乾,到時候挑起民變,直接衝擊衙門,甚至活活打死朝廷官員的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當年萬曆年間就發生過類似的情況,萬曆皇帝派到地方的礦監稅監被“亂民”弄死的可不少,除去萬曆皇帝,前幾朝也有類似的情況發生,隻不過沒那麼嚴重罷了,而最終這種事也以礦監稅監擾民,欺壓地方激起民變為結局,地方官找了幾個倒黴蛋當替罪羊,而那些被打死的礦監稅監和派駐官員卻白白丟了性命。
一旦張錫鈞揭開了這個蓋子,接下來必然引起動蕩,萬一這些人為了遮掩罪行鋌而走險,弄不好張錫鈞也被他們給害死。
張錫鈞向來謀定而後動,行事極為謹慎,早就想到了這個可能,而且他雖身邊有錦衣衛的保護,可靠這些區區錦衣衛一旦事鬨大了根本就派不上太多用處,再加上這件事牽連甚大,他必須要找一個能確保自己萬無一失,同時也能拉攏和利用的盟友,這樣一來魏國公就成了他最好的選擇。
魏國公徐弘基再怎麼說也是大明勳貴,而且根據調查魏國公府和地方官員包括士紳集團沒什麼瓜葛,徐弘基這人向來小心謹慎,為避免朝廷猜忌從不和外人打交道,平日潔身自好,從不參與其他事。
這樣一個和地方沒有瓜葛的人,又是大明勳貴,手裡還掌控著軍權,自然是最合適拉攏的人選。而且現在大明南方各省和中樞貌合神離,朝廷已有意通過此事整頓南方,徹底把南方收歸掌控之中,那麼魏國公就尤其重要了。
一旦魏國公徐弘基站在朝廷這邊,徹底投效永明皇帝,接下來的事辦起來就事半功倍了,就算地方亂起來有徐弘基幫忙也能強壓下來,同時更能確保張錫鈞等人的絕對安全。
不過拉攏徐弘基不是那麼容易的,這個老家夥彆看年級大身體又不好,卻是老奸巨猾之人,張錫鈞拜訪的時候徐弘基明明已經猜出了張錫鈞的用意,卻始終裝聾作啞不搭他的話,讓張錫鈞無可奈何。
可張錫鈞也不是普通人,他自然也有對付徐弘基的辦法,更重要的是小公爺徐文爵在,徐弘基的身體不好,年齡又大,看樣子應該活不了多久,一旦他去世,那麼繼承魏國公爵位的隻能是徐文爵。
而勳貴的爵位繼承是需要皇帝首肯的,沒有皇帝的旨意不是說你要襲爵就能襲爵,所以徐文爵想襲爵必須要朱慎錐同意並正式下旨,一旦朱慎錐不肯讓徐文爵襲爵,從魏國公後人中找個人出來,再隨便尋個理由否決徐文爵襲爵的正統性,那麼魏國公的爵位就會落入其他人之手。
這點是徐弘基父子絕對不願意看見的結果,何況張錫鈞還私下和徐文爵結交,徐文爵這個紈絝子弟可比徐弘基好糊弄多了,張錫鈞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很快就說服了徐文爵,再加上他向徐文爵保證,隻要魏國公站在皇帝這邊為朝廷做事,以後不僅能確保徐文爵魏國公的爵位,還能在皇帝麵前多多美言,讓魏國公府再一次重歸朝堂,而不是現在這樣遊離於朝堂之外,雖位尊爵高,卻連在京師的幾家後起勳貴都比不上,隻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
正是因為這樣,徐文爵動了心,拍著胸脯向張錫鈞保證一定說服自己父親徐弘基對朝廷馬首是瞻。就此,在徐文爵的不斷勸說之下,再加上張錫鈞的多番手段努力,原本打算置身事外的徐弘基終於答應了張錫鈞的要求,同意配合張錫鈞在江南的工作,並正式投效與朱慎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