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羅馬教廷在大明的傳教,朱慎錐並不擔憂,哪怕大明全麵開放羅馬教廷在大明的傳教其實也影響不了什麼。因為中國人和歐洲人不同,中國老百姓向來就是唯利益者,對於宗教態度也是如此,因為文化的緣故,很少有西方那種狂熱的宗教徒,更不可能發生歐洲之前那種宗教高於王權的情況發生。
中國老百姓可以在信佛的同時也信道,或者信那些隨處可見的傳統神仙,漫天仙佛隻要對自己有利,人們就信什麼,而且今天信這明天就能信其他,所有的信仰都帶著功利性,這是中國人的特點。
羅馬天主教會想在中國傳教,把所謂的福音傳播到整個大明根本就是癡心妄想,道教、佛教在中國搞了上千年都沒能成功,而在中國曆史上也不是沒有過西方教派,比如景教、拜火教等等,這些最終都淹沒在曆史長河中,根本就沒產生什麼影響。
換句話來說,彆說大明對天主教本就有限製,哪怕全麵開放天主教在大明的傳教,以他們的教義來說也是無濟於事,這是在後世是得到印證的,朱慎錐根本不需要擔憂,反而是白蓮教等這些教派的破壞力更大,適當地開放羅馬天主教會的傳教,對大明來說並無壞處。
就在朱慎錐琢磨著這件事的時候,遠在南海,兩艘從歐洲而來的蓋倫船已過了麻六甲海峽,朝著大明而來。
麻六甲就是馬六甲,之前也叫滿刺加,是亞洲海域最重要的海上要地,東西方通行必須從麻六甲海峽而過,當年鄭和時期大明還曾在這裡駐軍,可事已過遷,大明之後這個地方由歐洲而來的葡萄牙人占據,葡萄牙在此經營了一百二十九年,牢牢控製了麻六甲—澳門—長崎這條黃金海道,從中獲取了大量財富。
可隨著這些年葡萄牙的國力衰弱,新崛起的荷蘭人盯上了這塊肥肉,荷蘭人在之前意圖進攻大明廈門的軍事行動破產,並被大明驅逐出澎湖之後轉而決定朝麻六甲下手,經曆了幾年的準備,荷蘭人在五年前組織了一支強大的艦隊,聯合當地柔佛人展開了對麻六甲的進攻,這場戰爭也被稱為“麻六甲戰役”,此戰麻六甲的葡萄牙守軍僅隻有不到四百人,而且因為開戰前錫蘭殖民地的原因調走了三分之二的兵力增援,留守的軍力才一百出頭,就算再征召當地土著參戰,總計人數依舊不足五百。
麵對荷蘭和柔佛聯軍幾千人的進攻,葡萄牙人雖頑強抵抗卻最終不敵,從而麻六甲落到了荷蘭人的手中,葡萄牙方麵在失去了這個要地後元氣大傷,荷蘭人的力量卻在東南亞大增,這也是為什麼之後荷蘭人有如此勇氣重新占領澎湖列島,甚至登上小琉球開始在島上築城開發,意圖徹底掌控小琉球的緣故。
雖然葡萄牙丟掉了麻六甲,但荷蘭人並沒有阻止葡萄牙人通行麻六甲海域,荷蘭人占據此地是為了增強他們在東亞的力量,同時也是為了更好的做生意。
哪怕是從葡萄牙人手裡奪取的麻六甲,戰爭是戰爭,生意依舊是生意,歐洲人不就是這樣麼,而且距離麻六甲葡萄牙戰敗已過去五年了,戰爭早就結束,麻六甲的航運也早就恢複,哪怕曾經的對手葡萄牙隻要付出一定的費用,依舊可以順利通行。
這兩艘來自於歐洲的蓋倫船懸掛著葡萄牙王國的旗幟,其中一艘叫自由號,另一艘叫勇敢者號。
在自由號的甲板上,一個貴族服飾的年輕男子正眺望著北方。這近一年中,他先是從歐洲腹地坐馬車抵達羅馬,然後再在意大利半島坐船從地中海來到葡萄牙的裡斯本,接著再從裡斯本登上了這艘自由號,隨後跟隨自由號一路東行,一路上經曆了兩次風暴,這才好不容易到了遠東。
途徑麻六甲之後,他們離大明已不遠了,而且太平洋這邊的風浪也比一路上平靜了許多,今天是一個好天氣,這位叫阿道夫的年輕貴族特意來甲板透透氣,順便領略一下從未來過的遠東風光。
可惜四周望去都是茫茫大海,離著陸地還遠著呢。可海風吹來的氣息和之前在歐洲、非洲和中東有著不同,他似乎在其中分辨到了絲綢和茶葉的味道,讓其心曠神怡。
“子爵閣下……。”正當阿道夫入神眺望遠方的時候,一個聲音在他身後響起。
回頭一看,阿道夫頓時就笑著打招呼。
“神父,您真是好興致,怎麼也出來吹吹海風?”
“是啊,好不容易到了遠東,出來看看,可惜除了大海什麼都沒看見,不知道閣下您看到了什麼呢?”年輕的神父笑著和阿道夫打趣道,他們兩人是在羅馬認識的,這近一年時間幾乎朝夕相處早就成為了朋友。
“行了費迪南德,你不就是想說我無聊出來吹海風嘛,不過你沒感覺到麼?這海風中帶著神秘的氣息,這就是東方的味道啊!”阿道夫深深呼吸了一口氣,做出一副陶醉的表情。
費迪南德神父疑惑地看了他一眼,這海風還能有不同的味道?他怎麼就沒聞出來?這貴族就是浪漫,思路和普通人不一樣,哪怕他們早就熟悉了,許多時候阿道夫還經常會做出一些讓他無法理解的舉動來。
阿道夫子爵是瑞典奧克森謝爾納家族的成員,現在瑞典的首相阿克塞爾.奧克森謝爾納伯爵就是這個家族的人,而且奧克森謝爾納家族還是瑞典和波蘭王室成員。
不過阿道夫在家族中並不起眼,作為旁支他的血脈離王室遠的些,所以身上隻有一個祖父傳下來的子爵爵位,除此之外還有一塊小小的封地,說是封地實際上就是擁有一個村落,相比那些大貴族差太多了。
可貴族就是貴族,阿道夫雖然隻是子爵,但作為奧克森謝爾納家族的成員地位也不是常人能比的。年輕的阿道夫一直有冒險的精神,在少年時期他最崇拜的人就是哥倫布,曾經夢想和哥倫布一樣能夠駕駛著船隻探索海洋,發現未知的世界,可惜一直生活在瑞典的他根本就沒這個機會。
成年後,阿道夫和其他貴族一樣熱衷於音樂、詩歌、狩獵等活動,換句話來說阿道夫就是一個典型的貴族,對於藝術頗為精通,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阿道夫心中探索世界的心卻始終存在,但因為家族的緣故他卻無法圓這個心願,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就在一年多前,機會終於來了。羅馬教廷突然派來了使者來到了瑞典,同在瑞典的波蘭王室會麵,帶來了來自東方的消息。
波蘭王室如今是瓦迪斯瓦夫四世在位,他不僅是波蘭的國王還是瑞典的王室成員,這種情況在歐洲比比皆是,一個人擔任兩個國家的君主或者身後其他國家國王繼承權不是稀奇事,而且波蘭自1505年後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議會在盧布林通過了成立統一的波蘭第一共和國的決議,首都從克拉科夫遷到華沙,波蘭共和國正式成立,波蘭共和國成立後國家權力掌控在議會和貴族的手中,國王從此成了擺設。
瓦迪斯瓦夫四世雖然是波蘭國王,但平日卻居住的瑞典時間更多,羅馬教廷的使者告訴瓦迪斯瓦夫四世,遙遠的東方也就是中國的皇帝有意和歐洲各國展開外交,尤其是對波蘭王國特彆上心,其原因也很簡單,是因為東邊的沙皇俄國不斷向西伯利亞地區擴張,並和東方人接觸並且爆發了戰爭。
戰爭的結果是東方人斬斷了沙皇俄國伸向東方的觸角,但這僅僅隻是開始。中國皇帝為未來考慮,希望能在歐洲尋找可以合作的盟友以對付不斷擴張的沙皇俄國,而羅馬教廷派往東方的傳教士接受了中國皇帝的囑托,特意派人送了來信,希望由羅馬教廷出麵做這件事。
由於目前波蘭國王由瑞典王室的瓦迪斯瓦夫四世擔任,所以教廷的使者直接就來到了瑞典和瓦迪斯瓦夫四世會晤,希望能有好的答複。
聽到這個消息,瓦迪斯瓦夫四世頓時動心了,雖然作為波蘭國王他目前沒有波蘭的實權,可頭上的王冠卻是實實在在的。而且這些年沙皇俄國不僅在朝東方擴張,同樣也在向西方擴張,波蘭比領沙皇俄國,兩者之間爆發過多次戰爭,隨著這幾十年波蘭內部農奴製度的矛盾爆發,波蘭國力開始衰敗,作為國王的瓦迪斯瓦夫四世憂心忡忡。
至於瑞典這邊也是一樣,波蘭和瑞典都是沙皇俄國的鄰國,沙皇俄國要向西方擴張必然和波蘭、瑞典爆發戰爭,一旦戰爭打響結果會是如何誰都無法預料,而瓦迪斯瓦夫四世沒有什麼把握能夠贏得和沙皇俄國的戰爭,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在東方有一個強大的盟友的話,對於波蘭和瑞典都是有極大好處的。
中國之名歐洲人聽得太多了,從馬可波羅留下的記載中可見,中國是一個極其強大並富饒的國家,遙遠的東方簡直是歐洲人夢想中的天堂,他們的河流中流淌的是香甜的牛奶,地上是隨從可撿的金銀,普通人穿著隻有歐洲王室和大貴族們才能穿的絲綢衣服,就連吃飯也用的是精美的瓷器……。
中國的文明和強大早就在西方人心中根深蒂固,而且大航海時代的開啟後也證明了這點,假如能和中國人成為盟友,並且展開正常外交聯係,這對瑞典和波蘭都是極其有利的,瓦迪斯瓦夫四世作為一個具有政治眼光和判斷力的國王怎麼會錯過這個機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