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豪格到了朝鮮後,朝鮮人本就苦哈哈的日子更是難過,一下子就如同來到了地獄一般。
本來日子不怎麼好過的朝鮮哪裡經得起這樣反複收割?雖然朝鮮國王和大臣們為了不觸怒豪格,費儘心力幫大清籌集物資,可這些壓力全部轉移到了朝鮮老百姓身上,隨著大量的民間物資被收集並且運到遼東,朝鮮百姓根本就過不下去了,沒了足夠的糧食,大家都快活不下去了,難不成活活餓死?朝鮮百姓雖然懦弱,可麵臨生死關頭,這些人依舊也會反抗。
沒多久,朝鮮各地就冒出了多番叛亂的情況發生,朝鮮國雖派兵鎮壓叛亂,卻根本無力解決。畢竟叛亂的次數和人實在太多了,這邊按著葫蘆那邊又起了瓢,剛剛解決這裡的叛亂,其他地方又冒出了叛亂,再加上朝鮮軍隊中也有大量對大清強烈不滿的將士,本就不願意把屠刀對準自己人,一來二去,朝鮮的叛亂非但沒能儘快平定,反而越演越烈。
在這種情況下,朝鮮國王李倧無奈之下隻能求助於豪格,豪格得知後哈哈大笑絲毫不以為然。
豪格這家夥本就是個莽人,在他看來區區的叛亂算得了什麼?那些拿著鋤頭糞叉等農具連盔甲都沒的朝鮮老百姓更是烏合之眾,既然這些朝鮮百姓膽敢叛亂,那麼直接帶兵殺就是了,殺一個兩個你們不怕,就殺十個百個怕不怕?如果還壓製不下去,那麼殺更多,幾千,幾萬甚至數十萬!反正這些人命都是朝鮮的人命,死的再多同大清何乾?
而且把這些不知趣的朝鮮人殺光對於大清反而是件好事,這樣一來朝鮮不需要拿這麼多糧食來養這些朝鮮人,這些糧食不就是大清的了麼?殺殺殺!殺的越多越好!血流成河,他倒要看看朝鮮人是真的不怕死麼?
就這樣,豪格命令他的部下直接介入了平定朝鮮叛亂的軍事行動中,這些八旗兵可不是朝鮮的士兵,更沒有對朝鮮百姓的半點憐憫,他們下手毒辣,凶殘異常,不僅在平定叛亂中絲毫不手軟,殺的人頭滾滾,甚至還借機會趁機掠奪地方,就連那些根本沒參與叛亂的朝鮮地方士紳豪族也不放過,反正隨便找個理由說他們是亂賊即可,縱兵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由於豪格的這番作為,使得朝鮮國的叛亂非但沒能壓製下去,反而越發嚴重。大量的百姓被殺,就連無辜的百姓甚至士紳也沒放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整個朝鮮全亂了,朝鮮八道中六道亂成一團,到處都有反叛,僅僅京畿道和全羅道略好,可表麵的平靜之下依舊也有暗流湧動。
此外,朝鮮的叛亂性質也從最初朝鮮百姓自發組成的反抗變成由地方士紳甚至豪族領導的抵抗。由於豪格無差彆的打擊,再加上八旗清軍肆無忌憚地對地方掠奪,使得這些人為了自保聯合起來,組成了規模不小的各支義軍。
這樣一來,朝鮮國的震蕩加劇,但在豪格來看根本就不在乎。反正他手中的兵力完全可以壓製得住朝鮮,隻要自己沒事,還能順利從朝鮮搞到大量物資,朝鮮人的死活關他屁事?朝鮮亂了就亂了,等任務完成自己拍拍屁股走人,這個爛攤子交給朝鮮君臣去處理就行了,未來朝鮮會什麼樣子,豪格才不關心呢。
朝鮮的情況很快就引起了大明方麵的注意,離朝鮮最近的皮島本就是大明駐軍所在,所以朝鮮那邊發生大規模叛亂和動蕩之後,皮島守軍就接到了消息,並且把此事快速就報告了上去。
鄭鴻逵去了歐羅巴,山東水師提督暫由李佑兼任,李佑在接到皮島的彙報後第一時間就把情況通過快馬送至京師,直接稟報到了朱慎錐這邊。
朱慎錐在接到李佑彙報的同時,錦衣衛那邊的奏報幾乎同一時間也送到了他的手中,看完了兩份奏報後,朱慎錐凝神想了片刻,立即招內閣開會。
溫體仁等人接到消息後陸續趕來乾清宮,很快內閣五位閣老全部到齊,這些人分彆是首輔溫體仁,次輔張至發和閣老王晉武、範複粹和孔貞運。
王晉武入閣後取代了之前劉宇亮,如今在內閣排名第三,雖然不是次輔,但王晉武的身份和其他人不同,他不僅是大明勳貴,更是軍方的第一人,是大明軍方在內閣的代表人物。
隨著王晉武的入閣直接打破了之前大明內閣全是文官的格局,第一次軍方有了在內閣發聲的渠道。而且朱慎錐還在此事上對內閣進行了新的調整,也就是自現在開始,以後的內閣成員必須要有軍方代表在其中,但軍方代表作為內閣閣老隻能擔任次輔和閣老,而不能擔任首輔,這算是把規矩確定了下來。
王晉武入閣後並沒有表現出極強的攻擊性,他按照朱慎錐的意思在內閣中顯得很是低調,多看多聽少說,這是朱慎錐之前對王晉武的提醒,王晉武也做到了這點,在他入閣這些日子,王晉武基本不插手內閣的正常事務,大多數政務方麵雖然王晉武因為閣老的身份會列席討論,不過他通常很少表態,就算表態一般也是跟隨內閣其他閣老包括首輔溫體仁所做出的決定來附和。
但這不代表王晉武這個閣老就是擺設,對於民政他不主動參與,可對於牽涉到軍事方麵王晉武卻很主動,凡是在軍事方麵的問題王晉武往往有著很大的話語權,這點就連溫體仁也不敢忽視,如此一來,王晉武在內閣的身份地位非但沒有下降,反而隱隱有了提升,如今已排在了張至發後的第三位,一旦張至發退出內閣,那麼王晉武就能順勢補位,成為內閣次輔人選。
眾人入了偏殿,朱慎錐已在等著他們了。
首輔溫體仁領頭帶著內閣成員拜見皇帝,隨後皇帝賜座,內閣閣老們按照排位依次入座。
“朝鮮那邊起了變化,朕剛接山東水師提督李佑和錦衣衛的奏報,諸位先生先看看吧。”朱慎錐開口道,一旁伺候著的盧九德把兩份奏報先遞給了溫體仁,溫體仁接過後打開細看,他先看李佑的奏報,看完後眉頭微挑,接著又看了錦衣衛的奏報,兩份奏報看完遞給了身邊的次輔張至發,隨後再一個個往下傳去。
片刻,五位閣老全部看完了,等到孔貞運把兩份奏報遞還給盧九德後,朱慎錐目光掃過諸人,開口詢問他們對這件事的看法。
“恭喜陛下,賀喜陛下!”首輔溫體仁先開口,他帶著笑容起身向皇帝行禮道:“建奴倒行逆施,在朝鮮如此行徑激起民亂,此乃我大明之福啊!陛下之前對建奴實施封鎖已見成效,如不是建奴物資缺乏,國中已有亂象,建奴賊酋哪裡會做這種事出來?朝鮮國亂乃建奴壓迫過甚所至,現在朝鮮民亂洶湧,對我大明而言並不是壞事。”
“首輔大人說的對!”張至發本就是溫體仁的小弟,向來對溫體仁馬首是瞻,聽溫體仁如此表態,他連忙接過話題道:“朝鮮撮爾小國本為我大明屬國,當年萬曆年間日本渡海進犯朝鮮,短短月餘朝鮮國都陷落,其國主狼狽出逃,朝鮮已到了滅亡的邊緣。”
“當年如不是我大明出手,派兵入朝力挽狂瀾,最終擊敗來犯日寇,這才保住了朝鮮國祚,要不朝鮮早就沒了。僅此一點,我大明對朝鮮就有再造之恩,而且朝鮮立國後我大明對朝鮮多有優待,不僅視其為諸屬國之首,太祖更立其為不征之國。我大明對朝鮮可以說是仁至義儘,就算是父母對待子女也不過如此吧,可朝鮮狼子野心卻不思我大明之恩,之後多次反複橫跳,私下同建奴眉來眼去,崇禎年間見我大明勢弱,居然棄我大明,反投建奴對其稱臣,而今落得如此下場乃咎由自取!”
張至發的話讓孔貞運都表示讚同,他們對朝鮮的感官極差,尤其是孔貞運,作為聖人後裔,朝鮮的所作所為在他看來無恥到了極點,當年大明強盛的時候,朝鮮扒著大明的大腿直喊爸爸,從國君到臣子再到百姓,無不以自己身為大明屬國而榮,私下更是戲稱能當大明的狗是此生最大的榮幸。
當朝鮮遭遇國難時,如果不是大明出手相助,朝鮮早就被日本並吞了,哪裡還有今日的朝鮮在?為了幫助朝鮮複國,大明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此戰曆經七年,大明耗資千萬,戰損數萬精銳,這才獲得了勝利。
而戰後,朝鮮是複國了,大明卻又得到了什麼好處?除了朝鮮國王的幾句感激話和那些不值得一提的上表外,大明卻因為朝鮮一戰國力大損,這才有後來的努爾哈赤趁大明精銳在朝鮮消耗,遼東軍力不足的原因反叛,造成了之後遼東薩爾滸戰敗,建奴崛起的局麵。
可以說遼東之所以會變成後來的樣子,起因就是因為朝鮮,如果沒有朝鮮之戰損失,以大明的實力壓製努爾哈赤再有野心也不敢反叛。可現在呢?建奴在遼東崛起後,朝鮮卻顯得首鼠兩端,雖然最初在毛文龍的壓製下朝鮮軍隊配合明軍和建奴打過幾仗,可朝鮮的戰力實在爛的很,再加上朝鮮又存著自保心態,出戰往往出工不出力,作用極其勉強。
再之後,當皇太極把矛頭對準朝鮮,發兵征討的時候朝鮮君臣瞬間就慌了神,初一交戰就敗的稀裡嘩啦,隨後朝鮮君臣急不可待地向建奴求降,最後居然對建奴俯首稱臣,拋棄了大明。
錦州之圍一戰,朝鮮水師和陸軍還配合建奴同明軍作戰,這樣的國家從上至下哪裡有半點君子之德?說一句反複小人絲毫不為過,現在遭遇此難,全是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