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三法司開始介入此案後,案情逐步明了起來。
很快,這個件事也漸漸被外界所知曉,當知道居然有人暗中謀劃叛亂,甚至打算幫著已經退位的朱由檢複辟奪位時,大部分臣民們都無法想象居然會發生這樣的事。
之前的大明如何,現在的大明又是什麼情況,大家的眼睛不瞎,尤其是普通百姓更能感受到其中的不同。
大明好不容易出了個中興之主,可卻有人要謀反,讓大明回到之前的時代,再想崇禎皇帝在位時大明的糟糕局麵和地方的民不聊生,誰願意好日子不過,再去過這樣的日子呢?
一時間群情激奮,痛罵叛亂者數不勝數。當然也有不少人為此案開脫,尤其是為牽連其中的故交好友說話的,無非是說些老生常談的言論,可在大局之下這些言論卻起不到什麼效果,甚至被許多百姓所痛恨。
案情很是明了,再加上錦衣衛出手極快,幾乎把牽連此案的人一網打儘。何況這些人能做出這樣的事,除了極少部分因為自我洗腦已入魔障者外,大部分人並沒多少風骨,沒怎麼拷打就一五一十承認了自己所為,痛哭流涕悔過,以期望能保全性命,放過其家人。
但這怎麼可能呢?如此謀逆大罪曆朝曆代都不可能輕易放過,為首的幾十人鐵定就是死罪,這些人中有朝廷的官員,有士紳大族,甚至還有勳貴在其中。無論他們出於什麼目的,既然做了這樣的事,他們的結果是注定的。
就算三法司有意控製案情走向,儘量少牽連人,可對於這些首惡的看法卻是相同的。在這種情況下誰都不敢說輕判的話,一旦提出這個建議那麼不等於把自己和這些謀逆者畫上等號了麼?人都有自保心態,證據確鑿之下,這些人斷然沒了生路。
但在其他牽扯此案的人群中,不僅是三法司,包括內閣方麵提出是否可以輕判,畢竟許多人並不知道真相,僅僅隻是被利用或者因為其他原因參與了此案,雖有罪,但罪不至死,希望皇帝能開恩留其性命。
這樣的情況早就在朱慎錐的預料之中了,朱慎錐一開始堅決不同意,認為既然作為謀逆大案的同犯,不管是否直接參與或者不知真相,既然做了就要承擔做的後果。
彆說這些人了,就連參與鬨事的太學生和學子,朱慎錐也打算狠狠殺一批,畢竟以大明律來定案,要殺這些人在法理上是沒問題的,當年朱元璋幾次大案中殺了那麼多人,難不成這些被砍了腦袋的人都是罪人?實際上大部分隻是受到了牽連罷了,可殺就殺了,又能如何?
不光是朱慎錐有這樣強硬的態度,就連朝廷中不少官員也表示必須殺一儆百,這些人中有朱慎錐的班底,也有後期投靠朱慎錐的臣子,另外還有一些意圖借這個案子在皇帝麵前表忠心,意圖借這個機會飛黃騰達的投機分子,這些人態度堅決,鼓動皇帝嚴厲處置所有犯人,並說隻有這樣才能杜絕後患,震懾天下。
在這個時候,誰都沒想到太子朱敏瀾卻站到了皇帝的對立麵,表示隻誅首惡的態度。認為一旦全部殺了實在太過,上天有好生之德,雖這些人牽連此案,可並非首惡,大部分人僅僅隻是牽連和蒙蔽,所謂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為君者當以仁治天下,懇求皇帝不要株連過多,以示君恩。
為此聽說太子和皇帝爭吵不休,皇帝惱怒之下甚至要揍太子一頓,痛罵他這是婦人之仁,為君者怎能如此心軟?當斷不斷反受其亂,他們既然做了這樣的事,就要承擔這樣的後果。
可太子卻寸步不讓,同皇帝據理力爭,甚至為了逼迫皇帝讓步,太子還在宮中絕食抗爭。在這種情況下,皇帝勃然大怒,據說還起了要廢太子的打算,多虧皇後得知後趕來相勸,再加上聞訊而來的幾位重臣苦苦相勸,最終才讓皇帝沒下狠手廢太子。
就這樣,皇帝和太子針鋒相對好幾日,太子始終不肯讓步,再加上皇後勸阻的緣故,皇帝最後也沒了辦法。無奈之下,皇帝隻能招來內閣閣老和三法司官員商議,最終略微讓了些步,在除去首惡必誅外,其家人勉強留了性命,男的流放,女的入教坊司。而其他牽連之人按照情節輕重,除定罪殺了幾人外,其餘人判決抄家流放,至於鬨事的太學生和學子,革去功名,不得再入科舉,但因為太子求情網開一麵,沒有牽連家人,也就是說他們的子弟親屬不在此列,不受株連。
這樣的結果雖不是最好的,可也不是最差的,最終也被絕大部分人所接受。而且太子因為此事同皇帝爭論甚至以身要挾逼迫皇帝讓步的消息傳出去後,民間對太子的好感日甚,甚至這件事從京師逐步傳到大明其他省份後,太子的口碑和聲望不斷上升,無數人交口稱讚太子的仁德,認為大明有這樣的儲君實乃大明之幸也,大明不僅能夠中興,未來更能開創一個前所未有的局麵,再現當年盛世。
在這種情況下,太子朱敏瀾的名聲大噪,風頭一時無二。
始作俑者的朱慎錐父子卻在乾清宮內彈冠相慶,兩人對視而笑,猶如剛偷吃了香油的老鼠一般得意。
相比朱慎錐父子,在長春宮內卻是一片愁雲。
隨著案情的明了,朱由檢終於知道了王承恩背著自己究竟乾了些什麼,得知真相後,朱由檢驚得目瞪口呆,他怎麼都沒想過王承恩居然有這樣的膽量,居然能在長春宮內還能聯絡上宮外,甚至做出這等大事來。
知道這些後,朱由檢呆若木雞,整個人都有些不好了。
他心中雖幻想過複辟為帝,但這隻是夢裡想想罷了,朱由檢又不是傻子,哪裡不清楚自己複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且朱慎錐也不是景泰帝,他更不是英宗,怎麼可能再一次登上皇位呢?
再加上這些年裡,朱由檢也想明白了,自己根本不是當皇帝的料。在他當皇帝的這十多年裡,大明是什麼模樣?眼下又是什麼模樣?朱由檢怎麼能分辨不出其中的區彆?
而且他當皇帝是因為天啟無子,如果天啟但凡有一個皇子活著,朱由檢怎麼也不可能坐上這個皇位。而且皇帝不是那麼好當的,在這十多年裡,他每日兢兢業業有多辛苦,為國事又有多少憂慮,這些都是親身體會到的,雖然失去權力的起初朱由檢有著憤怒,也有著不甘,可同時也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終於這個重擔從自己肩膀上卸下來了,雖然少了許多東西,可同樣也獲得了從所未有的放鬆。
隨著在長春宮居住久了,朱由檢也漸漸習慣了這樣的平淡生活,更沒了複辟為帝的絲毫想法。在他看來,這樣的生活也算不錯,除去沒有自由,一切可比以前強太多了,當然有時候他也會想過如果時光倒轉,回到自己剛剛當上皇帝的時候會怎麼做,是否還會犯下那些錯誤,可這也隻是作為一個人正常的想法,並沒有其他的奢望。
可現在王承恩居然做了這樣的事,而且這個案子成了天字一號大案。如果朱由檢還是皇帝的話,他絕對不會放過任何牽扯此案的人,必然會掀起腥風血雨來。
雖然王承恩是背著自己乾的,朱由檢對此事一無所知,可關鍵這個案子卻是打著他的旗號,這樣一來朱慎錐會怎麼處置自己可想而知。
朱由檢想來想去都想不出朱慎錐會放過自己的理由,如果是他必然會斬草除根,直接下狠手乾掉他。隻有這樣才沒有任何後患,當明白這些後,朱由檢心中升起絕望和無力之感,同時也後悔自己為何沒能早一步察覺王承恩的舉動,如果他早些知道此事,提前製止,那麼也不會麵臨現在的局麵。
這幾日,朱由檢吃不好睡不好,不是他怕死,而是他擔心朱慎錐不僅要向自己下手,更要對自己的子女下手。絕望之餘,他也想不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作為曾經的皇帝也拉不下臉來寫謝罪書給朱慎錐,請求他的原諒。
僅僅幾天時間,原本已經養胖了不少的朱由檢就消瘦了下去,紅潤的臉龐也變得蒼白,就連頭上的白發更多了不少,每日裡枯坐著,靜靜等著最後時刻的到來。
當朱慎錐再一次踏入長春宮,見到朱由檢的時候,第一眼甚至有些遲疑,這還是前些日子剛剛見過的朱由檢?怎麼成這副模樣了?
而還沒等朱慎錐開口說話,朱由檢就苦笑了一聲,也不起身直接就對朱慎錐道:“你終於來了!”
“我來了……。”朱慎錐順口回答道,可話一出口覺得有些不對味,神色疑惑打量著對方。
“說吧,是鳩酒呢?還是白綾?朕已準備好了,不過朕有一個請求,朕死則死,能否看在宗室的份上,放過朕的子女?”
說著,朱由檢擺出一副坦然的姿態,可眼神中卻又帶著一絲期望,瞧著他這幅樣子,朱慎錐是哭笑不得,鬨了半天這家夥居然以為是來要他性命的,怪不得一副視死如歸的姿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