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陸的發現可以說是中世紀後最偉大的發現,也是大航海時代後整個世界巨變的開始。
正是因為歐羅巴人發現了新大陸,使得大航海時代進入了全盛時期,並且促使歐羅巴諸國由此快速發展並強盛起來。
可以說後世的世界格局演變,最終的結果都來自於歐羅巴人在大航海時期發現了新大陸,並對新大陸進行殖民所導致的。而當聽完朱慎錐對新大陸的講解,包括歐羅巴人是如何統治新大陸,並通過新大陸獲得巨大財富時,年輕的朱慈炤驚訝之餘也不由得覺得無比可惜,在他看來這樣的天選之地為何不是大明首先發現?假如當年鄭和下的不是西洋而是往東航行,那麼或許大明會是第一個踏上這片土地的國家,也不會發生之後歐羅巴人發現新大陸,並占據此地的情況了。
“並非如此。”聽朱慈炤這樣說,朱慎錐淡淡笑了起來,他搖頭道:“其實最早發現新大陸的並非歐羅巴人,而是我們。”
“我們?”朱慈炤一愣,臉上露出驚愕的表情,難道是鄭和的艦隊去過新大陸?可不對啊!鄭和的艦隊不是去的西洋麼?而新大陸在大明的東邊,這怎麼可能呢?
再者,假如大明提前發現了新大陸,為何不占領這片區域?按照剛才皇帝所說,歐羅巴人在發現新大陸後僅僅用幾百人靠著火器就征服了這個大陸,而大明的火器也不弱,至於人就更不用說了,大明也許其他都缺,但從來就不缺人。幾百人不夠,就去幾千人?甚至上萬人?既然歐羅巴人能做到,大明難道就做不到?可為何他從不知此事?
見他疑惑不解,朱慎錐這才揭開了謎底,告訴朱慈炤這絕非妄言,而是事實。隻是發現新大陸的不是大明,而是中國人的祖先,早在千餘年前,這片大陸就被中國人所知曉了,並被記錄下來。
中國有本奇書,這本書叫做《山海經》,而在《山海經》中就有新大陸的描述。
按照《山海經》的記載,大海之東,大荒之中有數島,島上人多毛紋身,被稱為毛人國。而這個毛人國按照後世的考證應該就是現在日本北部的蝦夷也就是後世的北海道,再包括更北的苦兀島(庫頁島)。
蝦夷人和苦兀人無論麵貌特征包括生活習慣都和《山海經》記載的毛人國完全一致。
在《山海經》中還有記載,從毛人國繼續向東穿過大海萬裡之遙,有一國叫扶桑國,其國以扶桑為名。而根據這個記載,再加上《梁書》中一段記載,可以證明所謂的扶桑國並非是之前認為的日本,因為日本從中國的距離根本沒這麼遠,再加上扶桑國在毛人國更東的位置,但在確定毛人國就是蝦夷和苦兀的情況下,那麼日本絕對不可能是記載中的扶桑國。
按照距離和位置推論,包括一些其他特征來證明,唯一的解釋這個所謂的扶桑國不是其他地方,正是被歐羅巴所稱為新大陸的所在,最可能的就是位於新大陸的墨西哥地區,包括南美地區。
“這怎麼可能?《山海經》不是神話麼?怎麼成了事實?”朱慈炤驚的目瞪口呆。
“《山海經》可是一本奇書,雖有些神話描寫,但有些卻是事實。何況《梁書》作為史書總不是神話吧?對於扶桑國描繪在《梁書》上就有記載,你父親這些年多讀史書,你回去後可以問問你父親,或者自己找來此書細看便知。”
聽著朱慎錐這麼回答,朱慈炤更是顛覆了想象。不過皇帝既然這樣說了,還如此信誓旦旦,朱慈炤暗暗記下此事,決定回去後把《梁書》找出來研究下,看看裡麵是否真的記載過這件事。
這還不算,朱慎錐還告訴朱慈炤,新大陸的原住民,也就是被歐羅巴人稱為“印第安人”的土人,按照他的看法其實和大明人是同宗同源,是數千年的中國人。
按照朱慎錐的說法,這些人應該是當年從中國前往新大陸,也就是扶桑的。由於當時中原戰亂的緣故,或者是因為其他原因,在當年生活在中原的一群人向北遷移,為了躲避戰火,他們最終抵達了亞洲大陸最東北的位置,也就是亞泥俺峽(白令海峽)。
由於亞泥俺峽離著新大陸極近,兩者之間最短處僅僅隻有七十裡而已,而且位於北方嚴寒地帶,當氣溫下降海峽結冰的時候,人們可以輕易從海麵上通過,由亞洲步行抵達新大陸的西北端,然後繼續南下,最終在新大陸生存蔓延。
這個說法雖然離奇,可從後世的基因檢測可以證明,美洲大陸的印第安人身上的確帶有亞洲人尤其是中國人種的基因,由此可以推論印第安人祖先的確來自於亞洲(中國),但因為時間太過長久,他們漸漸忘記了自己的來源,而中國也淡忘了那些前往新大陸的同胞,除了《山海經》和《梁書》中所記載的一些隻言片語外,很少有人再知曉了。
對於這些人究竟抵達新大陸的具體時間已無法判斷了,也許是商朝滅亡時的殷人後裔,或許是更久之前的中國人,甚至還可能是炎黃二帝和蚩尤大戰時逃亡北方的那些人的後裔。
但不管怎麼說,這些人無論從樣貌或者有些生活習俗包括文字方麵來看,都和中國有著很深的關係,當然在目前這個時代,恐怕除了朱慎錐外,沒有其他人會真的以為這才是真相。
畢竟如今的時代可沒什麼基因檢測,用科學手段來證明美洲大陸的原住民和中國人的親屬關係。但這又怎麼樣呢?朱慎錐提出這些觀點真正的目的不是要搞什麼科學研究,更沒想法來找尋真正的證據,而是用這些作為理由來對外宣布中國人才是真正第一個發現新大陸,並且在此居住生活的人,歐羅巴人所謂的“發現”隻不過是一個笑話,而且當地的原住民和中國人是一個老祖宗,為了先人後輩的生存,作為大明帝國的天子,有義務也有責任來保證他們的生命和領土。
中國人做什麼事,向來講究一個“師出有名”,而如今朱慎錐已經盯上了美洲大陸,準備在世界大變局的情況下插手這片沃土,從而和西方國家爭奪這片大陸的歸屬權了。
今天把朱慈炤喊來也正是因為這件事,之前朱慎錐就和朱由檢談過準備外封宗室的想法,並詢問朱由檢的幾個皇子誰願意接受這個條件,從而外封外藩。
朱由檢的四個略大的皇子中,也就朱慈炤明確表態願意外封。和年幼的弟弟包括兩個年長哥哥不一樣,朱慈炤是兄弟幾人中最富有冒險精神,也最膽大心細的一個。而且彆看他平日裡讀書沒有兄弟那麼認真,時常還會惹朱由檢惱火從而責罰他,但他的聰明卻不能否認,可以說是兄弟幾人中頭腦最靈活的一個。
而在原本的曆史上也是如此,在大明滅亡的時候,崇禎皇帝的幾個皇子雖然逃出了京師,可後來包括太子之內的皇子陸續都出了事,他們不是被滿清所誘惑自投羅網,或者輕信於人暴露身份遭到處決,反而隻有朱慈炤隱名埋姓躲藏了起來,一直活到了七十五歲高齡。
假如不是朱慈炤大意之下做錯了件事,雖然改了姓卻把兒孫的名依舊按照宗室的排行來起名,從而被有心人發現並舉報的話,也許朱慈炤一輩子都能安安穩穩渡過,最終得以善終了。
僅從這點來看,朱慈炤就比他幾個兄弟強多了,何況他也是朱由檢的幾個兒子中唯一一個表示願意外封的皇子。在他看來,與其繼續留在長春宮過這樣的日子,倒不如借這個機會搏一搏,哪怕外封的風險比較大,可同樣也是一個極好的機會,隻要能離開如同囚籠的皇宮,從而獲得自由,區區一些風險又算得了什麼呢?
對於朱慈炤的這種態度,朱慎錐是很滿意的,原本外封就是朱慎錐所提出的,而且他也一直在考慮朱由檢的問題,雖然他可以一輩子關著朱由檢,朱由檢本人也認識到了這點,可畢竟朱由檢的皇子和公主卻不可能永遠和朱由檢一樣關著,他們終究會長大成人,難不成下狠手把他們全部殺了?殺了容易,但這樣做了後果卻是非常嚴重的,在沒有其他辦法情況下,這種事還是不做的為好,而用外封的辦法把他們打發的遠遠的,恐怕是目前最好的選擇了。
而且外封的真正原因在當初和朱由檢的談話中朱慎錐也講述了自己的打算,這樣的做法不僅能徹底解決大明宗室的問題,更能通過這種辦法達到當年周王室外封諸侯,拱衛大明的目的。
再加上當今世界局勢的緊迫,和大明已經落後歐羅巴的實際狀況,假如依靠大明官方來進行大航海探索包括對新大陸的征服,朝堂上的反對力量和其他實際問題是朱慎錐不得不考慮的。此外還有其他一些因素也會是阻礙,倒不如直接通過外封來得便利,通過這個方式能省卻掉諸多麻煩,更可以借此機會在新大陸先行立足,隨後緩緩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