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查理二世夫妻覲見的禮儀,大明方麵進行了討論,最終以傳統藩王覲見的方式來進行安排。
按照規定,藩王覲見皇帝的禮儀中,大朝時需要進行八拜行禮,常朝時則行一拜叩頭之禮,也就是說查理二世見到皇帝時必須磕頭行禮,對於這點朱慎錐表示了同意。
雖然早在阿道夫上次覲見的時候就以外臣的禮儀大禮參拜皇帝,但朱慎錐卻想看看查理二世是否會抗拒這個禮儀。畢竟在他的記憶中,後世大清的時候英國使者來到中國,為了是否向皇帝磕頭可是進行過激烈爭執的,最終經過多次協商,英國使團才同意在乾隆皇帝的萬壽宴上進行三跪九叩的禮儀,而其他場合隻以單膝行禮。
那時候的英國已進入“日不落帝國”時代,開始成為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而現在的英國卻還沒有這種深厚底蘊,而且如今的大明才是這個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歐羅巴雖在大航海時代興起,但相比大明而言還差得遠呢。
至於被“我大清”所津津樂道,所謂洋人膝蓋不會打彎,跪不下來的說法根本就是無稽之談,那隻不過是大清君臣上下自欺欺人以掩人耳目的行徑罷了。但可笑的是,這種說法卻被後來的大清君臣所接受了,他們用自己宣傳出來的謊言把自己都給騙了,最終在道光時期雙方因為貿易開戰後,大清的將軍們甚至還以此為擊敗對手的“良藥秘方”,意圖用這種方式在戰場上獲勝。
當然了,結局是顯而易見的,這場戰爭大清最終輸了個一塌糊塗,一下子打斷了大清君臣們的脊梁,從而開始了中國近代屈辱的曆史。這話扯的略微遠了些,轉到現在這個時候,在張錫鈞等人把對方覲見禮儀方案送到朱慎錐這邊的時候,朱慎錐很快就批準了。
西方人不是不會跪拜,要說跪拜西方人跪拜的曆史可長久的很,甚至許多場合之下比大明這邊更為謙卑。
比如普通百姓對貴族的跪拜,臣子對君主的跪拜,還有君主對教宗的跪拜等等,為了表示跪拜的誠意,他們甚至會在跪拜時匍匐而前,去親吻對方的靴子,這種帶有屈辱性的做法在中國卻是沒有的。
說起大明禮儀中的跪拜,這僅僅隻限於特殊場合的“禮”而已,很少在普通場合出現。從這點來說,實際上西方人跪拜熟練的很呢,膝蓋也軟的很,對此更沒有什麼心理障礙,當年阿道夫來的時候就跪的乾脆利落,現在查理二世來到大明,這位名義上的英國國王又會怎麼選擇呢?
很快就傳來消息,查理二世非但沒有抗拒大明提出的禮儀,反而興致勃勃地跟著來人學了起來。
在學習的過程中,查理二世還向教授自己的大明官員詢問這禮儀的來源,對於這位國王,大明派出的官員們待他很是尊敬客氣,雙方接觸下也對好學直爽的查理二世有了好感,不僅耐心指導他學習大明的禮儀,還回答了他這些關於禮儀背後的曆史文化,這讓查理二世更產生了濃厚興趣。
從濟南來京的一路上,查理二世夫妻邊跟著來迎接自己的大明官員們學習這些禮儀,了解大明的一些規矩,同時也在仔細打量這個帝國的情況。
雖然相比南方沿海城市,直隸這些地方從地貌和氣候和南方有所差彆,而且在之前經曆了戰火後,許多地方雖已恢複了生產,加上這些年商貿的推動漸漸繁榮,但依舊相比南方略有不如。
可就算這樣,大明的強盛還是給查理二世留下了深刻印象,等他們一行人最終抵達京師的時候,一眼就被京師的宏偉巨大給驚得目瞪口呆。在抵達京師之前,查理二世曾經猜測過大明京師的麵貌,但就算在見過廣州、廈門、福州等地的繁華後,他也從未想過這天下居然會有如此的巨城。
尤其是當看見京師無比宏偉的城牆,和一眼望不到儘頭的城廓時,這一幕給查理二世帶來的衝擊是無與倫比的,而當他們進入京師,又知道整個京師居然擁有高達120萬人口的時候,查理二世已驚的說不出話來了,整個人都呆住了。
按照規矩,藩屬國的使者進京應由鴻臚寺和會同館安排住處,但查理二世夫妻的身份不同,自然不可能和普通使者一般安排。在征求了朱慎錐的意見後,特意把他們安排在了十王府,也就是後世的賢良寺這邊居住。按理說十王府是皇子的居所,這裡是皇室成員在成年後未就藩的住處,但眼下的大明十王府卻是空置的,當即皇帝雖有好幾個皇子,可成年的皇子就兩位(不包括蒙古的騰格爾兄弟),一位是太子,一位就是宋王。
太子自然是居住東宮,宋王雖已成年但因為在軍校學習的緣故暫時還居住在皇宮中,而且朱慎錐也已答應了宋王朱敏澄外封新大陸,宋王即將大婚,等大婚後就是開始著手準備外封了,因為這個原因,宋王並沒搬出皇宮,所以也沒住進十王府。
十王府名義上雖是皇子的“集體宿舍”可這裡的條件自然要比會同館那邊要好了許多。而且十王府就在皇宮邊上,地理位置也非常優越,查理二世作為英國國王,哪怕是名義上的國王也不是普通外藩使者能相比的,按照大明的慣例,外藩君王在大明等同於郡王待遇,此外還有朱慎錐特意交代的一些安排,這才把他們夫妻安排在了十王府。
查理二世夫妻暫時住進了十王府,接下來他們還需要繼續學習大明的禮儀,等候正式覲見皇帝通知。
而這個時候,從歐羅巴回國的大明使團兩位使者王夫之和鄭鴻逵卻已進了宮,皇帝帶著太子和宋王已在乾清宮等著他們了。
太子作為儲君,使團的歸來必然是要參與其中的,太子可是大明未來的天子,歐羅巴作為西方各國所在地,王夫之他們回國對皇帝彙報出使情況,太子怎麼可能不參與呢?
至於宋王,是朱慎錐特意喊來的,朱敏澄馬上就要外封,而外封的地方會是新大陸,目前新大陸那邊已有了歐羅巴諸國的勢力,提前通過使團這邊了解歐羅巴諸國的情況,這對朱敏澄去了新大陸是有莫大好處的。
王夫之和鄭鴻逵進了皇宮,在太監和侍衛的帶領下很快來到了乾清宮。瞧著麵前的乾清宮,他們心中感慨萬千,上一次來這裡還是出使之前的時候呢,這一晃就是三年過去了,時間過的太快了。
在殿外略微等候,很快裡麵就傳來了讓他們入內的聲音,兩人整整官服,邁步進了殿中,乾清宮首領太監盧九德已等候著了,見了兩位笑著點頭示意,讓他們跟著自己走。
到了偏殿,進門後就見到皇帝朱慎錐坐在正位,而在他的左右分彆坐著兩位年輕的男子,這兩人身上穿著的是軍中服飾,但胸口和肩上卻沒有軍銜的標誌,看起來和普通的軍裝略有不同。
其中一人王夫之和鄭鴻逵一眼就認出來了,雖然和記憶中相比略微年長了些,但這不就是太子朱敏瀾麼?而另一位同樣穿著打扮,但麵貌更稚嫩些的應該就是宋王朱敏澄了。
“臣王夫之(鄭鴻逵),受命出使歐羅巴諸國,今回歸大明,不負陛下重托,複命覲見陛下!”
兩人站定,同時朝著皇帝、太子和宋王行大禮參拜,而這時候太子和宋王主動起身,略避了下,隻有皇帝依舊安坐著受了這一禮。
“兩位愛卿平身,賜座!”朱慎錐抬手笑道,話音剛落,早就準備好的盧九德就帶著兩個太監搬來了凳子,擺在了離皇帝不遠處的下首。
王夫之和鄭鴻逵再一次行禮,這才在凳子上坐下。等他們坐下後,耳邊就聽到朱慎錐道:“上回見到兩位愛卿還是出使之前,這一晃就是三年了,兩位愛卿出使歐羅巴來往何止萬裡,不負朕望圓滿歸來,朕心甚慰,兩位愛卿辛苦了。”
這話一出,王夫之和鄭鴻逵連忙起身說作為使臣這是應當的,出使之事乃陛下所定,他們隻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本分罷了。
擺擺手,讓他們坐回去,朱慎錐笑容滿麵地又讚譽了幾句,這才正式詢問他們出使的情況。
王夫之早就有所準備,當即對皇帝進行了彙報,他從離開大明開始說起,說到他們如何坐船從大明離開,又是如何進入南海,然後沿著航道一路向西的。
在講述的時候,王夫之談到了在進入印度洋後遭遇海盜的情況,並著重說明了當初因為鄭鴻逵的果斷和指揮最終在海上贏得勝利,擊敗了海盜。
因為海戰的緣故,船隻略有損傷,所以使團在臨近的港口進行了些時日的休整。等休整完畢後他們繼續啟航,從印度洋往中東方向前進,一路經過了好些國家、港口,這才來到非洲東岸的莫桑比克島。
在莫桑比克島,他們還有了一次意外的發現,那就是在這個島上居然無意間發現了當年鄭和船隊遺留的後裔和遺物。
當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不僅是朱慎錐大為意外,就連太子和宋王也是驚訝萬分,忍不住追問究竟是什麼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