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宮,今天的乾清宮來的人可不少,而且很罕見的來的人中內閣僅僅隻有兩人,一人是首輔溫體仁,另一人是閣老王晉武。
除去他們之外,剩餘的人中基本都是武將,包括右總參議吳襄,總參議府的左良玉、曹文詔、曹變蛟、黃得功、賀人龍,剛從山東來到京師的北洋海軍提督李佑,山東巡撫李信,薊州鎮總兵高傑,周安民和從歐羅巴回國不久的鄭鴻逵等等。
此外還有前河南巡撫兼布政使盧象升和剛剛被召到京師的陝甘總督孫傳庭,最後一人就是兵部尚書陳奇瑜。
一副巨大的地圖掛在牆上,王晉武手中握著一根細棍,指點著地圖上的各處位置正在講述著,而在他的身旁站著的是吳襄,對王晉武的講述進行補充。而所有人,包括皇帝朱慎錐在內圍成一圈,神色凝重聽著王晉武和吳襄的講解,目光落在地圖上的各處位置目不轉睛看著。
“陛下,諸位!”近半個時辰,王晉武終於說完了,他放下手裡的細棍朗聲道:“剛前我所講的就是目前遼東、蒙古、朝鮮的局勢情況,包括建奴的兵力和敵我雙方勢態。諸位有何異議?直言無妨。”
“臣有一問!”話音剛落,盧象升開口道,同時朝著朱慎錐望去。
見朱慎錐微微頷首,盧象升問道:“寧山侯剛才所言中對於建奴的兵力部署消息是從哪來的?蒙古科爾沁部的情況又來自於哪裡?這些消息是否確實?”
王晉武回道:“自永明元年,我大明就不斷向遼東派遣探子,深入遼東進行探查收集情報,這件事是由錦衣衛負責,此舉從未中斷過。而且山東開海後,借海貿之便,通過朝鮮和遼東等地,也有部分情報來源,再加上這些年建奴在遼東物資短缺,通過部分走私渠道,我大明收買了一些八旗勳貴,從他們那邊也收集了不少信息,這些可從周將軍、李將軍和李大人等處可以證實。”
王晉武說完,周安民就表示認可。雖然周安民現在已不再是錦衣衛都指揮使,但當初這件事是在他手上安排下去的,這些年錦衣衛一直都在有效執行,而且周安民雖名義上已不管錦衣衛,可實際上錦衣衛關於對外情報方麵依舊控製在他的手中。
考慮到錦衣衛的職權過大,管轄的範圍也太多,朱慎錐早就打算拆分錦衣衛了。未來錦衣衛會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對外機構,也就是類似於後世鷹醬的CIA,另一部分對內,類似於FBI,剩餘部分同目前的警察司合並,成為新的警察機構,級彆相當於大理寺。
拆分後的錦衣衛對外機構依舊由周安民負責,沒了錦衣衛的名頭,而且是對外情報係統,周安民也不必顧及之前錦衣衛的名聲不好了,對於周安民來說也是一件好事。
在周安民對遼東的情報表示認可後,李佑、李信也分彆說明了遼東信息的來源,有了他們的保證,再加上吳襄也表示總參議部早就對這些情報進行彙總並核實過,雖不能說百分百準確,可大致不差。
至於蒙古方麵就更不用說了,當盧象升知曉蒙古科爾沁的消息來自於察哈爾的阿古達木時,他頓時就不再問什麼。
雖然騰格爾兄弟真正的身份從未公開宣布過,可官做到盧象升這樣級彆的人不可能不知曉一些傳聞。早就有消息傳出來,皇帝和那位在蒙古的夫人曾經就是夫妻,朱慎錐之所以當年能以普通宗室的身份起兵靖難奪得皇位,背後靠的就是土默特部的支持。
要不然天下宗室這麼多,為何隻有朱慎錐一人能做成這事?何況現在的大明可不是大明開國之初,開國時大明可是有塞王的,朱棣能起兵靖難打敗建文帝,那是因為朱棣本有掌握兵權和身經百戰,而等朱棣之後大明的宗室早就沒了實權,就連藩王連封地都出不去,除去正德時期的寧王造反外,根本不可能發生藩王叛亂的事。
而朱慎錐偏偏就以低級宗室的身份做到了,而且他手裡的精兵強將是天上掉下來的?這麼長的時間裡這麼一支軍隊是怎麼練出來的?又是安置在何處?這些都不由得讓人聯想翩翩。再加上朱慎錐入京後除了掌控的新軍外,身邊還有不少蒙古護衛,就連現在皇宮中的侍衛也有不少蒙古人,如此一來,難道大家還不明白麼?
所以騰格爾兄弟的真實身份對於大明高層而言早就不是秘密了,隻不過大家心知肚明不說罷了。現在聽說科爾沁那邊的消息來自於察哈爾,盧象升立即就明白這是皇帝的情報來源,而把這些情報送來大明的是那位叫阿古達木的皇子。
見盧象升點頭後再不說話,王晉武的目光環顧一周,已沒人繼續提問。他朝著朱慎錐望去,朱慎錐微微點頭,王晉武當即就道:“自老奴努爾哈赤自萬曆四十六年起兵建國反叛,萬曆四十七年薩爾滸之戰爆發至今,遼東建奴為禍我大明已近三十年之久。建奴盤踞遼東,占我大明土地,掠我大明子民,殺我大明軍士,奴役我大明百姓,已已之變更是攻入長城,兵峰直抵京畿,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是我大明心腹大患!”
“我大明自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朝,均未解決遼東之患,而今我大明聖天子在朝,平定內亂,穩定民生,恢複生產,國家已有中興氣象。但遼東建奴依未能除,依舊對我大明虎視眈眈,這等大敵不除難以安心。今天陛下召集諸位至此,就是決意一戰以平遼東,徹底解決遼東之患!”
王晉武的聲音斬釘截鐵,這番話出口後雖然在場所有人都知道今天皇帝特意把他們集合在一起,而且擺出了遼東地圖,並介紹了當今遼東局勢後必然是打算向遼東用兵。
畢竟這些年來,大明經過恢複後國力大增,沒有財政上的問題,再加上軍製的改革和各地軍隊的調整編練後,大明紙麵上的軍隊數量雖比之前少了許多,可實際上大明的軍事力量非但沒有減弱,反而越強。
大明的軍隊數量從開國至今都不等,大明開國時全國有百萬大軍,而到永樂時期大明軍隊數量達到了高峰,擁有高達二百八十萬的軍力。這主要是因為永樂皇帝朱棣幾次北伐蒙古的緣故,擴張了國家軍隊數量,而永樂之後大明的軍隊數量開始從最高峰逐步下降,尤其是土木堡之變後大明軍中遭受重創,之後明軍的總數基本維持在九十萬左右。
而到了崇禎年間,國家軍隊數量大約在八十多萬,由於地方叛亂流寇四起的緣故,紙麵上的軍隊數量因為平定叛亂的需要發生了激增,達到了一百二十萬的數字。
不過這所謂的一百二十萬軍隊中真正堪用的並不多,甚至可以說連半數都沒有,除去九邊和遼東的軍鎮外,真正能打的軍隊全國加起來也不過十幾萬人而已。
在朱慎錐逐一解決了流寇問題後,就騰出手來開始對軍隊進行改革和整編,同時還大力解決地方衛所各種現象。經曆這些年的努力,大明軍隊紙麵數量最終隻留下了六十萬人,裁撤或者整編的軍隊幾乎是這個數字的一倍有餘。但實際上真正裁撤的軍士並不算多,因為大明軍中之前腐敗現象比如吃空餉等等,還有地方衛所的諸多問題,許多軍隊數量本就是虛數。
把這些水分全部擠乾,再通過現已遍布大明各省的皇家銀行對軍隊軍餉的發放和重新編冊,剩餘下來的就是這六十萬人了。
這六十萬人雖數字遠少於崇禎在位時期,可戰鬥力卻不同而與。假如說以前大明的軍隊是一群吃不飽穿不暖,上了戰場一哄而散的烏合之眾外,現在的大明軍隊雖不說恢複到了強盛時期的頂峰,卻也相差不遠了。
尤其是作為軍中最能打的新軍,這支軍隊的規模已從最初膨脹到了眼下近十七萬之巨。除去京畿之地駐紮的三萬新軍外,其餘新軍已逐步取代了大明原本的邊軍和衛所軍,而在地方治安等方麵也隨著警察司的建立後逐步由衛所向警察部門轉移,從這點來說也是大明軍隊實際數量消減的原因之一。
軍隊的變革和戰鬥力的逐步恢複,再加上這些年積累的軍費和物資準備,大明已有了底氣繼續遼東之戰了。
雖說朱慎錐一直在執行對遼東的軍事和經濟封鎖,隨著時間推移建奴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而且在阿古達木掌控了察哈爾後,建奴從蒙古那邊獲得的支持力量也在不斷減弱。可就算這樣,想要活活困死建奴,讓其徹底自我毀滅卻根本不可能。如果是這樣的話,再熬個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建奴撕下臉皮在遼東繼續以掠奪為生,咬牙死撐的話,難不成大明就眼睜睜這麼等著?
朱慎錐可沒這麼幼稚,更不會把希望全部寄托在敵人自行崩潰的可能上。而且誰能說得清幾年甚至十幾年後的事?這麼久的時間過去,任何可能都會發生,現在建奴已虛弱到了一定地步,再加上多爾袞以所謂的皇叔父攝政王獨攬朝政和皇太後布爾布泰私下勾搭,作為皇太極長子的豪格已同多爾袞翻臉,占據朝鮮雙方勢同水火並爆發了內戰。
在這種情況下,大明怎麼可能袖手旁觀,自然要借機出兵徹底解決建奴問題,這就是王晉武所說的一戰而定遼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