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樣的話,他心裡更不得勁兒。
後來他索性就不再去思考這種近乎哲學的問題了。
太過內耗。
這時朱元璋道:“標兒,你之前的想法實在是不該——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你麵前放了兩樣食物,一個是吃了不頂餓的糙米清粥,另一個大魚大肉和白米飯。”
“你則是一個將要長途跋涉,路上將會遭遇敵人並進行戰鬥的旅人,難道要因為擔心吃得太撐、太好也會傷身體,而選擇吃糙米清粥?”
“再舉一個簡單例子,你將要與敵人進行戰鬥,麵前有棍子和一把鋒利的劍,你難道因為不會舞劍,擔心傷到自己而棄劍用木棍?”
朱元璋舉的兩個例子,讓朱標、劉寬都是一愣,隨即不禁相視一笑。
雖然朱元璋舉的例子有點粗糙,所表述的道理也很樸素,但無疑是對的。
朱元璋見兩人這般神色,便又笑著看向馬皇後,問:“妹子,覺得《月夜》這個故事如何?”
馬皇後笑道,“故事倒是好故事,不過聽起來確實有點費勁兒,也不如那《倚天屠龍記》有意思。”
朱元璋也笑了,“你呀,就想聽後世人如何編排咱的,對不對?”
“這是重八你自己說的,我可沒這麼想。”
朱元璋、馬皇後兩夫妻說笑,讓大善殿內的氣氛也輕鬆起來。
過了會兒,朱元璋問:“劉寬,這後世可還有什麼關於咱的趣事、典故是你沒說的?”
劉寬道:“這可太多了——陛下有所不知,後世人曾進行過統計,所有關於皇帝的野史、典故、民間故事中,以清代乾隆為最,其次便是陛下您了。”
朱元璋聽了微微皺眉,道:“那乾隆在此事上為何能排在咱的上麵?”
馬皇後、朱標、朱蕙蘭等人也露出了好奇之色,等著聽劉寬解釋。
劉寬道:“陛下,一則乾隆是清代皇帝,與後世相隔的時間更短,不過兩百多年。”
“二則,乾隆在位時間很長,足有六十載,後來還當了三年太上皇,可以說影響了清朝至少三四代人。”
“三則,乾隆在曆史上曾經六次巡遊江南,因而留下了很多野史和民間故事。”
“後來一些商家為了蹭乾隆的名氣,便將自家菜肴、產品編了個與乾隆相關的來曆——畢竟他出巡的次數太多、時間也很長,又吃喝玩樂無一不精,容易與各種食物產生關聯,讓小民信以為真。”
朱元璋聽了展眉笑起來,“這乾隆果然是個敗家子,難道不知皇帝出巡牽扯重大,會耗費地方許多錢糧嗎?”
“而聽你所言,此人還喜吃喝玩樂,必然排場盛大,那出巡耗費的人力、錢糧等就更多了。”
劉寬當即奉上馬屁,“陛下明見——後世認為,清朝中期以後地方財政出現重大問題,乾隆六次出巡糜費民力、物力是重要原因之一。”
聽劉寬代表後世人貶低乾隆,朱元璋心裡頓時爽快不少,隨即又忍不住問:“那咱留下的野史、民間故事怎麼也那麼多?咱可不像那乾隆一樣任意出巡。”
劉寬道,“關於陛下的野史、民間故事大多是您作為遊方僧人時所留下的,畢竟那時候您的形象跟底層老百姓最為貼近,百姓就喜歡把您的故事當爽文聽。”
“何謂爽文?”
“就是聽了就讓人感覺爽快的簡單故事。”劉寬道,“比如,有一個民間故事就是您當遊僧時,曾向某地主家求施舍,那家地主不僅沒施舍,反而放出惡犬追咬您,於是您當上皇帝後,便讓人滅了那地主一家。”
朱元璋:“這事是真的。”
“啊?”劉寬驚訝了。
民間故事竟然是真的?
朱元璋淡淡道,“咱當遊僧是跟乞丐差不多,被地主家放狗咬何止一次?隻不過其中一次咱差點丟了命,所以咱成了紅巾軍頭領之後,就帶人滅了那地主全家。”
劉寬聽完回過了神,心道,這種事確實像老朱乾得出來的。
朱元璋又問:“你可還記得其他關於咱的野史故事?”
劉寬道:“民間關於陛下的野史故事很多,但微臣大多都記得模糊,甚至忘記了,唯有關於一道菜肴的故事還記得清楚。”
朱元璋、馬皇後一聽都來了興趣,問:“什麼菜肴?”
“珍珠翡翠白玉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