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雲十六聲》河西劇情中的掘井人、麻布袋、商旅、驛卒,是他們構成了曆史的具象。”
“曆史從來都是由人民書寫的,隻有人民才能決定曆史的走向!”
來了!
那種感覺又來了!
朱元璋心道。
隨著看越來越多的後世視頻,他越發察覺,後世似乎特彆重視“人民”,也即是平民百姓。
在中國過去兩三千年的曆史中,絕大多數的曆史、故事都是在歌頌那些留下偉大事跡的英雄、王侯將相,而非默默無聞的普羅大眾。
所以,哪怕朱元璋知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知曉“得民心者得天下”。
可他還是很不適應後世諸多視頻乃至影視中,那般重視無聞大眾的思維。
在朱元璋想著這些事時,這個關於大唐意難平的曆史類視頻也播放完了。
眾人默然了十幾秒,才有人開口講話。
朱標感慨道:“昔日盛唐強大無比,疆域最廣闊時更是遠邁漢代,令四夷鹹服,僅有吐蕃仗高原地利,勉強與之爭鋒。”
“可那般強大的王朝,最終也還是因為內部出現種種問題驟然崩塌,國勢從此衰頹,再難振興。”
“安西白發軍、歸義軍、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大唐實在留下太多的憾事了。”
朱雄英聞言道,“父皇感慨大唐曆史上憾事多,咱大明曆史上憾事又哪裡少了?”
朱元璋、朱標聞言俱都默然。
他們想起了劉寬講書的那些後世曆史——如果非要比較的話,說不定大明的憾事,他老朱家對不起的忠臣良將還要更多些。
湯和卻是想起了之前的一個問題,遂看向劉寬,問:“江寧侯,那李定國是何出身,又有哪些共計,看視頻中南明竟封其為異姓王?”
劉寬聞言看向老朱,見老朱點頭,他才道:“李定國本是流寇、反賊出身,當然,也可以說是農民軍、義軍出身。”
“啥?”湯和聞言一時呆住,“流寇、反賊出身?”
這下李文忠、徐達也都被吸引了注意力,徐達問:“莫非這李定國如那《水滸傳》中的宋江般,被朝廷招安了?”
劉寬搖頭,“李定國本是陝西農家子弟,家裡可能是富農,甚至可能是小地主。因陝西連年天災、朝廷賑災不力,地方官府又橫征暴斂,因此他在十歲的時候就成為流民。”
“在他險些餓死時,加入了張獻忠的農民軍隊伍,並且和另外三名男孩一起被張獻忠收為養子。”
“從崇禎三年到崇禎十七年,他隨張獻忠轉戰陝西、山西、河南、湖廣、四川,立下很多戰功,其中最大的一個,便是以二十匹輕騎,佯裝明軍信使,連夜奪取了襄陽城。”
才聽了個開頭,李文忠、徐達、湯和便都滿臉古怪。
他們萬萬沒想到,李定國不僅是大明的反賊出身,而且還是反賊中的名將。
隻是,如此人物最後怎麼成了大明的李晉王?
劉寬:“崇禎十七年,當時最大的一支農民軍在李自成的帶領下攻破京城,但僅兩個多月,清虜便由漢奸吳三桂引入關,擊敗李自成的順軍,奪取了京城,進而入主中原。”
“在之後的一兩年中,李自成被清虜追得窮途末路,最終亡於湖廣山民之手;張獻忠則是在川中跟清虜作戰時中箭而亡。”
“因此,不論是李自成留下的農民軍,還是張獻忠留下的農民軍,都與清虜結下了深仇大恨。再加上漢胡之分的民族大義在,這兩部明末的主要農民軍最後都投靠了南明朝廷。”
“再加上明末時,大明海外最大的一支海盜鄭氏,也被朝廷招降,並且鄭氏核心人物鄭森一直堅持抗清。”
“所以,後世曆史上常用一句話形容明末——海盜守國門,流寇死社稷。”
其實後麵的話沒講的必要,但劉寬還是忍不住講了一下。好在老朱雖然皺了皺眉,卻並未說什麼。
而李文忠、徐達、湯和聽了劉寬這番話,神色就更精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