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劉若月帶著朱元璋來到京師藝術學院外,跟門衛交涉一番,便在沒報出老朱身份的情況下,帶著老朱、劉長安進了學院。
京師藝術學院是在外城一塊空地上新建的,建築磚石、水泥為主,大部分都有了一種後世近代中式建築的感覺,但小部分仍在外觀上保留了宋明時的風格。
又因為學院占地不小,因此校園裡假山、流水、亭台、樓閣,應有儘有,風景很是不錯。
不過朱元璋什麼園子沒看過?自然是對藝術學院這點風景不屑一顧的。
倒是進入校園沒走多遠,一個亭子中傳來的歌唱聲引起了他的注意。
“狼煙起,江山北望,龍旗卷馬長嘶劍氣如霜···”
仔細一聽,卻是十好幾個人在合唱,個個中氣十足、聲音洪亮,音色也不錯,隻不過氣勢上跟軍中將士們歌唱相比明顯差了一截。
朱元璋道,“你們還唱軍歌?”
劉若月道,“那當然了,咱們藝術學院的學生畢業後也有進入軍中‘藝術團’當宣傳員的,軍歌唱得好屬於必備技能。”
“還必備技能。”朱元璋笑了笑,隨即問:“女子可沒辦法入軍中藝術團吧?”
劉若月點頭,“自然是不行的。”
又往前走了一段,三人便見一個樓台下圍了上百人,卻是台上幾個人在表演新戲。
仔細一看,卻都是女學生——有人扮作老婦人,有人扮作青年女子,也有人扮作小姑娘。或站或坐,你一句我一句地念詞,卻基本都是文戲。
朱元璋看了一會兒,才明白這出戲在講什麼。
講的卻是兩個出身同一個村子的女子,一個在家中供養下上了學,另一個則是一直給家中幫忙做事,並未上學。
之後,上學的女子畢業後,在城裡找了一份賬房工作,並嫁給了一個商賈之子,由此幫襯家裡過上了好日子,甚至幫不爭氣的弟弟在城裡謀得了一份不錯的差事。
而另一個沒上學的女子,則嫁給了鄰村的農夫,生了兩個孩子,便因勞累過度一病不起。
她娘家也在此時遇到些困難,前來求助,可女子卻無能為力。
在這種情況下,她聽聞當年的手帕交回了村,還發達了,便想來借些錢緩解兩家困境。
這出戲,便以兩女子相見後的對話為主,老婦人和小姑娘則是配角。
用意很明顯,就是勸導百姓送女子上學的。
朱元璋看完後,問:“如今京師百姓送女子上學的多麼?”
劉若月道,“富貴人家幾乎都會送女子上學,那些家世中等的也會,但底下眾多的平民百姓,仍有相當部分不願送女子上學。”
朱元璋問,“可是出不起學費?”
這時劉長安插話道,“外公,此事我們學校派學生做過社會調查——如今大明京師的本地百姓在整個大明來講,算是收入頗高的群體。”
“一則,他們借助大明京師的環境做些小生意,就能賺得不少錢。二則,隨著近些年來京師的外地人越來越多,京師本地人可以出租房屋、宅院,便能獲得一筆頗為穩定的收入。”
“此外,還有些百姓宅地被商賈看重,直接買去建設樓房,更是能一次性獲得一大筆錢。”
“而京師如今已經是實施了六年義務教育,百姓供孩子上學隻需出一些雜費及紙筆、輔導書籍費用即可。”
“一部分人不願送女孩子上學,純粹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認為女子是否有學識不重要。或者說,認為女子去上學學那些看似無用的知識,還不如早些熟練家務等活計。”
“不過,近幾年因為通過上學,在畢業後找到一份體麵工作,乃至高嫁入好人家的女學生越來越多,這一風氣正在迅速改變。”
“根據我們學校最近一次調查統計,京師大概隻剩下兩三成的百姓不願送女孩子上學了。”
朱元璋聽了先點點頭,隨即笑道:“你們學校這個社會調查還挺有意思——可否說說是怎麼調查的?”
劉長安微笑道:“我就以調查京師女子上學率這件事來說吧——一般是項目設立後,分派幾個調查組,去從不同的人群中抽樣調查。”
“比如說,家中純粹是在京師郊外種田的農戶選十家,家裡住在城郭或外城的小商販選十家,以此類推。”
“最後通過調查的數據,推算京師的大概情況。不敢說多麼準確吧,但肯定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朱元璋評價道,“此法倒是跟錦衣衛、光明衛的一些情報搜集之法有些相似。”
交談之間,三人來到了一棟高達五層的大樓前。
劉若月介紹道,“外公,我們學校專用於大型演出的的大禮堂,還有幾個大教室,都在此樓中。眼下,說不得有知名的老師在授課呢,要不要進去看一看?”
朱元璋見劉若月邀請之意甚濃,便笑道:“好,咱就進去看看。”
一行人進去後,來到三層才找到一個正在授課的大教室,卻是在教授繪畫的。
教室裡學生並不多,隻不過一百多人,但台上那位須發花白的老者卻講得津津有味兒。
朱元璋雖對書畫之道不懂,卻也能聽明白——原來這位老者精通山水寫意及工筆畫,此番講的便是兩種繪畫的區彆及“用處”。
不過朱元璋聽了一會兒,就不禁思考,培養繪畫人才對大明有何用。
善工筆畫在他看來目前用處依舊頗多,但寫意派大概隻能進行藝術創作,然後向海外輸出大明的文化了。
朱元璋在京師藝術學院逛了一個小時左右,便沒繼續看了,而是點名要去商貿學院。
劉長安、劉若月自是不會反對,陪著他去商貿學院——兩人都在商貿學院有同學,倒也不怕沒辦法進去。
就這樣,兩人一天陪著老朱將京師的主要大學都逛了個遍。不僅老朱長了一番見識,便是劉長安、劉若月也長了不少見識,畢竟他們之前也不是每個大學都去過的。
再次日,便是八月初三。
朱元璋果然又早早來到劉府蹭飯。
於是,劉寬便與朱元璋一起吃了早飯,同乘一輛馬車前往跨江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