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在林尤沺的帶領下,楊文東見到了此次自己出來最核心的目的:約見羅伯特·諾伊斯和戈登·摩爾。
這二人或許沒幾個人知道是誰,但戈登摩爾的摩爾定律,可以說電子產業幾乎所有人都知道的,他們二人也就是未來英特爾的創始人;
很早的時候,楊文東就讓林尤沺一直盯著美國電子產業的黃埔軍校仙童半導體,一旦有高層變動就告知他,終於在半個月前,等到了未來英特爾的兩位創始人離職,於是楊文東便趕了過來。
“摩爾先生、諾伊斯先生。”林尤沺介紹說道:“這位是我的老板,艾瑞克.楊先生。”
三人相繼握手後坐下,戈登摩爾問道:“楊先生,我聽說,你在香港是一位超級富豪?”
“算是吧。”楊文東點點頭說道。
在歐美人的文化中,不需要謙虛,該怎麼樣就怎麼樣,自己本身也是超級富豪。
摩爾接著問道:“那你找我們做什麼?”
一位超級富豪找他們,原本他們還以為是騙子,但後來林尤沺拿來一份很多年前,美國一家介紹過楊文東事跡的新聞報紙,才讓二人相信。
楊文東笑道:“很簡單,我非常看好電子產業的未來,對於二位的技術也很相信,所以想邀請二位來香港工作,工資薪水方麵,我們都可以商量。”
摩爾搖搖頭說道:“楊先生,我們準備自己創業,開公司,並不準備再去給其他人工作了。”
“這樣的話,那我能不能投資你們的公司?”楊文東又說道。
他當然知道想請他們來給自己工作不現實,但先提出一個要求更高的條件,然後自己可以再降一步,也更容易讓人接受了。
“你要投資我們的公司?”諾伊斯不解問道:“我們現在可都是什麼都沒有。”
楊文東則說道:“不,你們有人,對於一家科技公司來說,人才是最重要的,隻要有人,那其他各種條件,什麼都會有的。”
傳統企業,創始人的地位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哪一天創始人走了,後來者也可以正常管理,甚至有能力的人還可以做得更好;
但進入科技時代,創始人的追求、能力、性格就會決定企業的未來,很大程度上外人是無法取代的,比如喬布斯;
而進入互聯網時代後,這一點就更明顯了。
當然,也不是說離開創始人就不行了,而是即使創始人退休,也會重點培養接班人,然後企業才能正常運營。
英特爾能夠成功有很多外在因素,但創始人也是非常重要的。
摩爾也有些不解,問:“我們準備做芯片生產與設計,楊先生也是看好這兩樣?”
“對。”楊文東點點頭道:“你們安心做這兩樣,我可以出一筆錢加入進來,不會過問公司的事情,除了財務;
有了我的投資,你們就可以安心設計芯片就行了,圓晶廠的投資就不用擔心了。”
早年的圓晶廠投資並不高,直到80年代還有很多企業是自己生產自己的芯片,直到後來代工模式開始流行,灣灣與韓國互卷之下,擠壓其他玩家,最終形成了絕對意義上的壟斷。
摩爾問道:“那楊先生需要我們做什麼?”
“除了公司的正常運營,我也有一些功能,希望你們能夠設計芯片,然後替我生產。”楊文東回道:“我在香港也有一家規模不小的電子廠,但沒有芯片生產能力,所以需要依賴美國,這也是我希望投資你們的原因之一。”
能夠在投資獲得巨大利潤的同時,也能幫助自己的電子產業,也是更好的,英特爾團隊的實力毋庸置疑。
摩爾與諾伊斯對視了一眼,然後對著楊文東說道:“楊先生,不知道你想獲得多少股份?”
“你們願意給多少?”楊文東反問道。
“20%,如何?”摩爾道:“不過估值多少,我們現在似乎還不好定下來。”
其實他們也想過找人投資,也定下來了初期讓出的股份,原本是想等作出一點成績再引入資本,卻沒想到有人主動找來了。
“股份比例可以,估值的話,我後麵會安排人與你們協商。”楊文東點點頭說道。
這個時代已經有風投了,雖然還比不上多少年後,但基本的規律也是多輪投資,逐步進行,第一輪一般也就20%左右;
而更重要的是,自己是外資,今天掌握的股份太多,那等以後英特爾崛起後,他還是要出手部分股份,所以適當就行了;
對於未來美國科技巨頭的投資策略,他是準備實行多投資,但每一家都不會很多的策略,這樣保證利益最大化與風險最小化。
“那行,我們後續協商投資額。”摩爾說道。
楊文東又道:“不過我還有一個條件,等以後你們發展起來後,我希望你們能夠輔助我在香港建一個圓晶工廠,不需要生產最先進的芯片,能夠滿足家電上的需求就夠了。”
“家電?”摩爾想了想,最終同意道:“好的。”
PS: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