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曌輕輕搖頭,目光篤定地看著李治:“晉王無需憂慮。”
“李勣此人老謀深算,既已與太子對立,必欲借助外力以固自身之勢。”
“晉王身份尊貴,若能與他達成默契,他自會全力襄助。”
“且其為求自保,亦盼有可靠之力相援,晉王正是其心儀之選。”
“再者,他知晉王仁厚,與晉王合作,既能增勝算,又無後顧之憂,於他而言,此乃穩當之舉。”
武曌分析得條理清晰,令李治心中稍安。
李治聽後,心中稍定,說道:“媚娘說得在理,我這便去拜訪李勣。”
“然李勣所提之策非我所望,又當如何?”
“倘若其策令我陷入兩難,或與我所想相悖,我該如何抉擇?”
李治深知,在此等複雜局勢下,錯誤決策可能帶來災難性後果。
奪嫡之身,稍有不慎,便是粉身碎骨。
父皇玄武門之變,曆曆在目。
武曌輕輕一笑,眼中閃爍慧光,說道:“晉王,無論李勣所獻何策,晉王皆需結合自身處境權衡利弊。其閱曆與見識,必能為晉王指明方向。”
“晉王隻需謹慎行事,隨機應變。若其策與晉王所想不同,可多問緣由,探尋其真實意圖。”
“屆時,將其策與當下局勢相結合,細析利弊得失。若實在難以抉擇,我等再共同商議,總能尋得應對之法。”
武曌之言如定心丸,令李治內心漸趨堅定。
李治深吸一口氣,說道:“好,我這便前往。隻是這局勢瞬息萬變,各方勢力盤根錯節,我實在憂心一步走錯,滿盤皆輸。此不僅關乎我之命運,更關乎大唐江山社稷。”
武曌輕輕握住李治之手,鼓勵道:“晉王無需過於憂慮。隻要晉王保持冷靜,審時度勢,定能在這複雜局勢中覓得立足之地。媚娘亦會在旁為晉王出謀劃策,與晉王共渡難關。”
“晉王並非孤身一人,我等攜手共進,必能應對這一切。”
武曌眼神中滿是信任與支持,讓李治感受到一股強大力量。
此時的武曌對於李治來說,已經是紅顏知己加軍師的身份。
李治看著武曌堅定的眼神,心中湧起暖流,說道:“有媚娘在我身邊,我便多了幾分底氣。我這就前往李勣府邸,看他有何高見。”
武曌看著李治離開,眼中目光逐漸堅定。
她要幫助李治,奪嫡成功。
隻有這樣,自身才能脫離樊籠。
——
李勣府邸。
李治告彆武曌,懷著忐忑與期待,匆匆趕至。
李勣聽聞晉王過來,心中已有幾分了然,趕忙將其迎入書房。
如今陛下下詔令太子班師回朝的消息,已經通傳朝野上下,正是局勢動蕩之際。
李勣自然心中清楚,這個時候的晉王過來,是有什麼目的。
但就如武曌所猜測的那樣,李勣一直在等,等的就是晉王。
他已經沒有選擇了。
當初在遼東,奉陛下密詔,秘密抓捕侯君集時,就已經不可能說歸附於太子。
魏王那邊也不需要他。
晉王是他唯一的選擇。
更何況,有著當年晉王府長史的情分。
此時已是日落。
書房內,燭火搖曳,氣氛凝重。
賓主落座後,李治開門見山說道:“李公,父皇詔令太子三月內班師回朝,如今局勢錯綜複雜,各方勢力蠢蠢欲動,不知李公可有何見解,還望李公不吝賜教。”
李治眼神中滿是期待。
李勣微微皺眉,手不自覺地捋著胡須,沉思片刻後說道:“晉王,太子於遼東勢力龐大,絕非易與之輩。今陛下詔令其回朝,其中變數繁多。以老臣之見,此時晉王宜暫且站於太子一方。”
李勣語氣沉穩而堅定,說出的話卻讓李治很是疑惑。
李治眉頭緊皺,問道:“李公,為何要站於太子一方?”
“太子勢力如此強盛,若其真有不軌之心,恐危及我大唐江山社稷。”
“此時支持他,豈不是養虎為患?”
“且朝堂之上,眾人皆忌憚太子勢力,我若站於其側,會不會招致其他勢力反感?”
李治心中疑惑叢生,急需合理的解釋。
李勣微微一笑,緩緩說道:“晉王有所不知。陛下雖忌憚太子在遼東之勢,但畢竟父子情深,血濃於水。此時晉王若表明支持太子,陛下會覺晉王顧全大局,重視兄弟情義,如此更易贏得陛下信任。”
“陛下向來期望皇子們和睦相處,共輔大唐江山,晉王此舉,正合陛下心意。”
單單這一番話,就讓李治有種撥開雲霧得見明月之感。
李勣耐心解釋其中利害:“太子回朝後,必與魏王等人發生激烈衝突。彼時,晉王便可坐山觀虎鬥,等待時機,再謀後動。若貿然卷入爭鬥,稍有不慎便會陷入萬劫不複之地。朝堂爭鬥,猶如棋局,一步錯,步步錯,還望晉王三思而後行。”
李治心中一動,似有所悟,微微點頭道:“李公所言,似有道理,還請公繼續賜教。隻是,若太子回朝後,果真與魏王爭鬥起來,我該如何把握時機?”
李勣繼續說道:“晉王,在彼等爭鬥之初,晉王隻需低調行事,暗中觀察各方動向。切不可過早表明立場,以免成為眾矢之的。”
“而後,太子魏王相爭激烈之際可適時出麵,既能彰顯晉王仁德,又能贏得陛下讚賞。”
“同時,晉王可趁機拉攏在爭鬥中迷失方向的大臣,壯大自身勢力。但在此過程中,晉王務必謹慎,不可露出絲毫破綻,以免被他人抓住把柄。”
李治點頭稱是,神色認真地說道:“李公所言極是,我受教了。隻是,若太子真有謀反之意,意圖篡奪皇位,我又該如何自處?若我支持太子,會不會被陛下視為同謀?但我若不支持太子,又該如何向陛下解釋之前的舉動?”
畢竟,太子是真謀反啊,這可不是開玩笑的。
要是被父皇視作同黨,那可就糟糕了。
奪嫡之中,處處都是危機,任何舉動都有可能被人利用。
魏王那邊,更是巴不得把他跟太子一網打儘。
這樣太子之位,不就穩當了嗎。
魏王隻需要去跟太子爭鬥,但是晉王要考慮的方麵可就更多了。
左右逢源不說,還得避開各個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