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哈裡斯交到希爾特手上,陸良也完成在紐約的倒數第二件事。
之後又待了一天,以德立美商業投資銀行董事長的名義,帶著哈裡斯和希爾特,先後拜訪了高盛、花旗、小摩,富國等多家投行本部。
向華爾街宣告,他來了。
他是抱著善意加入這個大家庭,不是來拆散這個家庭。
這也是陸良的想法,也是他接受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多家財經媒體采訪的原話。
至於彆人怎麼想,就不關他的事了。
反正以後投行的事,就交由哈裡斯與希爾特負責。
“以後希爾特主內,哈裡斯主外,希望不久的將來你們能給我個驚喜。”
16日晚間,陸良接到佛蘭納裡的電話,在離開紐約之前,給兩人分配權力。
保守類項目的意見,以希爾特的為主,激進類項目的意見,以哈裡斯為主。
希爾特經驗老道,適合主管內務,哈裡斯性格狠辣,適合開拓市場。
兩人性格是兩個極端,陸良很期待他們會產生什麼樣的化學反應。
當晚,陸良乘坐飛機去往密歇根州的底特律。
望著飛機離去的方向,哈裡斯臉上露出笑容:“希爾特,我想我們應該搞點動靜出來了。”
陸良還跟他們說了,兩個月之後,為小摩Q3報所設的局,屆時,應該會弄垮幾家中型投行。
他們必須在這段時間內,迅速的成長起來,直到有資格坐上餐桌,加入這場同類相食的盛宴。
“你想做什麼?”希爾特眉頭一皺,看向哈裡斯眼中充滿忌憚。
對於哈裡斯這種人,華爾街有句專門形容他們的話,從地獄爬出來的魔鬼。
當他知道,哈裡斯僅用十八小時就完成陸良交代的任務,還跳過他,直接聯係陸良。
那個時候,希爾特就知道,哈裡斯應該就是那種人,他也管不了哈裡斯。
事實證明,不止他知道,陸良也知道。
但陸良選擇了放權,打算用這柄帶血的尖刀,從內部撕破華爾街的封鎖。
哈裡斯殘忍一笑,突然轉移話題:“隻是當務之急,我們應該儘快吸納新儲蓄用戶,先生帶我們拜訪那些投行,並接受多家媒體的采訪,本意就是想讓我們的資產迅速膨脹起來。”
投行的錢,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而是來自萬千儲戶的儲蓄款,給予他們一定的利息,再用他們的錢去投資。
隻是高盛、花旗、小摩,富國就相當於東大的四大行,反觀他們德立美,可能就是某某鎮某某村商業合作信用銀行。
就算利息給的再高,儲蓄用戶也不一定會買賬,因為存在破產的可能,就像托馬斯的德立美。
但陸良連同負債,還有債權全部打包,哪怕是前任的過錯,也被他獨自承擔,讓以前用戶的儲蓄沒有打水漂。
深知老美喜歡個人英雄主義的他,在接受各家媒體采訪的時候,直接把這條消息透露出去,還講明如果沒有他來承當這份責任,兩萬多個家庭的儲蓄資金都會付之東流。
當時陸良還舉了個例子,一家商業銀行進入破產清算階段具體有幾個過程。
有些感興趣的金融機構會接手,但絕不會像他一樣,接受所有銀行的負債,承當相應的社會責任。
這番真摯的話語,也讓‘陸良的良是資本良心的良’成功走出國門,征服美利堅。
雖然不可避免,讓德立美成為銀行界的眾矢之的,但也成功打響了德立美的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