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行,有點是點!”陳露陽果斷開口。
“小龍,這兩天你辛苦辛苦,去廢品站和老工業區跑一趟,能翻出多少邊角料,就帶多少回來,咱先湊一批應急。”
“不用追求一次到位,隻要先湊個能跑通工藝流程的半成品試樣就行。”
焦龍:“好嘞陳哥,包我身上!”
陳露陽點點頭。
焦龍如果能拿回東西最好。
如果實在拿不回材料的話,他就回學校找張殿才或者是連英華,看看能不能從“項目課題”上申請點試製材料的補貼,或者審批一張用料單。
實在不行,就乾脆把這批材料寫進下個月的“產學研試點項目”申報材料裡,到時候統一列清單,一起報上去。
材料的事先放一邊,接下來要操心的,是技校對接。
“小陳主任,那你下一步有什麼打算?”陸局在一旁開口問。
“沒有想好。”陳露陽實話實說。
“先照著地圖,一家家敲門去問。”
“片兒城這麼大,總能找到幾所能幫我們生產零件的學校。”
“我陪你一起去。”陸局開口,
“多個人多張嘴,咱合力總比你一個人瞎跑強。”
“算了。”陳露陽搖了搖頭:“年底了,修車的活多,廠裡還有一堆檢修的事兒,”
“你們把修理廠看好就行,外麵的事,我來想辦法。”
中午吃完了飯,
陳露陽翻了翻維修登記本,粗略看了一下這兩天車輛的維修維護情況,又在車間轉了一圈,確認沒什麼緊急活,這才背上書包出了修理廠。
片兒城的風一陣陣地灌進脖領子裡,拍的臉蛋子疼。
陳露陽站在西客站外的公交站牌下,
一手夾著卷起的片兒城市地圖,一手翻著隨身攜帶的小本子,嘴裡還叼著半截咬過的鉛筆芯。
小本子上麵歪歪斜斜地記著一串串校名和地址:
“豐台技校……海卞機械校……光輝二輕技校……”
“今天能完跑仨就算成功。”
說著,他抬起右腿,把地圖展開壓在大腿上,順著公交線路一點一點往下比:
“這家離公交站最近,先去這家。”
“要是談不成……回頭還能趕一趟廣安門那頭。”
他輕聲嘀咕著,收起地圖,衝前頭剛到站的公交車邁步走了上去。
……
就在陳露陽外出尋找技校合作的時候,
市科委辦公樓三層,
評審會議室裡煙霧繚繞,
幾位頭發花白的專家正圍著一張長桌坐成一圈,桌上攤著厚厚一摞申報材料。
茶水熱氣騰騰,煙灰缸裡煙頭橫七豎八,空氣裡滿是茶葉味和煙草味。
隨著教育部下發文件,推動“高等院校與地方工業合作試點”,鼓勵學生走出教室、深入基層,
市教委與市科委也聯手啟動“大學生工程實踐基地”掛牌評選,向本市各重點高校發出通知,征集具備一定技術基礎、落地條件和產業對接前景的青年科技項目,計劃從中挑出一批“可轉化、能示範、有實效”的典型,進行掛牌扶持。
通知一出,片兒城幾所重點高校紛紛上報。
清華送上“高效太陽能集熱板試製計劃”,
航天院校報來“鋁合金結構件疲勞實驗台”,
理工大的“城市供熱管道泄漏自動檢測裝置”,
地質大學的“礦用鑽頭磨損建模項目”……
每一項都來頭不小,是各高校遴選出來的“校級重點項目”。
不是教授親自指導,就是實驗室集體項目。
評審小組成員日夜奮戰,逐項審核,生怕錯過任何有價值的項目。
“下一個是哪個?”
主持評審的處長推了推眼鏡,語氣帶著幾分疲憊。
工作人員飛快翻查材料。
“是北大的‘常用汽車零部件通用化與標準化實踐探索——基於廠校聯合試製的實驗研究’。”
“哦?北大的?”
周圍幾位專家頓時抬了抬頭。
“哪個係報的?”副組長隨口一問。。
“經濟係和力學係聯合報送。”
“經濟係?”副組長眉頭一挑,忍不住咂嘴,
“經濟係搞零件試製?這也不對路啊!”
“這不應該是工科的活兒嗎?”
工作人員翻著材料解釋:“因為申報人是經濟係的大一新生,叫陳露陽。”
“經濟係的項目負責人?還是個一年級?”
一位戴老花鏡的委員輕輕皺眉,“真不是哪個老師掛名,學生當擋箭牌?”
“不像。”工作人員翻到附頁,
“資料顯示,申報人同時是一家校外汽車修理中心的負責人。”
“此次試製已實際完成了火花塞、墊片、噴嘴等通用件的初版樣件,力學係也參與了圖紙和數據繪測。”
會議室裡頓時安靜了一下。
隨後就是窸窣的翻紙聲,不少人開始動手翻材料。
“嗯……”
副組長一邊看一邊沉吟道:
“這是目前所有申報項目中唯一一個在校外實體單位落地,且實打實做出樣品的。”
“項目思路是挺好,”一位年輕評委插話,
“但這個修理中心,說是合作廠,其實就是個地段偏遠的小修理廠,規模不大。”
“要是真要評成‘市級實踐基地’,是不是門檻太低了點?”
這話一出口,幾個專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臉上都帶了幾分猶疑。
“彆急著下結論。”
主持評審的科技成果處處長孫啟明卻沒急著表態,
“上午他們剛送來補充材料,哲學係也加入進來了,簽了合作協議,說是提供理論支撐。”
“哲學係?”幾人幾乎同時抬頭,
原本略顯冷場的會議桌又活絡了。
這可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跨學科合作”了。
那是方法論入場。
那是整個技術方向的理論底盤和邏輯骨架。
專家們迅速翻到哲學係提交的《〈技術通用化的社會價值分析〉專題》,越看越沉靜,眼神越來越專注。
“這動靜不小啊,文理工全上陣!”一位委員輕聲說。
“就這規格,還能是學生折騰的?”旁邊有人接話。
“怎麼看都是教授出麵搞的。”
副組長聞言沒有回應,隻是若有所思地翻到項目申報書最後一頁,目光停在簽字欄,
“項目負責人……陳露陽,這名字好像在哪兒聽過。”
突然,有人開口:“我知道這人。”
眾人一怔,齊刷刷看向那位中年專家。
“教育部上次評《優秀高校教材》,北大那本《英語實用交流手冊》就是他寫的。”
中年專家說完,會議室登時炸開了。
“他寫的?”
“這人到底是乾啥的?”
“又搞修理,又做試製,還寫教材?”
……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全在討論這個“不像學生的學生”。
終於,
副組長拍拍手,將眾人的注意力收回到項目評審上。
“行了。”
“不管項目是誰報的、背景多特彆,歸根結底還是看結果。”
他拍了拍寫滿試製進度與樣品數據的申報材料,開口道:
“這個項目流程完整,樣件成型,背後還有跨學科支撐。”
“我同意立項。”
“我也同意。”一位年長專家緊跟其後。
“同意。”
“同意。”
“同意。”
片刻後,會議室中再無異議聲響。
孫啟明收起材料,把那份已被翻得微卷的申報書鄭重放入“備案通過”文件夾中:
“好。”
“這個項目,正式進入‘市級大學生工程實踐基地’立項程序。”
“由科技成果處負責備案,準備推薦入選年度重點示範項目。”
評審現場,一錘定音。
……
周一一早,市經委機關大院。
冷風剛過,紅磚牆邊的國槐枝杈掛著點點霜意。
行政秘書小林正提著一摞文件挨個敲門發文。
走到梁仲維辦公室門口,他抬手敲了敲門,輕聲道:
“梁主任,這是市科委‘大學生工程實踐基地’立項結果的材料,給我們也抄送了一份。”
“拿來我看看。”梁仲維接過文件,目光落在首頁。
雖然市科委和市經委分屬不同口徑的係統,
但凡是帶“產學研結合”字樣、涉及“產業轉化可能性”的項目,一般都要抄送一份來經委這邊備案,有時還會一並啟動聯席推進或資金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