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葉看完了太空事業部的年度工作報告之後,又拿起科學事業部的年度工作報告。
隨著時間的推移,智人公司的自動化生產、機器人技術、工業人工智能都日漸成熟,生產效率也越來越高。
這導致很多流水線的崗位消失了。
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智人公司一直在調整,並開創了一個全新的產業——第四產業。
所謂的第四產業,其實就是科研產業。
目前智人公司擁有的3.6億青壯年員工之中,從事第一產業的13.%、第二產業.7%、第三產業31.1%、第四產業30%。
這意味著,智人公司有超過7億員工從事科研工作。
目前智人公司下屬的研究所1萬783個,實驗室17萬8093個。
這個規模是極其龐大的。
而在如此龐大的科研投入下,智人公司獲得了大量的技術。
儘管很多實驗室成立好幾年了,都沒有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但架不住實驗室太多了。
一百二十多萬個實驗室,每年哪怕隻有百分之一的實驗室可以獲得科研成果,也是極其可觀的。
更何況智人公司的科研人員都是新人類,個個都是精英研究員,出成果的概率被提高了很多。
李青葉手上的這份工作報告上,就列出了這17萬個實驗室去年的產出比例,達到了驚人的3.3%。
也就是說,去年3.3%的實驗室獲得了科研成果,哪怕很大一部分科研成果都是小成果,但規模一上來,就非常恐怖了。
畢竟積少成多,很多技術都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
比如,之前智人公司一直沒有掌握的深紫外線光刻機技術。
公司憑借幾萬名精英研究員,從頭到尾將歐美的光刻機技術路線複刻了一遍,硬生生完成了深紫外線光刻機的研發工作。
然後又在深紫外線光刻機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研發出射線光刻機、加馬射線光刻機。
之所以要重走光刻機的技術路線,原因是為了打基礎,也是為了技術升級。
雖然智人公司有生物芯片技術、光電子芯片技術,但這些技術的晶體管或者光效管尺寸還是偏大了一些,最高尺寸隻有6納米。
儘管憑借光子的特性,光電子芯片在性能上,還是遠超傳統電子芯片,但沒有人會嫌棄更加先進的技術。
因此為了加工更小尺寸的光效管和輔助的電子晶體管,加工精度更加高的光刻機變得必不可少。
得利於智人公司在射線和加馬射線技術優勢,去年十月份左右,就成功推出了加馬射線光刻機,可以實現4納米級彆的超小晶體管結構加工。
加馬射線的波長非常短,加上高能射線的一些獨特特性,直接突破了深紫外線光刻機需要一大堆高精度鏡片的坑爹設計。
現在加馬射線光刻機可以通過掩模鉛板,在單晶矽片上凋刻出指定的紋路。
所謂一力降十會,就是這樣的道理。
通過龐大的人力物力,加上各種配套技術的日漸成熟,光刻機也可以硬磨成功。
這也是其他勢力難以複刻的奇跡。
李青葉繼續查看著科學事業部去年的各種成果。
在這些科研成果裡麵,加馬射線光刻機在其中,連前十都進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