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會分宅,不過不是宅院,是宅基地一處。宅基地也是一大畝的麵積,這是為了給普通百姓留出一些院落可以種些家用果蔬。
這個數量的田畝是這樣的一戶之家精耕細作之下最高能忙得過來的,可以養活一家並且還能稍有剩餘,但是又不足以多養活成人,尤其是男丁,尤其是還會因為多一個成年男丁而繳賦翻倍,這也是逼家庭分家。
因為帝國太大,土地良莠不齊,土地分為三等,為上中下三等,上田分四十畝,中田分六十畝,下田分八十畝,更差的田地就不適合耕種糧食了。
大秦現在雖然男丁是十八成年,但是二十才可以分田,畢竟讓十八的男丁獨自耕種也不太現實。
要知道,分地給你是要你勞作的,這年頭沒有流氓,也不養懶漢,耕戰一體,種好了有獎,種不好罰的更狠!
收的田賦,是按照郡級單位,給出一個當年的收成平均值進行收取的,種的好你可以多剩下一些。種不好
種不好就是你沒好好乾,反正田賦要交齊。當然,若是有天災人禍什麼的,也會適當進行政策性減免,以及賑災。
收取賦稅這事可是計入官員考核最重要考核點之一,當地官員不可能放鬆大意的,還想不想進步了?
這也是為了杜絕另類的土地兼並,畢竟你土地越多,田賦交的也就越多,地總是需要有人種才行,要不然沒有產出隻有繳納,誰也頂不住,為了大秦的發展,田賦可不低。
大秦的一切都是秦王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土地所有權是秦王的,所有臣民擁有的都是使用權。
秦王恩典,允許土地使用權買賣,但是要多交賦。
現在土地士紳階級還處於剛剛露頭的階段,一切都是懵懂無知,又脆弱渺小,嬴政直接就從一開始就定下基調和政策,杜絕土地兼並!
對於土地,這個國家最重要的基礎,重中之重,嬴政是最為看重,製定了嚴格的政策管理。
普通平民二十分田,死後收回,六十以後可以主動還回。當然,一戶是以夫妻為主,男子若死,妻子繼承,夫妻都死才收回,若是改嫁,也是女方身死而收回。
除了土地,父母的財產子女都可以繼承,宅子和宅基地也可以。交的起稅就行,按照每戶的宅基地計算,每處宅基地每年收取少量稅金。
這是為了保證六十以後如果無人供養,還能有口飯吃,當然,如果不缺供養,不想交田賦,耕種也有壓力,可以主動還回。
雖然這個年代普通平民活到六十也實在艱難,但是嬴政也依舊願意展示一下仁德。
凡是六十以上老者,免除一切徭役,人頭稅減半,田賦減半,七十以上人頭稅減免至一錢,田賦再減半。
這也是為了鼓勵百姓贍養老人,畢竟多了耕田,少了賦稅,老人活的越久越好,這也是讓百姓可以踏實為大秦做貢獻。
為什麼曆朝曆代都要以孝治國?尤其是統治者極其推崇以孝治國?
就是因為推崇孝,朝廷就相當於把國家與百姓的權責中最大的責任推了出去。
一個百姓,要繳納賦稅,參加徭役,用勞動,汗水和鮮血為國家做貢獻,那麼國家就應該反過來為百姓喪失勞動能力以後的生活考慮。
但是這個付出往往是朝廷不想出的,畢竟白花花的糧食養已經沒了用處的刁民實在是浪費,有這個糧食讓寡人多驕奢淫逸不好嗎?
不過這群人雖然沒用了,但是不養也不行,太不利於社會穩定和統治穩定。
那麼就借由人性推崇孝就好了,把原本朝廷應該負責的事情,推給了百姓的子女。
既能讓百姓上上下下都有牽掛,有了顧忌,遵紀守法,又可以把最大的責任推出去,朝廷隻要好處,不承擔責任。
父母有了孩子,就是有了牽掛,子女講究孝義,朝廷甩了責任。
這就是上下連環套!
一舉兩得啊!雙贏啊!
當然是朝廷雙贏,贏麻了!
另外對於分田,田地分為熟地和生地,熟地就是開發好的,耕種過的,隨時可以耕種的。
生地就是荒地,需要開荒的。
如果是熟地,朝廷會在分田的第一年提供良種和農具,可以以極其低廉的價格租用牲畜,並且第一年田賦減半。
如果是荒地,朝廷會在分田的前三年提供良種和農具,免費使用牲畜,前提要照料好牲畜,而且要喂養好。然後前三年免田賦,人頭稅減半。三年後的兩年,田賦減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