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如今這種局麵,有一說一,齊王建直接內附是最正確的決定。
把所有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全拋給秦國,自己安享富貴。
而嬴政名正言順吞並齊國,以大秦的絕對體量去改造齊國。
齊王解決不了的問題,在大秦絕對的體量碾壓下,都是可以解決的。
占據齊國絕大多數的平民階級,是可以在大秦的改造過程中得利的,這也就意味著大秦可以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
而齊國還完全沒有暴力反抗的可能。
畢竟齊國如今的社會氛圍,即便是貴族官員想要殊死一搏,在沒有齊王支持的情況下,一盤散沙的他們,既是團結不起來,也不可能得到多少人的支持。
一來百姓不傻,打不過還要打,這種送死的事情他們不乾。
二來百姓不願意,為了這麼些貨色拚命,他們也沒那麼賤。
還是那句話,無恒產者無恒心。
秦王來了給分地,到底該怎麼選擇,百姓很清楚。
而實際上,貴族官員乃至大商人,絕大多數也是絕對不會拚命的。
哪怕都服從大秦的政策,哪怕他們損失慘重,可終究是人上人,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秦王是仁德的,秦國是講法的,並不是直接沒收一切財富的。
可要是掀起戰亂,那可就全家都沒了。
如果秦國不夠強,他們還願意搏一搏。
但是在麵對絕對無法抵禦的強敵麵前,貴族官員和大商人,從來都有著靈活的底線。
對此,嬴政有著充足的準備,大秦也有著充足的經驗,創建新秩序,隻要讓絕大多數人得利,那麼剩下的那一小撮人,永遠掀不起大風浪。
在原本曆史上,齊國都照樣老實投了,現如今,他們就更不會拚命了。
老規矩,聽話的重賞,待遇儘量保持豐厚,不聽話的通通乾掉,抄家滅族。
拉一派,哄一派,打一派,再加上底層安寧,潤物細無聲的吃下不是問題。
齊國也不缺能當官兒,卻一直多的是鬱鬱不得誌的人。
齊國本就文化繁榮,大名鼎鼎的稷下學宮可不是吹的,即便這些年逐漸落寞了,底子畢竟還在。
再加上齊地富庶,中產家庭有學識之人眾多,可是這些人在政治上又沒有進步的階梯,隻要給這群人機會,這群人的動力會比腐朽貴族官員強太多了。
畢竟齊國官場太固化了。
階級也太固化了。
一個人占據著夠一千個人吃飽的蛋糕,隻要有人給這一千個人撐腰,那這個人最好儘快成為同一階級的人,成為第一千零一個人。
否則,帝國的新秩序下容不得這種人。
你祖上為的是齊國立過功,流過血,又不是為我大秦,憑什麼亡國後依舊做大貴族?憑什麼依舊世世代代安享富貴?你也配?!
而且,這次齊王建也給嬴政送來了大助攻。
他來的時候,不光是他自己來了,連帶著相國,以及大族出身的高官,各地方大貴族,五都都大夫都帶上了!
為的就是他自己帶頭投了以後,讓這群人騎虎難下,不得不跟著一起投,沒給他們帶頭搗亂的機會!
齊王建搞的這一招不是沒有人反對,且不說投降的事兒,主要是就這麼入了秦國,真要被一網打儘了,可如何是好?
那整個齊國可就群龍無首了,現在秦國大軍還在魏國,順帶手的就能把齊國也滅了。
反對之聲非常強烈,許多人都不想跟著齊王建一起去。
他們也很奇怪,即便是朝秦,即便是為了表示出誠意和服從,可也不至於整個齊國高層都傾巢而出吧,這不管內外,萬一出點兒什麼事兒可怎麼辦呀?
但是這次齊王建罕見的態度極為堅定強硬,眾人看了看在隔壁魏國駐紮,並且鐵定支持齊王建的秦軍,也不得不從。
大王態度都這麼堅定了,不能不聽啊,總不能真造反吧?也總不能真跟秦國拚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