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很多到洪澤湖尋訪劍仙的人,許多都是跟風,一段時間沒有什麼發現,自己也就偃旗息鼓,準備打道回府了。
突然之間,黑夜裡的洪澤湖上,一道劍氣如虹,直貫天地,那種天地萬物無不可斬的氣息,震懾了所有修真者。
這次因為離得近,感受更是明顯,那無可匹敵的威勢,讓所有人心中驚懼不已。
難怪人家可以渡天劫,這樣子的實力,天下誰人可擋?
是不是劍仙渡劫失敗,而大家又正好打擾了他的清修,所以今天出來示威了?
隻一劍,就打消了所有人想冒犯的心思。
第二天開始,修真者慢慢離開了蘇北這片土地。
一時間,這片古老的土地,又恢複了往日的寧靜。
這天我到圖書館找些易經占卜的書看,想了解下怎麼預測未來。
現在關於“易”字的解釋,很多說法是:日月為“易”,表示陰陽更替現象便是易。
這個說法顯然是成問題的,因為“易”字裡麵從來就沒出現過“月”。
從金文到戰國文字甚至到小篆再到今天的楷體字,易字下邊都從來不是“月”而是“勿”。
“易”字在甲骨文裡的圖形,是兩隻手,兩個酒杯,表意都是把一個容器裡的液體和另一個容器裡的液體進行交換。
就是把兩個人酒杯裡的酒融合一下,這是古人飲酒的禮儀。
“易”在這裡表達的“換”的意思是明確的,我們今天也常說“易主”“貿易”,都是交換的意思。
易字的總體意思是要表達“變化”這個概念。所以《易經》就是一部關於改變的經書。
能夠預測未來這件事,真正了解之後,也並沒有那麼神秘。
按照《易經》的“理、象、數”原理,未來的走勢,首先要講理,理通了,就能看出當下呈現的一個象,這個象,總結為一個數,將數進行運算,就得到了未來的結果。
我正津津有味的看著書,突然發現書裡夾著一張書簽,還有彆人跟我一樣無聊的來讀這些易經命理的書嗎?
這是一枚自製的書簽,上麵畫有花草柳枝,還有題字“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宋嬋娟。
看優雅的名字應該是個女士,文字卻有彆樣苦澀的味道,似乎也是個經曆分彆的苦命人,所以到易經命理書中來尋找安慰的麼?
仔細研究這枚書簽,越看越喜歡,不論是上麵的畫,文字,甚至名字,都有種古意,讓人愛不釋手。
該是怎樣古典的女子,留下的這個小禮物?
春暖花開又一季,最是讀書好時節。
據說,書簽最早源於春秋戰國時期,但當時的書簽還隻是被稱為牙黎,即象牙製成的書簽。
後來,隨著閱讀書卷由之前的卷軸書改成折裝,牙簽開始逐漸變薄,改以骨片或紙板製成,有的也會在薄片上貼一層有花紋的綾絹。
於是原本插在卷軸書內的牙簽便成了夾在書內的書簽。
不僅書簽的形狀有了極大的改變,書簽上也逐漸被刻印上各式各樣的圖紋或圖文。至宋朝以後,書簽的樣式便基本定位,一直延續至今。
我把書簽收起來,然後合上書放回原處,跟老李打了個招呼,就離開了。
走在街道上,想著那句“君向瀟湘我向秦”,原來不幸的人不止我一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