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修學法要,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在家菩薩,阿彌陀佛!好,請放掌。
我們預定有十六堂課,來跟大家共同學習整個《楞嚴經》的一個綱要。《楞嚴經》在大乘佛教當中,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法門,因為它探討的是我們生命的根本。從佛教的角度來說,我們對於我們生命的根本,已經遠離太久了,已經找不到我們自己原來的家,這是我們修行一個很大的障礙。而在智者大師的判教當中,他把大乘佛教的修學,分成三個次第:
第一、是修學安樂道:我們剛開始皈依佛門,我們依止的是一念的信心,我們相信三寶的功德是甚深廣大的,我們相信因果絲毫不爽,依止這一念的信心,開始積集善業,做很多護持三寶的慈善事業;那麼在這階段當中,主要是一種業力的修學。但是這個時候,因為缺乏智慧的觀照,所以在整個過程當中,雖修善業,心不安穩。就是我們修了善業以後,我們總覺得弟子心不安,我們會有一種沒有家的感覺,因為你在修善業的時候,你依止的是一個攀緣心。攀緣心的特色,我們的心是住在外境的——心有所住,而外在的環境是變化的,你根本作不了主,所以在整個階段當中,我們總覺得內心有一種不安的感覺。但我們透過這樣的善業,可以成就來世暫時的安樂,所以智者大師把它判做安樂道。
第二、慢慢的學佛時間久了之後,我們覺得自己還可以再進步,就從安樂道轉上了解脫道:我們開始很慎重的學習佛陀所宣說的經典、慢慢的開啟心中的智慧,我們遇到人事的時候─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不再隨外在的環境而轉,開始把心帶回家——安住在現前一念心性。那麼這時候我們心開始安定了,外在的因緣不管怎麼變化,它隻是我一個生命曆練的所緣境而已,智者大師把它判作解脫道。也就是說,一個凡夫他在整個生命當中,他開始走上了出世的聖道,他內心聖道的力量開始生起了;因為他懂得回光返照,以正念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來息滅他心中的顛倒想。
第三、從解脫道的過程當中,可能會經過三年,或者五年的時間,進一步從解脫道再趨向於菩提道,開始依止一念心性從空出假——廣度眾生,成就萬德莊嚴。我們今天所要研究的《楞嚴經》的定位,就是一個解脫道的法門。
為什麼要研究《楞嚴經》?
一言以蔽之,就是:我們必須把過去凡夫的世界,提升到聖人的世界─轉凡成聖。
它的一個關鍵點就在首楞嚴王三昧:看你遇到事情的時候,是不是能夠開始回光返照——把心帶回家!我們一個人能夠成就聖道,跟你所修的善業,並沒有直接的關係,那隻是一個助行、一個資糧力。在本經當中,你要能夠成就聖道,你要找到聖道的因,你要找到真實的因地。佛陀在本經當中說:你今天要吃飯,你拿沙去煮飯,放在電鍋煮了很久,它叫做熱沙,它不是飯。為什麼?因為沙非飯本,你要煮飯,你要拿米去煮。也就是說,我們今天如果還找不到聖道真實的因地,我們不可能有聖道出現,我們不可能有臨終的正念出現、不可能!雖然我們相信了三寶,雖然我們積聚了善業,但是我們還活在自己的妄想中,這個妄想是一個虛妄的因地,不可能產生真實的功德。
所以這個首楞嚴王三昧,不管你是走聖道門的,或是走淨土門的,你想要成就一種堅固的臨終的正念,你都要經過這個階段——回光返照,正念真如,這個階段可以說是整個大乘佛弟子必修的課程.
楞嚴經修學法要《楞嚴經》總共有十卷的經文,我們把它的精華濃縮成十六堂課,所以就叫做修學法要。
◎將述此義,大科分三:
甲一、前言:
乙一、解釋經題
一部經的經題它總持一部經的要義,所以我們應該把它作一個說明。
乙二、經文要義
這一部經的理論,跟它的修學方法到底是什麼,我們作一個簡單說明,這叫做前言。
甲二、正文:
在正文當中,我們將十卷的《楞嚴經》,分成五大科:
乙一、緣起篇
先說明本經發起的因緣。
乙二、理論篇
我們從本經的角度去看,它是怎麼去看待人生的?我們看人生啊!剛開始是以一種善惡的角度、以一種業力的角度;但是到了《楞嚴經》,它已經超越善惡,它是從真、妄當中來看它。以《楞嚴經》的標準,隻要你安住於妄想,就是一種過失,即便你是善念,隻要是跟妄想相應的,這個就是顛倒、這個就是過失相,所以《楞嚴經》的要求標準是很高的,這個時候你開始要破妄顯真了,這一段就很重要!
乙三、修行篇
從前麵的理論,我們開展出整個修行的方法,包括了整個《楞嚴經》的理觀與事修。
乙四、破障篇
在修行過程當中,我們肯定會把無始的煩惱罪業逼出來,有內在的魔障跟外在的魔障,我們應該知道怎麼來破除內、外的魔障。
乙五、功德篇
假設我們如法的修學首楞嚴王三昧,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將會產生什麼樣的甚深功德。我們透過上麵說到的:緣起篇、理論篇、修行篇、破障篇、功德篇這五篇,把《楞嚴經》的整個綱要,把它抓出來。
甲三、結勸:
最後一段的結勸,就是我們引用本經三小段的經文,把整個課程作一個結示、勸修。
以上就是我們未來上課,所要研究的三大主題。
甲一、前言(分二:乙一、解釋經題。乙二、經文要義。)
乙一、解釋經題(分二:丙一、總說。丙二、彆明。)
丙一、總說
本經的經題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古德解釋經題把它分成兩大段:
首先看大佛頂:大佛頂就是我們一種內在的體性,下麵這兩段,是它一種外在的作用,我們常說依體起用;也就是說一個菩薩,你要能夠行菩薩道,第一件事情雲何應住?你的內心要以什麼為安住?你是不是找到你生命的根本?這個就是最重要了。所以大佛頂就是我們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現前一念心性,依止這一念心性而稱性起修。
一、從自利的角度叫做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也就是說:三世如來都是依止這樣的一個密因,而能夠成就修證、圓滿了義。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密因。它本身的涵義─就是當你啟動菩薩道的時候,你內心一定有一個彆人沒辦法了解的、你心中安住的家;那麼為什麼我們安住在真如本性的時候叫做密因呢?密它是無形無相、不可了知,它沒有形相;我們凡夫活在妄想當中,心中有很多的相狀,歸納出來就是這四種相狀:
第一、我相:我們一般人沒有經過首楞嚴王三昧我空、法空的訓練,內心是剛強的,他有自我意識─我一定要怎麼做。尤其是福報越大的人,我相越大,他一定有一個自我的相狀。
第二、人相:他看彆人,都會把彆人安立一個相狀──這個是好人、這個是壞人,這個人我喜歡、這個人我不喜歡;他把每一個人都安立一個相狀,那麼自我跟彆人一旦接觸的時候,就會創造很多很多人事的因緣。
第三、眾生相:眾緣和合。我相、人相、眾生相,這三個是空間。
第四、壽者相:是講時間,它有一個相續的時間,或者今生是這樣子,來生還是演這樣的戲:你創造一個五陰身心、又執著一個自我→然後跟人家對立、又開始造了很多的業力→然後業力又得果報、又變成一個身心世界…如是的輾轉、相續下去。
直到有一天──我們開始把妄想消滅了,我們遠離妄想,找到我們的密因,這個時候我們麵對眾生的時候,心中沒有任何相狀,清淨本然,周遍法界,以一種無相的心性,開始行菩薩道,這個就是你能夠成就圓滿功德的一個重要的因地,這就是密因。
二、從利他的角度來說,就是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那麼菩薩依止如來的密因,開始產生六度萬行,而能夠成就首楞嚴;首楞嚴就是一切事究竟、堅固,你可以把每一件事情做得很究竟,究竟就是圓滿;第二個堅固,不可破壞;你依止無相的真如來修學,不管彆人讚歎你也好、毀謗你也好,你還是做你該做的事情,你內心當中不隨妄轉。所以一個人安住真如,他的生命有兩個特點:第一個、他的生命變得非常的堅固,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第二個、圓滿,他可以把事情做得很圓滿。
這就是說:依止大佛頂的緣故,而成就如來密因修證了義,也因為依止大佛頂的緣故,而成就菩薩的功德圓滿,這就是本經經題的含義。
丙二、彆明
這個表非常重要!佛陀講了十卷的經文,就是在講這個表,諸位要好好的去體會它。
從這個表中,我們抓出兩個重點:第一個、妄想心,第二個、真如心;一個是凡夫的根本,一個是聖道的根本。首先我們先看:
凡夫的世界─妄想心
這個妄想是怎麼來的呢?我們一念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就會產生一個想法、一個感受,有——快樂、痛苦的感受;由這快樂、痛苦的感受當中,又產生一個想法出來,而這個想法是從你生生世世、你生命的經驗累積而成的。
你看:喜歡吃榴蓮的人,他跟榴蓮一接觸的時候,他聞到它的味道,他產生美好的想法:這榴蓮是非常甜美的東西;你過去生對榴蓮有痛苦經驗的人,你看到這個榴蓮說:唉!這個味道真的很臭穢。同樣一個東西,你會產生不同的想法,而這個想法會產生不同的**,這個就是造業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