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黃暴黑刊”占據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集之前幾篇文章之大成,但是創造性地把《青春派》這本雜誌拉下水了——
【張潮已經不滿足於用自己個人的作品來影響青少年的世界觀,他創立和擔任主編的《青春派》就是他傾力打造的一個‘思想傳銷窩點’……”】
【我們可以看到《青春派》的作者已經喪失了獨立的創作思想,每個月都在批量製造麻醉青少年的思維Y片……】
【呼籲還沒有和張潮同流合汙的青年作者,共同抵製這種歪風邪氣;也呼籲誤入歧途未遠的《青春派》作者,早日棄暗投明。】
【張潮已經成為‘黑潮’,請全國的家長們警惕這股‘黑潮’汙染你們的孩子,攜手建立起保護青少年思想健康的‘防波堤’。】
【抵禦‘黑潮’,才能迎來藍天!】
整篇文章的風格和張潮自己有七八分相似,尤其是最後一句口號,深得張氏檄文精髓!所以看完以後,張潮人都麻了。
白曄他們從哪兒淘換來的人才?
但這些都還不是最致命的——這篇文章的“殺招”,是在行文中把《少年如你》《蝸居》《消失的愛人》,以及《青春派》雜誌中涉及性與暴力描寫的內容都一一摘錄下來,並且注明了引用自第幾頁第幾行,可謂有理有據。
為什麼這招夠狠?
因為沒看過完整作品的人,很容易被這些斷章取義給引導,認定張潮確實在宣揚黃暴。這部分人的數量,肯定是遠遠多於讀過他作品的讀者。
張潮很清楚,在十幾年後的自媒體時代,有多少作家和作品因為這一招莫名其妙暴斃。
上一世的他,遇到過這麼一個事——他當時給一個娃剛上小學二年級的家長推薦《草房子》《青銅葵花》作為入門讀物,朋友義憤填膺地說:“某音上的視頻說了,曹文宣的書是‘毒教材’,會帶壞小孩。”
張潮自己特地又翻了一遍兩本書,怎麼也看不出來“毒點”在哪兒,就把書拿給家長,讓家長找找具體毒在哪兒。
家長的回答是:“我哪有那閒工夫?沒空。”
今天這篇文章做的事情也類似,隻是現在的網絡人群和十幾年後差了至少一個數量級,傳播效率和煽動性就更沒法比了。
換成某音和微博壟斷輿論場的時代,要麼前天白曄等批評家已經被張潮打死了,要麼今天開始張潮就進入人設崩塌的倒計時。
在2006年,則彼此都還有還手的餘地。
這篇文章的作者並非白曄或者其他活躍的作家、批評家,而是普普通通的一個網名——“琴心劍膽”。
並且這個博客還是昨天剛剛注冊的,這是第一篇,也是唯一一篇的文章。短短幾個小時,但是閱讀量已經破了10萬,轉發量應該也不小。
心浪微博看來給了一定的流量扶持。張潮雖然是他們看重的流量製造機,但是“打倒張潮”,似乎能帶來更大的流量?
《新芽》雜誌顯然也關注了這場風波,趙常田下午專門給張潮打了個電話問了問這事的來龍去脈——之前他聽彆人講的時候,還以為隻是張潮與文壇老克拉之間又一次“普普通通”的衝突,沒想到後勁兒這麼大。
張潮解釋完以後,很鄭重地問道:“會影響到《青春派》的獨立發行嗎?”
趙常田在電話那頭沉默了一會兒才道:“要說完全沒有影響是不可能呢。白曄年齡比我小一點,但是專業功底紮實,人也上進。他在燕京文化界的人脈很廣。
我們滬上雖然一向自成一派,不太和他們一個鼻孔出氣,但畢竟我們的文化中心是在燕京那邊,給點什麼壓力下來,我也不清楚領導會不會轉變想法。”
說完以後,沒等張潮開口,趙常田就道:“我明年退休了。促成《青春派》的獨立發行,是我在《新芽》主編崗位上做的最後一件大事。
《青春派》這一年來的發展我也看在眼裡。你給那麼多願意走純文學路線的孩子開了一條路,不僅讓他們被看見,還讓他們吃得上飯。這其實是我一直想做的事——雖然不是很成功。
張潮,我向你保證,我會用儘自己所有的力量,保證《青春派》不會被毀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