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區裡先上傳了作家班學員畢業作品的精華部分試讀,然後為每個學員都開辟了一個專區,裡麵是他們過往作品的展示。
畢業作品評議過程其實和答辯類似,但是沒有答辯那麼嚴肅和尖銳,更像是一個30分鐘左右的作品座談會。屆時會錄像並上傳到專欄當中。
這樣做雖然沒有答辯直播那樣的轟動效應,不過勝在持久。
2006年6月20日,張潮迎來了他的“作家研究生班”畢業作品評議。於華作為班主任和指導老師,自然要避嫌,主持評議的是燕師大文學院的劉湧教授。
劉湧教授是燕師大現當代文學研究的扛鼎之人,長江學者,以博學、率真在學生當中很有名,十幾年後他還因為對“現代新女性”的幾句尖銳點評,頗出了一點名。
劉湧教授手裡拿著張潮《刑警榮耀》的厚厚書稿,問了他第一個問題:“我看你的這部是很現代主義的,從手法到主題,都屬於純文學。但是為什麼起了一個這麼‘俗’的名字——是不是又想要口碑,又想要銷量啊?”
一句話說完,他自己都樂了,評議會上的其他老師還有張潮也笑了。
等大家都平靜下來,張潮道:“這個名字是一開始構思這部的時候,和提供素材的民警老餘隨口說的。後來一路寫下來,也沒有想到更合適的名字。
其實這個書名,是對主人公程隊長的一種反諷。在的一開始,程兵出現在讀者麵前的時候,他就已經不是刑警了。而在的最後,雖然抓住了逃犯,但是他是采用了和對方互毆的方式……他也沒有榮耀……”
就在這樣一片輕鬆的氛圍當中,張潮侃侃而談,將這部他傾注了最大心血的作品,抽絲剝繭、娓娓道來。
而在同一天,心浪博客上,一個叫“蓮嶽”博主,上傳了一篇名為《人造“張潮”:一場關於“文學天才”的鬨劇》。
這篇文章一開頭,就分外犀利:
【當張潮一次又一次地掀起“熱潮”時,我們不妨冷靜地想一想,這個“奇跡”身上有太多的可疑之處——在高三之前,從未在任何著名的報刊雜誌上發表過文學作品,卻在距離高考僅僅5個月的時候,突然憑借抨擊同齡人的文學平台而成名,並且一路成為中國最有名的“青年作家”。】
【本文將以獨家、確鑿的事實和嚴密的邏輯演繹告訴你,這個“奇跡”背後真正的秘密所在。】
緊接著,文章分為三部分揭露張潮的“真麵目”——
【一、張潮之父張衛國,關鍵詞:塑造】(最後還是要起名,心累)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張潮的父親80年代初畢業於福海省最高學府廈大的中文係,是典型的“老三屆”生。通過“知網”和“萬方”等論文網站可以查詢到張衛國在校期間曾執筆過多篇論文,其中兩篇引用量較高的都與魯迅相關。我們都知道,後來張潮參加高考,所撰寫的那篇“滿分神作”,恰恰就是寫魯迅的】
【另外根據公開報道和多方求證可知,張潮在第一次高考省模擬考試當中,僅僅考了300多分,除了語文一科以外,剩下的分數都慘不忍睹。我們知道,高三學生的成績通常是不會“暴跌”的,一定有一個過程。張衛國作為一個老廈大生,看到自己的兒子連普通本科都上不了,他的內心會平靜嗎?】
【而在2年多前,能讓“偏科”少年上好大學的途徑,除了各種數理化競賽,便隻有《新芽》雜誌社舉辦的“新理念作文大賽”。但是張潮卻向媒體明確表示過,他從未向這個比賽投稿。身為張潮的父親,張衛國的考慮,自然比張潮更加周密。他看著兒子不堪的成績和那些依靠寫作才能光鮮亮麗地踏入大學之門的高中生,他的內心會平靜嗎?】
【我們知道,“新理念作文大賽”曆史上,有過一次美麗的“錯過”。17歲的韓涵因為沒有收到第一屆大賽的複賽通知書,錯過了複賽。但是“新理念作文大賽”本著愛才之心,網開一麵,為他一個人舉行了補賽。補賽的題目是《新芽》編輯李啟剛將一團紙扔進水杯。韓涵在短短1個多小時的時間裡,文不加點,寫出了名噪一時的《杯中窺人》。】
【倉促之間,麵對刁鑽的題目,寫出令人拍案叫絕的文章——這才是真正的才華。雖然韓涵最後沒有被著名大學錄取,但是他的傳奇已經鑄就。張衛國看著比兒子成績還要差的韓涵都如此名利雙收,他的內心會甘願嗎?】
【張衛國作為那個年代的名牌大學生,不知道什麼緣故,畢業後被分配回了老家長福縣的鄉鎮中學教書。後來又輾轉多個學校,始終沒有得到施展自己才華的機會。這對於曾經在廈大中文係有“一支筆”之稱的張衛國來說,無疑是一種沉重而持久的打擊。】
【通過查閱資料我們可以知道,他的同屆同學,有成為學者的、有成為作家的,也有在政治道路上一路上升、身居高位的。那個年代的大學生本來就是鳳毛麟角,像廈大這樣的名牌大學更是天之驕子,惺惺相惜是人之常情。如果張衛國為了自己孩子的前途,找到這些學者、作家和官員,請他們幫一幫忙,他們會拒絕嗎?】
【你們一定想不通吧——張潮,一個偏科的普通高三學生,在人生過去的18年時間裡,沒有一字半句的作品發表在哪怕稍微著名的報紙雜誌上,得過的最高獎項,也不過是市、縣的學生作文比賽一等獎,怎麼就能在距離高考還剩5個月的時候,突然就打通了寫作的“任督二脈”,一下寫出那樣三篇極具批判力和力量感的文章?】
【這時候,真相沉了下去,張衛國就浮了上來。】
這第一點就已經很誅心了,羅列了一大堆事實,也不明講自己的推論是什麼,全由讀者想象,但是言外之意已經很明白了。
【二、花城社、春風社,關鍵詞:包裝】
【要想人造一個“文學天才”,隻有動筆的人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包裝者。】
【花城社與張潮的合作始於2004年,過程非常的戲劇性。身為粵省最大的出版社,花城社竟然低下了它高貴的頭顱,被初出茅廬的張潮耍得團團轉,不僅給予了張潮誇張的首印數,而且還有極高的版稅比例。它為什麼要這麼做?】
【我們還要問一句,這麼成熟的商業手段,是張潮這樣的19歲學生能耍得出來的嗎?】
【我們通過查詢花城社近幾年的經營狀況可知,身為純文學“四大花旦”的《花城》雜誌在近幾年的銷量十分慘淡,花城社也麵臨巨大的經濟壓力。而在文學領域,最能帶動銷量的,無疑是那些明星作者。但是當那些“名家”都星光黯淡的時候,最好的辦法是什麼?當然是再造一顆明星。而這些年賣書賣得最好的作家類型是什麼?當然是像韓涵、小四這樣的青春文學作家!】
【說起春風社,那更是經營青春文學的行家裡手。為了打造年輕的明星作家,他們專門搞了一個布老虎青春文學工作室。此外,張潮之前銷量最好的青春文學作家小四,和春風社的合作關係就十分緊密,春風社甚至為小四投入資源,讓他成立自己的文學雜誌團隊。有了小四的成功之鑒,張潮父子後來選擇和春風社合作,也在情理之中。】
【張潮父子後來又將文學版圖拓展到長江社,是不是要表達“雨露均沾”的意思?那在巨大的利益誘惑下,包裝張潮是不是會成為整個出版界的某種共識?】
【我們還可以看到張潮在搭上不同的出版社以後,迅速改變了自己的風格,從早期的社會批判,迅速轉向了商業化寫作之路。雖然偶有雜評和純文學作品,但是顯然已經不是過去那個張潮了!】
【所以真相沉了下去,出版社浮了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