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真的嗎?”是方老師一貫的“起手式”。
每當遇到各種事關“真假”的新聞事件,方老師一般都不急著出手。而是等有符合他傾向的文章出現以後,他轉載時加上這麼一句話,既表達了態度,又留有餘地。
一旦事情發生“反轉”,能證明他的揣測是錯,那他也可以說自己隻是“懷疑”,並且迅速刪博當事情沒發生過。主打一個靈活。
但如果他決定親自下場,那往往和對手在輿論纏鬥上將會“不死不休”。和白曄等文壇老官僚相比,被“真理代言人”方老師纏上,要麼墮入深淵,要麼涅槃重生。
很快,事態的發展就超過了張潮的預計。
在他看到方老師轉發蓮嶽博客的第二天,網絡媒體和博客平台上,又多了數十篇指名道姓質疑張潮是其父親“製造”的新聞和文章,標題都比較驚悚——
《從“青年作家”到“造假青年”,張潮深陷代筆泥潭》
《“人造張潮”背後折射的是“全民無知”時代的到來》
《從風光大秀到風光大葬,張潮到底走錯了哪一步?》
《“午夜潮汐”的真相原來是“無恥抄襲”?》
《審判張潮,刻不容緩!》
……
一個叫做“雲飛”的專欄作者對記者表示,自己可以用20萬作為賭注,隻要張潮肯在他的監督下,在他布置的“獨立環境”中,完成一篇由他命題的文章,他就相信張潮不是代筆,並輸給張潮20萬。
若是張潮不應戰,那就是證明自己是代筆。
這則新聞,自然也得到了廣泛的轉載。記者們這兩天自然要把張潮的電話打爆了,但是始終沒有尋到張潮的蹤跡,更不要說得到他的隻言片語。
這下質疑的聲音更大了。不少報紙都開始跟進報道此事,有些之前還和張潮關係不錯,但也都表示一種審慎的懷疑。因為此刻如果不跟進,就有替張潮站台背書的意味。
比媒體更喧囂的是各種網絡論壇,關於張潮是否是其父親代筆的帖子幾乎開始刷屏了。天崖、榕樹上、東祠胡同、狗撲……這些帖子的討論串動輒就是幾百樓。
【你說張潮寫不出來那些,那他爹就能寫出來嗎?】
【那你解釋一下為什麼張潮可以在讀高三的時候半夜發文章?】
【他就不能去網吧嗎?等同學都睡著以後,他一個人溜去網吧包夜不可以嗎?】
【笑話,聽說過去網吧聊QQ的、打勁舞團的、打沙巴克城的、刷墨菲斯托的、看小電影的……沒聽說過去網吧通宵寫文章的。】
【我們家張潮就這麼熱愛文學,怎麼了,你不服?你證明一下他去網吧不是寫文章啊!】
【就算他去網吧是寫文章的,那怎麼解釋其他的疑問?】
【當你不相信一件事的時候,所有的解釋在你眼裡都是狡辯;當你相信一件事的時候,所有的質疑在你眼裡都是鑽牛角尖。】
【張潮裡的少年氣是裝不出來的,你能相信他爹一個四十幾歲的中年人,能寫出《你的名字》這樣的作品嗎?】
【誒,這恰恰就是破綻。你們不覺得《你的名字》和張潮其他作品的風格差異極大嗎?而且從文學性來說,也遠遠不如《少年的巴比倫》《少年如你》《蝸居》這些具有現實意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