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上美廠的領導在雙方的座談中,對技術問題完全不感興趣,而是詳詳細細地詢問了日本動畫界的薪酬製度和吉卜力的薪酬製度,以及怎麼短平快地製作賺錢的短片等等。
讓宮崎駿和高畑勳徹底地失望了。
所以張潮最後還是同意和上美廠進行“技術交流”,不過不是張潮去上海,而是上美廠派人來燕京。上美廠沒有絲毫猶豫,立刻就同意了,還發送來了訪問清單。
同時這場活動還邀請了媒體參與,起了個高大上的名字——潮汐文化&上美廠《你的名字》先期觀影暨中國動畫動產業技術升級轉型研討會。
時間,就定在《夜宴》首映禮的前一天,9月9日。由於《夜宴》首映時間是9月10日的0點0分,走紅毯等活動自然放在9月9日的晚上,所以相當於同期舉行,針鋒相對的意味極濃。
這下張潮和華宜之間的火藥味一下就被嗅覺敏銳的媒體嗅到了。張潮之前不是一直和華宜合作愉快嗎,《少年如你》和《懸崖》都又叫好又叫座,大家都以為張潮要和馮曉剛、王晶花組成華宜的“三駕馬車”呢。
這友誼的小船怎麼說翻就翻?
王仲軍本來就已經被《夜宴》的輿論風波搞得焦頭爛額,此刻又要出麵回應:“我們與張潮之間的合作非常愉快,沒有任何問題,研討會和《夜宴》首映禮安排在同一天,純屬巧合,不要過度聯想。”
張潮則保持了一貫的態度,不回應任何有關的問題——但這種事不回應,就相當於回應了。大家也就坐實了雙方關係確實已經破裂了。
這可是比什麼電影首映式更有爆炸性效果的新聞。所以到了9月10日那天,很大一部分媒體的資源,都從《夜宴》首映被分流到了“潮汐文化”與“上美廠”的這次研討會上。
這對於《夜宴》來說,又是一次沉重的打擊。一部大片,如果在它上映的第一天不能吸引到絕大部分的文娛媒體資源的話,那對票房來說,就是一個極端危險的信號。
9月10日下午,張潮帶領著夏答等“潮汐文化”美術部門的同事,以及上美廠的廠長、導演、動畫師的十多個客人,連同三十多家媒體的記者,一起在燕京金逸影城的專場影廳觀看了中國版《你的名字》。
當正片的第一個畫麵出現在銀幕上時,影廳裡就開始驚呼聲不斷。雖然預告片已經在媒體和網絡上放了十多天了,但是真的親眼看到,仍然震撼了現場每一個觀眾——畢竟小屏幕的視覺張力是無法和大銀幕媲美的。
大家也不是沒有看過製作精美的日本動畫,宮崎駿在國內也有無數擁躉。但是他那種偏清淡的手繪風,在“第一眼”的觀感上,是不如新海城這種強烈的光影對比和色彩調製的。
隨後整個故事流暢的敘述節奏、細膩的情感表達,以及對中國場景的唯美再現,一次又一次刷新著上美廠來訪人員和現場記者的認識。
“原來動畫還可以這麼拍……”一個在上美廠工作了30年的老畫師,口中喃喃道。
隨即他實在忍不住好奇心,不顧動畫還在播放,轉身問起了身邊“潮汐文化”的畫師:“為什麼剛剛那幾幀畫麵裡的水麵變化可以那麼真實?你們是一副副畫的?”
小夥子第一次被這麼詢問,頓時有些慌亂,看向了兩個座位外的張潮。張潮也注意到了,明白是怎麼回事,輕輕點了點頭。
小夥子這才低聲回答道:“當然,不是一副副畫。我們是先找到合適的水景……然後用……分解成若乾個……接著再用……處理細節……上色我們用的是……然後再用……渲染……”
上美廠的老畫師才聽了個開頭,眼神就開始茫然起來。小夥子口中不時蹦出來的各種中英文術語,還有各種電腦軟件名稱,他完全理解不了。
隻能大概知道想處理出這樣細膩的水麵光影和紋路變化,在有成本限製的情況下,依靠手工作畫幾乎不可能,必須大量使用計算機。
他參與過《寶蓮燈》的製作,其中有幾秒沉香從樂山大佛腳下經過的畫麵,上美廠專門還專門派人前去樂山取景,反複斟酌,耗費了大量人力,才完美呈現了整個過程。
按照這個小夥子說的,根本不用這麼複雜,派人到現場多拍幾張照片,放到計算機裡處理一下就行了?
但是計算機的成本又是多少呢?
就連上美廠的金廠長都感興趣了,低聲問身邊的張潮道:“方便講一下,這部動畫片的製作成本嗎?”
張潮猶豫了一下,伸出右手,攤開巴掌,把5個指頭都展開來,晃了一下,說道:“5億……”
金廠長差點沒從座椅上跳起來,還好張潮馬上補了一句:“……日元。”他才舒了一口氣,但是很快反應過來——
5億日元,按2006年的彙率計算,也就是2000多萬人民幣?這樣一部動畫,才2000多萬?
金廠長又不平衡了。1999年上美廠砸鍋賣鐵、勒緊褲腰帶製作了《寶蓮燈》,成本還花了1200多萬,而且耗時整整3年。
《你的名字》在日本製作,隻花了8個多月、2000多萬,從效果來看,和《寶蓮燈》簡直就是兩個時代的產品。
張潮解釋道:“原本要不了這麼多。因為既要製作中國版,又要製作日本版,所以成本多了近1億日元……”
金廠長知道不是細問的時候,隻能在內心感慨了幾句,就繼續安靜地觀影了。
110分鐘的電影放完以後,除了張潮以外,現場所有人都久久沉浸在複雜的情緒裡,不能自拔。就連參與了製作的“潮汐文化”工作人員也是一樣,這也是他們第一次在大銀幕上看完這部電影。
良久,現場響起了掌聲,雖然因為隻有幾十人,並不那麼如雷如潮,但卻整整響了2分多鐘才平息下來。
甚至有感性的女記者哭了出來,不知道是被動畫的情節所感動,還是被電影的畫麵所震撼。
但是大家都確定了一點,這場本來因為隻有“潮汐文化”和“上美廠”兩個單位參加,而顯得有點誇大其詞的“中國動畫動產業技術升級轉型研討會”,此刻完全落到了實處。
相比於好萊塢動輒上億美金投資的3D動畫技術,新海城的這種製作思路,似乎更加適合今天的中國動畫升級、轉型。
當然,隻有張潮知道——沒戲!從上一世的經驗來看,中國動畫最終闖出一條新路,靠的還是3D技術。隻不過那要到10年以後了。
但是這並不妨礙張潮在隨後的研討會和記者采訪中,把自己這幾天“惡補”的《你的名字》的動畫製作術語,不要錢一樣倒向上美廠眾人和記者們。
把所有人都灌得暈乎乎的,仿佛學到了一切,但是好像又什麼都不會。這種感覺彙總起來,對張潮和“潮汐文化”就一句話——
“這個,就叫做專業!”
第二天,盛讚《你的名字》的媒體報道文章,就占據了報紙相關板塊的主要版麵,幾乎所有記者都用儘了自己知道的肉麻詞彙,把《你的名字》誇得天上有、地上無。
不僅再次拉高了全國觀眾對這部動畫電影的期待,也徹底讓《夜宴》媒體熱度變得不溫不火。
王仲軍終於控製不住,摔了一個杯子:“你不仁,我不義!張潮,咱們走著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