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不知道黎翊雲最終會因為這場對話,讓自己的創作產生什麼樣的變化,但是張潮無疑為文學界敲了一記響鐘——並非所有的英語寫作和外國人認可都值得膜拜。
評價一個作家的作品,最好要摘下濾鏡。
就在第二集中文視頻發布的當天晚上,張潮的老師於華,在他的博客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我是一個作家》,雖然沒有具體談及張潮的此次對話,但在字裡行間又都是在支持自己的這個學生。
【我剛剛成為作家的時候,外界給我戴了很多頂帽子,其中最大的一頂叫做“先鋒作家的代表”。但是這些帽子我一頂都沒有接受。
我始終認為我就是一個作家,如果硬要給我這個身份加一個定語,那我也隻接受“中國”或者“男性”這兩種,這是我與生俱來、不可能擺脫的一部分。】
【因為沒有一個作家會為一個流派寫作。所有的流派,或者某種被定義的寫作方式,都是彆人為了方便研究我,或者我的作品,進行的一種限定。
作家不能把彆人對你的限定,當成了自己對自己的限定。】
【十多年前我剛剛發表《活著》時,有些朋友很吃驚,因為我出乎他們意料,一個他們眼中的先鋒作家突然寫下一部傳統意義上的,他們很不理解。
我說,這有什麼不可理解的,總不能你們叫我先鋒,我就傻乎乎在前麵衝鋒一輩子吧?天底下沒有這麼傻的作家。】
【我現在的寫作原則是:當某一個題材讓我充分激動起來,並且讓我具有了持久寫下去的欲望時,我首先要做的是儘快找到最適合這個題材的敘述方式。
同時我要努力忘掉自己過去寫作中已經嫻熟的敘述方式,因為它們會乾擾我尋找最適合的敘述方式】
……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黎翊雲的寫作,最大的問題其實就是於華儘力避免的那些——被彆人所定義、所限定,最終固化為一種嫻熟但缺乏變化、活力的敘述,這對作家來說是十分危險的。
特彆是這種“定義”和“限定”,往往是以讚美或者恐嚇的形式出現時,對作家的影響尤其大。
除了於華,還有不少人也參與到討論當中,不過焦點是所說的“母語創作”。
有人提出,這裡的“母語”其實不一定指的是現代通行的普通話、現代漢語,許多人的母語其實是各種不同的方言。使用方言創作,往往能給作品帶來彆樣的生命力。
但是也有人反對,認為自古以來中國的大部分文學經典還是以“通用語”的表達形式創作而成的。方言創作雖然偶有佳作,但是在思想深度與傳播方麵,局限較大,尤其不能表現“大時代”。
這時有個叫“弄堂網”的小網站上,一個ID為“獨上閣樓”的網友不服氣了,他表示他就準備用上海方言寫一部,也可以寫出一代“上海寧”的生活圖景和時代變遷……
對話的第三集是所有人最關注的。無論是文學界人士還是普通書迷,都或多或少地知道了張潮與基蘭·德賽之間的“不和”,尤其是在“種族歧視”的陰影下,大家都很好奇這場對話會不會是“火星撞地球”式的火爆。
結果卻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張潮和基蘭·德賽不僅沒有發生語言上的衝突,甚至張潮還在很大程度上主導了這場對話。
尤其是張潮提出英美的文學圈,在利用獎項來“馴化”移民作家走進狹窄的題材陷阱,將移民困境固化為一種“文化景觀”,以裝點其主流文化的觀點以後,基蘭·德賽臉上失魂落魄的表情簡直讓所有人同情。
同時張潮的這個觀點也極大地引發了國內文學界的爭議。
一個剛剛獲得“全美書評人協會最佳獎”的中國作家,不感謝人家,反手就開始批判文學獎項隱含文化馴化的目的,這是什麼操作?
他不是該說“感謝全美書評人協會頒給我的這個獎,然後我還要感謝我的書迷們,感謝我的爸爸媽媽,感謝我的老師,感謝……,感謝……,我愛你們……”——哦,走錯片場了,這不是好萊塢。
那至少也應該表達一下起碼的尊重吧,講講自己的文學理想、創作理念。
怎麼就吐槽上了呢?
那這個獎,張潮領還是不領?
這一切都將在即將舉行的《大醫》第二部的發布會上揭曉。
時間很快就來到了《大醫》第二部發布會當天,美國時間4月20日,複活節假期的第二天。
紐約公共圖書館主館是一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宏偉建築,灰色花崗岩砌成的外牆莊嚴而凝重,正麵兩側各有一座獅子雕像,被分彆命名為“耐心”和“堅韌”,據說是紐約精神的象征。
此刻在主館大門口兩側的巨大方形石柱上,已經垂著兩麵巨大的“幕布”——左邊一塊主色調是暗紅色,被撕扯得破破爛爛,上麵還有很多彈眼和焦黑的燒痕,仿佛一麵剛剛曆經了殘酷戰火的旗幟;
右邊的一塊則是通體潔白,《大醫》的三個主人公孫希、方三響、姚英子的身著不同醫師服的側麵剪影從上至下交錯排列,每個人的目光都望向遠方,有悲憫,也有堅定……
這兩幅巨型海報前方的空地上,還擺著兩行陳列櫃,裡麵是出版社特意搜集的20世紀上半葉各種常見的醫療器械,以及從中國的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裡翻印的老照片。
沿著陳列櫃一路看、一路走,就能進入圖書館的主大廳,也是這次發布會的主會場。大廳裡高聳的石柱、精美的壁畫和宏偉的天花板裝飾,展現出濃厚的歐洲古典美學特征。
這裡也已經被布置一新。兩部《大醫》的書本巨型書本模型樹立在大廳中間,第一部在後,第二部在前。
書本模型前麵就是主講台和張潮的簽售位。主講台下,左右各自擺了10排共200個座位,作為接待媒體和書迷之用。中間的過道,則是留給書迷的。
而在圖書館外,已經聚集了數百名等待入場的讀者,興奮地討論張潮這次會給他們帶來怎樣的驚喜……
張潮站在二樓的準備室裡,透過窗戶看著下麵的布置,大衛·米勒感歎道:“這樣的新書發布規格,恐怕隻有羅琳或者馬丁才會有。”
接著又道:“再和你確認一下流程,我們先頒獎……”
張潮忽然道:“我有個更好的主意,不如把頒獎儀式放在最後,我有個驚喜要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