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WeiLaosan」贏定了這一點,更加深諳美國政治遊戲規則的大衛·米勒同樣確認無疑。
與許多人印象裡不同的是,美國一方麵保留了一大堆延續了一二百年、與當下現實完全脫節的法律條文,比如在佐治亞州,星期日時把冰淇淋放入後口袋裡是違法的;而內華達州規定留胡子的男人不能親吻女人。
但另一方麵,他們又很熱衷於為“民意”來隨時修訂新的法律,或者選擇無視某些法律——例如赤果果地拆分洛克菲勒家族的資產,哪怕那些都是在法律框架內取得的財富。
所以隻要有“民意”的支持,任何法律、任何條例,都可以席卷而過。
在這篇《競選州長》裡,「WeiLaosan」就是憑借這一點,莫名其妙地成為了合法的加州州長候選人。
接下來的情節也證明了這一點——
【選舉日,加州(加州)的天空呈現出一種奇異的鉛灰色,仿佛一塊巨大的、未乾的油畫畫布,沉重地壓在躁動不安的城市之上。投票站前人潮洶湧,但氣氛卻迥異於以往。沒有候選人喧囂的拉票車,沒有針鋒相對的辯論回聲,空氣中彌漫著一種近乎宗教儀式的肅穆與期待。無數選民,手腕上係著象征“魏之路”的彩虹與灰色交織的絲帶,默默地走向投票機,指尖帶著一種朝聖般的虔誠,在“WeiLaosan”的名字旁點下。
……
剛剛結束的計票結果顯示,在史無前例的選民參與度下,獨立候選人魏老三(WeiLaosan)以令人瞠目結舌的62.8%得票率,碾壓性擊敗所有建製派對手,當選為加州下一任州長!這一結果徹底改寫了本州乃至全國的政治版圖,宣告了“魏老三現象”並非曇花一現,而是民意對陳腐政治生態的終極審判!
此刻,洛杉磯中心廣場——曾經的“勇氣誕生地”延伸處——已化作沸騰的海洋。數十萬支持者揮舞著“WEIISTHEWAY”的旗幟,在雨中相擁而泣,高唱著即興改編的聖歌:“自由是好的(Freedomod),魏是道路(Weiistheway)!”淚水與雨水混合,衝刷著每一張因激動而扭曲的臉龐。這是一個沒有勝利演講、沒有當選者露麵的狂歡夜,主角的缺席,反而將這場勝利的神聖性與象征意義推向了極致。
“魏之路委員會”聯席主席、首席律師艾莉森·陳女士在臨時搭建的舞台上,麵對狂熱的民眾和全球媒體的鏡頭,發表了極具曆史意義的宣言:
“今夜,我們共同創造了曆史!我們選舉的不僅是一位州長,我們選舉的是‘良心’本身!魏老三先生的沉默,是對個人崇拜的拒絕!他的缺席,正是為了告訴我們:真正的力量,在於我們每一個人!
因此,我們莊嚴宣告:從此刻起,‘魏之路委員會’將作為加州人民集體意誌的受托人,代行州長職責!我們將組建‘人民智慧團’,吸納各界賢達,以魏先生所象征的無畏、真實與多元價值為最高指引,共同治理我們的家園!魏老三州長不是一個個體,他是我們每一個人!我們每個人,都是州長!”
……】
“果然……”朱妍玲看到這裡,對梁丹丹道,“「魏老三」成為加州州長了。”
梁丹丹微笑著道:“「馬克·吐溫」在150年前铩羽而歸,今天一個來自中國的非法移民卻成功當選。但是我覺得他們背後的邏輯是一樣的。”
朱妍玲:“哦?”
梁丹丹進一步解釋道:“「馬克·吐溫」競選失敗,是因為抵擋不住競選對手往他身上潑的臟水,最後失去了選民的信任;
「魏老三」競選成功,是因為他因為一個偶然事件,成為了選民內心情緒的代言者——雖然我不知道美國社會為什麼會積攢這麼多憤怒——但顯然潑臟水對一個本身就是被虛構出來的偶像作用不大。
在美國,誰支配了情緒,誰就能贏得選票。”
朱妍玲聽完以後,逐漸對《競選州長》的意義感受得更深——張潮的這篇,確實是寫給美國讀者看的,但又何嘗不能給其他國家的讀者一些啟示呢?
從任何角度講,張潮自己就是支配大眾情緒的高手,每一次在輿論上與人起紛爭,從對手到媒體,就沒有不被他耍得團團轉的,以至於現在他哪怕露著破綻,也沒有人敢貿然攻擊。
所以由他來寫這篇,簡直再合適不過。
他就是在用《競選州長》告訴讀者,任何讓你覺得真誠無比的宣傳,可能本質都是輿論操作的產物。
在群情激憤下,一個小小的「魏老三」就可以顛覆一個國家運行了上百年的成熟秩序,大家烏泱烏泱地把票投給一個隻在鏡頭前露了一麵,說話都不利索的陌生人。
荒誕背後,是現實的冷酷折射。
梁丹丹的進度比朱妍玲更快,她對自己的好閨蜜道:“你接著看,就知道張潮怎麼讓這場鬨劇收場了。”
朱妍玲點點頭,迫不及待地翻了下去——
【……舊金山日落區,一家頗受歡迎的粵式早茶店“金麒麟”裡,剛移民來美兩周的七歲男孩小傑,正跟著父母和幾位同樣新移民的親戚飲茶。店裡懸掛的電視正24小時滾動播放著“魏州長”當選及“集體州長”誕生的新聞。魏老三那張驚恐茫然的臉反複出現在屏幕上。
背景音是本地中文台主持人的激昂解說:“……‘魏之路委員會’今日正式宣布代行州長職權,秘書長陳女士強調,魏老三(WeiLaosan)州長雖暫時未公開露麵,但其精神無時無刻不在指引著……”
小傑正努力用筷子夾一個晶瑩的蝦餃,聽到“魏老三”這個名字,他好奇地抬起頭,盯著電視屏幕看了幾秒,然後轉向身邊剛從上海來的表姐,用清脆的童音,用普通話大聲問道:
“阿姐,電視裡那個叔叔為什麼叫‘魏老三’呀?他的名字好奇怪哦!像我們老家村口看魚塘的‘張老三’一樣。老師不是說,中國人都有正式名字的嗎?‘老三’也能當名字寫在戶口本上嗎?他是不是沒有大名呀?”
稚嫩的童音在略顯嘈雜的早茶店裡並不算特彆響亮,卻像一顆冰珠落入了滾油之中。鄰桌幾位華人食客瞬間停止了交談,目光齊刷刷地投向電視屏幕,又疑惑地互相交換著眼神。小傑的父母有些尷尬,連忙低聲嗬斥孩子彆亂說話。
但坐在小傑對麵的表姐——一個正在灣區讀傳播學研究生、網名「灣區觀察者」的年輕女孩——眼睛卻猛地亮了起來。她迅速掏出手機,對著還在播報魏老三新聞的電視屏幕拍了一段小視頻,並讓小傑重複了那句天真無邪的問話:“……他是不是沒有大名呀?”,並且配上一段簡潔的文字說明:
「童言無忌?電視裡那位新州長“魏老三”,這名字能算正式姓名嗎?在線等,挺急的。#加州州長#魏老三#文化差異#」
這條看似隨手發的微博,如同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起初隻激起小範圍華人圈的討論漣漪:
「對啊!‘老三’明顯是排行稱呼,不是正式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