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心裡的想法和東胡人差不多,不滿大秦將手伸到北邊,損害他們利益,想將大秦伸出的手斬斷,但未直接表現出來,將不滿和不喜埋在心裡,向始皇送上賀詞後,沒有多言。
烏孫派使者過來,又和東胡、月氏不同,他們倒沒有覺得大秦損害了他們的利益,是覺得大秦在今後肯定會有大動作,可能會影響到他們,想過來看看。
過去一年,大秦雖未專門對西域進行布置,但對西域也開始產生影響,有不少大秦之物流傳到西域,受西域諸國王公喜愛追捧。
這可是東邊那個強秦出產的器物!
因此,從西域來大秦的諸國商人也在過去一年裡多了起來,可以預見在今年內,到大秦的西域商人會更多,對西域的影響會更大。
看到秦皇直接驅逐東胡使團,不給東胡留一點顏麵,烏孫使者驚訝於大秦皇帝的霸道。
說驅逐一國派來的使者,那便驅逐,再敢多言,直接斬殺!
烏孫使者在心中暗歎這才是大國君主該有的霸氣,可惜他們不是大秦,烏孫王自然也不敢像大秦皇帝一般。
同時,他也看出了大秦和東胡人或月氏人早晚有一戰,霸道的大秦是不會允許東胡、月氏這些不服從他們的國邦。
而如果在那一戰中,大秦要是得勝,甚至滅了月氏,那麼大秦的疆域就要直接和他們烏孫相鄰了。
倘若真到了那時,他們烏孫和西域諸國都將受大秦嚴重影響。
烏孫使者操著奇怪的語氣,用雅言道:“祝偉大的大秦皇帝永不日落,永恒照耀庇佑大秦,祝大秦千秋萬載,萬世不朽!”
這是他到鹹陽後,剛學會不久的雅言,還是專門學來用於今日。
隨著各國來大秦的人增多,現在鹹陽居然出現了專門給外國人教授語言文字的人。
李念在得知這種情況後,並未下令阻止,反而讓人好生關注,因為這是在向外輸出傳播大秦的文化,本身對大秦有利。
讓其他國邦的人學習大秦語言,總比大秦去學習其他國邦的語言文字更好。
聽了烏孫使者話後,始皇很高興,烏孫使者話中那“永不日落”四字,尤其得他喜歡。
因為這正好戳中了他要將大秦打造成日不落帝國的想法。
始皇笑道:“諸位應當不過我大秦新年,但也祝諸位新年快樂,新年有好運!”
這一句,經由翻譯轉述,烏孫使者才聽懂。
得知大秦皇帝在祝福他們,烏孫使者領著使團其他成員謝恩:“感謝偉大的陛下吉言!偉大的陛下,外臣有一請求!”
其實對烏孫使者想做什麼,始皇帝知曉得一清二楚,因為其等入鹹陽後,就一直處於被監視之中。
始皇道:“是何請求?”
烏孫使者道:“外臣想代吾王與大秦正式建交。”
這不是出使大秦前,烏孫王給他定下的任務,而是使者到了鹹陽後自己定的。
大秦太強了,雖說在一路上還能看到很多不足,如大秦人也並不是人人都能吃飽飯、穿好衣、住好房,可秦人的那種精氣神讓他們感到震驚害怕。
哪怕是一衣衫襤褸的秦人,在見到他們時也不卑不亢,滿是自信,且其等對未來生活抱有極大憧憬,覺得今後一定能過好。
由此,秦人們充滿了乾勁和活力,在向著他們期望的美好生活努力,所展現出的拚搏精神和鬥誌令烏孫人震撼。
如果這些秦人成為軍卒,那絕對是一支恐怖的軍隊,絕無其他軍隊可敵!
偏偏這些秦人還真有軍事經驗,不少秦人親身參與過伐滅那六國的戰爭,即使沒有參與過戰爭的秦人,也幾乎接受過軍事訓練。
他們現在隻是受大秦皇帝之令,在家鄉耕種建設,可一旦大秦有令,他們會迅速化為一支可怕的戰兵。
秦人對他們的皇帝也極其信任,認為他是天下間最偉大最英明的君王,願意為他們的皇帝而戰。
等到了鹹陽,見識過鹹陽後,烏孫使者更是得出一個結論:大秦之強,烏孫絕不可敵!
既然不可敵,自然要選擇和大秦交好,大秦必定不會止步於現今,其必定會繼續變得更加強盛,會將其影響力朝四麵八方輻射,諸多國邦都要為其所影響。
到時,大秦一呼一吸之間,諸國顫栗,諸王震動!
烏孫使者看出大秦現在還處於蓄力階段,此時不和大秦交好,難道要等大秦威懾四方,淩於諸國之時再來?
那時便已晚了,而此刻向大秦請求建交,倘若成功,那他們便是西域第一個和大秦正式建交之國,其中的份量絕對非後來和大秦正式建交的西域諸國相比。
而對於大秦能否將影響力輻射到西域,烏孫國使者持完全肯定的態度,大秦絕對能夠做到揚威西域,震懾百國!
聽到烏孫使者提出的請求,眾臣都麵帶微笑,感覺倍有麵子。
大秦威名赫赫,竟讓這烏孫國使者主動請求和大秦建交。
始皇帝道:“此事,朕可以準許,但你須知曉,與大秦正式建交非三言兩語而定,將有一係列事宜,互遞國書、互派大使……”
聽到始皇允準後,烏孫使者心裡狂喜,謝恩道:“多謝偉大的皇帝陛下!陛下所言之事,外臣知曉,外臣定會辦妥!”
始皇道:“既如此,那便這般定下,待你回返時,朕會派使者與你同往烏孫。”
李念也沒想到烏孫國使者竟會主動請求與大秦建交,他原本對西域的計劃是排在稍後。
因為剛天下一統,得休養生息,不能濫用人力和物力,且比起西域,李念認為要優先解決匈奴、百越、月氏及東胡問題。
這些國邦就位於大秦周圍,而西域諸國和大秦還隔了一定距離,不能著急。
但現今烏孫國使者主動送來一把梯子,大秦沒道理不接,如果能操作好,能先於他原本的計劃往西域落子。
烏孫國使者再次向始皇謝恩:“外臣謝陛下隆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