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全誨等人哪肯願意,矯詔令朱溫返鎮,朱溫在關中折騰了一番後,倒真回去了,但並不是他真心奉這矯詔,而是聽說李克用發兵進攻慈、隰二州。”
“對朱溫而言,李曄被韓全誨等人劫持到鳳翔,對他是一個天大的機遇,隻要他能擊敗李茂貞,攻破鳳翔,他就能合理掌控天子。”
“畢竟不是他率兵直接到皇宮劫持了天子,而是他從賊人手中救回了天子,結果雖一樣,但法理上不同。”
“歧王李茂貞,也是唐末的一號人物,其原名宋文通,其也在黃巢之亂中立過功,於光啟二年,被唐僖宗冊封為武定節度使,並賜名‘李茂貞’。”
“這位和李克用相仿,和唐廷有矛盾,但並不想覆滅大唐,依舊忠於唐,隻是不忠於唐廷,尤其李曄即位後,與唐廷多次衝突,被唐廷數次征討,然而都被李茂貞化解。李曄好幾次逃離長安,都與李茂貞有關。”
講到這,李念道:“大唐曆史有‘國都六陷,天子九逃’之說,而李曄這位唐昭帝就貢獻了好幾次。”
王綰道:“這便是王朝到了末路時的帝王之景,李曄雖為唐帝,然事不由他,且大唐在其即位時便已衰頹,錯責也不當由其一人承擔。”
李念點頭道:“王相所言甚是,就像大明雖是在崇禎一朝滅亡,然其覆滅之根在之前就已種下,隻是到了崇禎時才徹底崩亡。不能認為明亡於崇禎朝,便將明滅亡的所有過錯都推到崇禎身上。”
“唐昭帝李曄也是如此,他會變成跑跑皇帝,是其祖上一輩又一輩累積而成,最該被追責的應是玄宗。他是大唐‘國都六陷,天子九逃’的‘第一陷’,‘第一逃’。”
聽到李念的話,蒙恬道:“若非玄宗後半生胡作非為,為大唐留下諸多後患,說不得大唐國祚能更長些許。然即便玄宗使大唐由盛轉衰,可大唐還能支撐這般多年,足見大唐之強!”
從安史之亂爆發後,大唐硬是繼續撐了一百四十多年,在衰亡的過程中,還經常和周邊諸國作戰,跟吐蕃打、跟南詔打……
這些國家都亡了,大唐還在撐,像南詔便是天複二年被唐人鄭回的後裔鄭買嗣滅亡,即朱溫和李茂貞在鳳翔開打這一年。
李念道:“天複二年,朱溫率兵再次返回後,繼續要求李茂貞、韓全誨等交還李曄,李茂貞等當然不願,雙方於鳳翔大戰。”
“朱溫這人不忠不仁不義,毫無禮義廉恥,但其統兵能力在唐末首屈一指,李克用、李茂貞都曾為其所敗,若說李克用是黃巢的克星,那朱溫便是李克用和李茂貞的克星。”
“朱溫率軍圍攻鳳翔,多次將李茂貞擊敗,前來救助李茂貞的鄜坊節度使李周彝也因為被朱溫給俘虜了親族之故,不得不投降。李克用那時也被朱溫擊敗,元氣未複,天下間竟無人可救李茂貞。”
“而城一旦被圍住,時日一長,衣食都會出問題,人要吃飯取暖才能活下去,史載:‘是時,岐兵屢敗,而圍久,城中食儘,自天子至後宮,皆凍餒。’連李曄這位大唐帝王都饑不飽食不足,可見城中慘景。”
“在這種情況下,鳳翔難以再支撐下去,天複三年正月,李茂貞殺韓全誨等二十人,與朱溫議和,將李曄送給朱溫。”
馮去疾道:“李曄入朱溫之手,便如漢帝入董卓、曹操之手,生死將不由己。”
李念道:“李曄的下場還不如漢獻帝,曹操雖目中無君,但其並未取獻帝性命,而朱溫卻不同。”
“在被李茂貞送給朱溫時,李曄也明白自己的處境,他恐怕要被朱溫控為傀儡,於是對朱溫說:‘宗廟社稷是卿再造,朕與戚屬是卿再生。’,對朱溫唯命是從。”
“接到李曄不久,朱溫殺第五可範等宦官七百餘人,這倒是朱溫做的一件好事,徹底打擊了自唐中期以來專權為禍的宦官勢力。朱溫也因其‘救駕’有功,被任命為守太尉、中書令、兼宣武等軍節度使、諸道兵馬副元帥,進爵梁王,並加賜‘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
“朱溫的‘梁’也是由此而來,其實李曄本還想依照老李家的傳統將朱溫賜姓為‘李’,可朱溫不稀罕,給拒絕了。”
這時,蒙恬問道:“那矯詔讓朱溫率兵入關的崔胤何在?其結局也如袁氏乎?”
蒙恬想知道矯詔讓朱溫率兵入關的崔胤結果怎樣,其操作和袁紹相似,結局是否也一樣?
李念笑道:“那崔胤自然還在,在朱溫逼李茂貞交出李曄後,朱溫還曾戲謔過崔胤一番,故意讓人對崔胤說‘吾未識天子,懼其非是,子來為我辨之。’,崔胤也隨李曄一同回返了長安。”
“但朱溫和崔胤即使有交情,可在權力的爭鬥中,那點交情根本不足為道。崔胤本就是一良臣,其早在幾年前,便曾和李曄因權勢發生過衝突,其所作所為皆是為增長其權勢,矯詔讓朱溫入關也是。”
聽到此處,蒙恬已經明了:“朱溫在控製了李曄後,與崔胤從原本的盟友變為了對手,朱溫權勢增長,代表崔胤權勢降低,而崔胤好權貪利,必不甘心,將與朱溫衝突。”
“正是如此,崔胤好權而貪婪,漢朝已有董卓進京之舊事,其卻於大唐再現。見朱溫控製李曄後權勢日增,卻不分他一點,崔胤便背著朱溫,偷偷與李曄謀劃招募新兵,護送李曄抵達荊襄,以擺脫朱溫的控製。”
蒙恬搖頭笑道:“此乃取死之道,其等所謀怎可能不為朱溫所察?崔胤隻怕死前都要後悔,為何要將朱溫矯詔入關。這崔胤也確實與那袁氏極像,便是死法也相類!”
都是喊了個外援入關,然後發現外援不受自己控製,最終被自己叫來的外援送走。
李念道:“天祐元年,崔胤的計劃還沒開始實施,朱溫便以崔胤亂政為由將其貶官監禁,最終處死。朱溫處死崔胤,主要原因並不是崔胤在暗裡和李曄謀劃,而是朱溫想將李曄遷往洛陽,又擔心群臣反對,所以借了崔胤等人的人頭一用。”
“何況,崔胤身為宰相,在權力上和朱溫有衝突。二人雖曾是盟友,互為依仗,可現在朱溫已不需要崔胤,崔胤甚至成為了朱溫前進路上的絆腳石,自然須得踢開。”
“在誅殺崔胤等一批大臣後,朱溫再向李曄上表,奏請李曄東幸洛陽,李曄隻能遵從,隨朱溫去往洛陽。有人也將這一次離開長安算在‘天子九逃’之中,但這次其實不算逃,是受挾持而走。”
皇帝當到這份上,完全沒有尊貴威信可言,且這種局麵,靠自己近乎無解,因為一舉一動皆在彆人掌控當中,稍有異動,便會被人知曉,又如何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