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吐蕃的讚普,還請天可汗相信我。”
“好。”李承乾拿著茶杯與他的新茶杯碰了碰,道:“那就從今年開始算,我們還有四十年,若四十年後你還活著,吐蕃的社稷就交給大唐。”
鬆讚乾布道:“好!就此約定。”
李承乾站起身,整了整衣襟離開這裡。
上官庭芝與顏勤禮連忙跟上腳步。
“你們兩人甘願領罰?”
“臣甘願領罰。”
兩人齊聲道。
“好,你們兩人各自留任一年不得升遷,京兆府與大理寺其餘官吏各自寫好陳述,闡述自己的職責疏忽。”
“喏。”
“這一次暫且輕責,若有再犯……”
“臣願脫去官身。”
“倒也不至於。”
送彆陛下之後,兩人都是鬆了一口氣,這一次沒有重罰,陛下果然聖明,防不勝防的事太多了,往後還要加緊巡查。
安靜的曲江池邊,李世民正要離開,吩咐道:“你們若是釣不到魚,今天誰也不能離開這裡。”
幾個內侍忙點頭,手握魚竿不敢放鬆。
朝中並沒有參與吐蕃的內部鬥爭,這是陛下答應鬆讚乾布的,並且一切交由吐蕃人自決。
自從唐蕃之交建立之後,也就沒有人再去吐蕃的宅院前叫板了。
可吐蕃人依舊在長安不受歡迎。
餘下的日子裡,鬆讚乾布聽從了天可汗的建議,時常會出門走走,直到這一天乾慶四年的第一場大朝會。
鬆讚乾布來太極殿向天可汗道賀。
隨之而來的還有突厥的阿史那社爾,新羅使者,蒙舍詔使者,回鶻使者,還有從西域而來的僧人。
在這場朝會上,李承乾讓人念誦了旨意,封阿史那社爾為突厥大可汗。
也在這一年東海道行軍大總管金春秋向天可汗遞交了國書,新羅王室已退位
皇帝封金春秋為新羅王,繼續執掌新羅與東海道,至於東海道在那裡沒有一個明確的疆域,大概就是新羅以東的所有地界就是大唐的東海道。
阿史那社爾帶著自己的子嗣而來,向天可汗表達了自己的忠心,並且終此一生聽從天可汗號令,自願請命將子嗣留在長安。
新羅使者願意為大唐繼續征戰。
蒙舍詔願南下征討,要一統南方,天可汗賜國號南詔。
在皇城外,一隊隊的官吏離開長安,去各地宣讀皇帝的旨意,並且崇文館又有一批學子離開,這一次大唐派往吐蕃與天竺支教的夫子有一千人。
這是前所未有的規模。
一道接著一道旨意,在朱雀門前,由禮部的官吏念誦著,人們皆是側耳聽著。
並且皇帝下旨,往後數年大唐堅持勤儉作風,如今的大唐依舊不夠富裕,設立洛陽與關中為核心的大型城鄉,各縣建設皆須上報京兆府。
一個內侍剛念完旨意,又有一個太監快步而來,繼續大聲地念誦旨意,未來五年,中原以河北遼東為重心發展耕種,營建糧倉,凡有未賣出糧食,皆由民部與司農寺收納買下。
朱雀門前,一直有人在議論著,大家都在聽著旨意中的意思,陛下是希望河北與遼東大力開展墾荒耕種,不要擔心糧食賣不出去,一切由戶部兜底?
朝中要買多少糧食,將這些糧食全部儲備起來,這需要多少銀錢?
當年河北的田地與戶籍被重新均分之後,這兩年的糧食確實多了起來,而且一度穩住了關中與洛陽的糧食價格。
有人道:“你們聽說了嗎?去年陛下讓民部尚書褚遂良去了洛陽,在那裡修建了三座大糧倉,說要儲備了近百萬人一年的口糧。”
旨意還在繼續宣讀,大抵上都是一些往後五年的國策,如增加各縣的行事效率,簡略冗餘的辦事步驟,各縣鄉民如有困難可直接前往所屬官衙,無須向鄉長,縣令稟報,可自行而決。
並且增加關中與洛陽的房屋建設,在兩地快速發展的同時提高作坊商品的質量,見到有人以次充好,京兆府見一次可罰一次,按照貨物價格的倍數而罰。
再之後又是對揚州的諸多旨意,加強支教與扶持桑茶之策,繼續支教。
直到陛下又下了最後一道旨意,清查鹽戶。
當朝中這些布告與政令一同張貼出來,今年的政令多到幾乎要貼滿朱雀門的外牆,以至於成了一道前所未有的奇觀。
曆代皇帝也有建設奇觀的,但真沒見過這種。
每一道政令的內容都很詳實。
史官來濟站在朱雀門的城牆上,他看著朱雀門前的盛況,執筆在史書上寫下,乾慶四年,二月初一,皇帝下政令三十餘條,皆陳列朱雀門,容萬千民所察。
長安居民數萬戶,圍於朱雀門前,放眼望去直到朱雀大街,人聲鼎沸,皆側耳傾聽天可汗旨意。
大唐朝堂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皇帝向來是願意將政令告知天下人,朝中的每一道政令都是公之於眾的。
當年陛下還是太子執掌京兆府與關中建設便是如此。
如今依舊不變,隻不過現在的政令,是說給天下人聽的。
同為記錄國史的孔誌約歎道:“其實,陛下隻不過是將政令給天下人看,讓天下人知道朝中要做什麼,僅是如此,就能收獲如此多的民心。”
來濟解釋道:“國與民是分不開的,陛下不像以往曆代皇帝那樣,經營臣子,謀奪權柄?我們的陛下是要與天下萬民共看人間的。”
孔誌約又道:“自漢之後,南陳或北朝人們越來越不知廟堂是何物,現如今陛下就像是在將朝堂的五臟六腑挖出來,給萬民看。”
來濟回頭看去,還有內侍舉著皇帝的旨意,他們從承天門跑出來一路來到了朱雀門,而後繼續高聲念誦的旨意。
餘下的旨意都是與軍中有關的,從今天起軍中的將領包括所有的兵卒都要念書了,崇文館的支教事業又龐大了許多。
北苑的村子邊上,李世民正蹙眉看著一道道政令。
長孫無忌坐在一旁也在看著。
坐在另一頭的是如今的房相與李衛公。
四人一張接著一張,互相傳遞著,桌上已有了厚厚一疊,還用石頭壓住了,以免被風吹走。
李世民道:“輔機,朕就說了,你一離開朝堂,承乾這孩子就胡作非為。”
長孫無忌道:“倒不是胡作非為,每一道政令都有各部要做的事。”
房玄齡也頷首道:“甚至很清楚地說明了什麼樣的事,由什麼樣的人去做,工部,吏部,兵部皆有。”
其實趙國公還在朝中的時候,陛下並沒有這麼大的動作,告老之後,陛下似乎是將幾年間所積累的政事都拿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