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讀《韓愈上宰相書》怎麼知道士人還可以稱宰相為:閣下?不讀,怎麼知道唐朝皇子還可以把老子叫某哥?怎麼知道唐朝皇子還可以被稱作:聖子?
另外,我個人沒看到太子殿下、秦王殿下、王節度使、李觀察使、張刺史、乾爹的叫法。太子就太子。要叫殿下就叫殿下,要叫某王就叫某王。
節度、觀察、防禦。
節度稱帥、公,稱李帥、岐帥、相公,有爵可以稱爵,有勳階、散官可以稱勳階、散官:大將軍、柱國。有職事官可以稱職事:仆射、尚書。有檢校可以稱檢校:司空、司徒、太尉。
觀察使、防禦使,稱本官,身上有什麼官,選一個對應的。但晚唐亂成那個鳥樣,我懷疑一個土匪頭子也敢被麾下稱為某帥。所以這事吧,也不一定。
王室:這個名詞。我看有不少人質疑:你是皇帝,不應該稱皇室?王室是什麼不倫不類?
這個吧,叫專業術語。從兩漢以來,朝廷一旦陷入危機,這個詞就會開始頂替朝廷、皇帝:王室不寧,王室蒙塵。
與之類似的還有:
播越,狩:播越,專指皇帝逃難,情況危急。狩,也指皇帝逃難,但根據左傳的說法,程度要輕一些。
乘輿,車駕,大駕:代指皇帝,也代指朝廷。
譬如:“關東諸侯皆上章,請車駕還京師。詔以來年春還都。”
順帶解釋幾個字:
薄:威脅,靠近、接近。
如:進入。抵達。——“魏主如金墉城。”
趨:急速。趨某某地。就是指快速趕往那個地方。
三,概念。
道路製:唐代,州、府以上的單位叫道。“道”和州縣並無從屬關係。合幾個州為一軍、一鎮,和州縣構成從屬關係的是節度觀察防禦使、軍府。宋朝在唐“道”的基礎上仿置路。把全國劃分為若乾路。“路”和府州縣軍監也不存在從屬關係。與之構成指揮的,是設於路一級的宣撫使、提點刑獄使、轉運使、常平使四司。又叫帥司、憲司、漕司、倉司。二者合稱道路製。
明朝在這個基礎上改成了都指揮、按察使、布政使三司。是為三司製。一件事涉及多個單位,就從中央派員統籌,是為巡撫,辦完走人。涉及多個省,就派總督。
所以,行政區劃上恢複郡縣還是搞什麼府、州、縣、監這一堆,並不重要。
有人說,主角搞郡縣二元這不是在反古、開曆史倒車?
開什麼倒車?反什麼古?
重要的是,分割地方權力、回收地方權力、調整地方權力格局。
主角現在就在這麼乾。
郡縣,隻是行政區劃的調整。
你要說用郡名是反古,“州”的稱謂在上古就出現了,後世用州,是不是反古?縣的稱謂幾千年了,現在還在用,是不是反古?
同樣的還有中領軍,有人說這個是反古。拜托,中護軍,都督某州諸軍事,大都督,唐朝不也在用?護軍中尉、護軍校尉、上護軍、護軍,沒在唐朝看見過?是不是反古?
司徒、太保、司空,先秦的官,用了幾千年。
指揮使,旗官,唐朝的產物,明朝大行其道。
漢朝的征夷將軍號被小日子用到明治維新。
唐朝的聖人、天皇、長安、洛陽被小日子用了千年。
是不是反古?
這種發言怎麼帶著一股“祖宗之法不可變”的味道?
唐朝沒有“祖宗之法不可變”這種東西,官僚講的是實用主義。唐朝三百年曆史,產生了多少新東西,新官職,多少祖宗之法被廢,被棄之如敝履。
祭天:唐朝到底祭誰?上帝。祭祀上帝是國家最重要的活動之一。天子坐北朝南,北麵稱尊,群臣在南麵。所以侍奉君主又叫做麵北而事。天子父天母地,所以祭天在京城之南舉行,以表示是昊天臣子。祭天的祭壇,叫做圜丘。整個活動的官方說法叫做:有事於南郊。
如果是在準備中,則稱:將有事於南郊。
過程,由太尉、司徒、司空陪伴皇帝,在旁邊幫忙。三公空缺,或者不夠數,則皇後、三妃,親王也可以。
皇帝要下跪,自稱:嗣皇帝臣某,嗣天子臣某。
稱祖宗,唐人也有自己的風格。
不要動不動就是什麼太宗皇帝、高宗皇帝。不是說不能這麼叫,也不是說沒人這麼叫,而是唐人有自己的特色。叫什麼?叫文武大聖、天皇大帝,還有什麼大聖祖之類的。和漢代一樣,不是什麼漢太祖、漢太宗、漢世宗,而是流行高皇帝、孝文皇帝、孝武皇帝、宣帝這一類。
次序:問個問題,唐代聖子結婚,需不需要到新娘家去接?
答:需要。
再問個問題,到比自己身份低的人家裡去,什麼禮節?場麵話怎麼說?
“請太子入。”
太子曰:“某弗敢先?”
主人固請,太子又曰:“某固不敢先。”
主人揖,太子遂入門而左,主人入門而右。主者禮,太子回禮。
大概就這畫麵。
再提一下:你在唐代參加奏對、朝會,行完禮之後,讓你起來的人是誰?
不是電視劇裡皇帝手一托:“卿平身,眾卿平身。”
在外朝,則由侍中、女官代表聖人,說:“製曰起。”
如果是其他政治活動,已經提前製定好了流程,那麼也由女官和外臣一唱一和。外臣請示完一件事,然後自說自話:“製曰可。”就繼續執行。然後下一個環節,比如命令群臣坐下,就女官說:就座、再拜、起來。
佩劍:唐代佩劍嗎?
重大場合,文官武官都要佩劍,會在一個地方設一個東西,叫:解劍席。
專製主義與中央集權:二者是一個東西嗎?評論區老有人講很多自相矛盾的東西。一邊說明朝皇帝權力大,一邊說明朝皇帝被限製,乾點什麼都難。又覺得,主角這情況,還能有大臣聽他的?那是因為你們把二者混為一談了。中國的君主專製、中央集權是一起在發展,相生相伴,但不是一個東西。
中央集權等於皇帝隨心所欲?
君主專製等於中央集權?
中央集權強化,會帶來君主專製強化,但不等於君權就一定跟著得到了強化,不等於皇帝就有權力,就可以操控一切。
同樣的,君主專製會帶來中央集權強化,但不等於就一定強化了中央集權。君主有權力,也不等於中央集了權,中央權威就很強。
陰陽五行與鬼神:唐人信這個嗎?
還是舉例吧。
李世民去泰山封禪,走到洛陽,見彗星,當即取消。
囚父殺兄的幽州節度使劉總被鬼嚇死。
昭宗景福年間,滄州見冰如畫大樹、華葉。時人以為當有兵難。
調露元年,牛大疫。占曰:“金革動。”
武德二年,太行山崖有聲。占曰:“有寇至。”
大曆六年,獲白兔於太極殿之內廊。占曰;“國有憂。白,喪祥也。”
景龍四年,京師井水溢。占曰:“君凶”又曰:“兵將起。”
乾符六年秋,蜀郡婦人尹生子首如豕,占曰:“君失道。”
元和十二年,星見而雨。占曰:“無雲而雨,是謂天泣。”
碰到這些事,不但求卜問鬼,史官還要記下來,老百姓也是議論紛紛,惶恐不安。唐人到底信不信,那就看各位的理解了。反正我的建議是,不要你的見識、認知、三觀去套古人。另外,說不信之前,先檢查一下自己有沒有迷信、半迷信行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敬而遠之的思想。
以上都是一些擺在明麵上的東西,本來不想囉嗦,想了想,還是說一下。
不要嫌我煩。
評論區有人連“唐朝有東京?”都能問出來,我不開單章行嗎。悶頭不解釋,萬一被扣上一頂狗漢奸、裝死的帽子,苦也!
最後提一嘴,唐朝不光有東京,還有西京,北京,南京,中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