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興看著李傑離去的背影,心裡冷笑。
他知道自己剛剛的那番話很可能根本沒有什麼用。
父皇訓斥過他幾次了,不也沒見改麼。
那些文臣還有這些外戚,都已經被他父皇縱容的習慣了。
馮德廣的死,確實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長久養成的習慣,並不能讓這些人真正感受到皇權的威嚴。
李傑可是父皇舅舅的兒子,以父皇的性子,即便趙興想要收拾他,也不可能。
因此李傑怎麼可能被他三言兩語給震懾住。
不過趙興也不在意,等他登基了,自然有的是機會改變這種風氣。
最開始趙興認為改革變法之所以難以施行,阻力太大,是因為動了太多人的利益。
他也試著去想各種平衡這種矛盾的辦法。
但是後麵他才慢慢發現,動了大多數人的利益隻是很淺顯的原因。
說到底就是皇權和官員的碰撞,所謂的利益隻是表像,最關鍵的因素還是皇權不夠強勢。
倒不是說皇權強勢了,改革變法就能隨意屠戮,把反對的人都殺了。
官員都是會權衡利弊的,在明知不可逆,或者說要付出很大代價的時候,他們就會計較其中的得失。
他們反對改革變法,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不假,但這也是因為他們知道反對的代價不大,自然願意去做。
但若是反對的代價超過了他們的預期,聰明的人就不會反對,而是會順從,從而為自己謀取新的利益,來彌補丟失的空缺。
然而謀取新的利益,意味著有風險和不確定性,在皇權不夠強勢的情況下,他們不會也沒有必要去冒那個風險。
開國皇帝為何那麼強勢?
並不是說當時的文武大臣都沒有私心。
隻是他們清楚,站在皇帝這一邊才是最好的選擇罷了。
到後麵,皇權一點點的被限製,他們看到了限製皇權的好處,自然會站到限製皇權的那一邊。
不過想讓皇權強勢,也沒那麼簡單,如今趙興還未登基,想這些有些太遠了。
……
自從韓大相公喊出那一句東華門外唱名者方為好男兒,便把科舉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每逢科舉殿試放榜,便是整個汴京都是最重大的事跡之一。
大宋皇宮坐北朝南,東華門便是皇宮東邊側門。
這日一早,距離東華門百步外,聚集了大量的百姓。
這些百姓站在道路兩側,把道路中間給空了出來。
倒不是說百姓不想靠近圍觀,也不是百姓素質高特意留出了道路。
而是東華門乃是皇宮側門,百步內普通百姓不得靠近。
至於中間留出道路,則是供報喜的衙役通行的。
此時東華門門口,已經有數十個衙役等待著了。
不知道過了多久,敞開的東華門走出來幾個官員。
這些官員是禮部的,負責這次唱名。
幾個人官員在東華門門口站定,說了些感謝朝廷官家的話後,便從身後官員手裡接過聖旨,展開念了起來。
早就等待在一旁的衙役,在那個官員唱出名字後,便翻身上馬,縱馬而去。
隨著一個一個名字念出,一個一個衙役縱馬而去。
這些衙役都是根據金榜題名者留下的地址,前去報喜的。
家住汴京的,去家裡報喜。那些外地趕考的學子,則會留下所住客棧的地址。
第一個前去報喜的衙役,很快來到內城的一家客棧,在客棧門口大聲唱出了金榜題名者的姓名和籍貫。
很快,一群人擁著一個書生出來,書生麵帶喜色的給了衙役喜錢。
衙役高興得接過喜錢,說了幾句吉祥話,就上馬離開了。
對於衙役來說,報喜可是美差,沒有關係連選上的資格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