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去年,他們從地主的佃戶,成為了官府的佃戶。
雖說身份看似沒有變化,但是官服所收的租子非常少,隻有兩成。
雖說他們還需交稅,亂七八糟加在一起,差不多也需兩成,最終到手的隻有六成。
即便如此,也比租地主的強的多。
蘇洵《田製》所說:“富民之家,地大業廣,阡陌相連,召募浮客,分耕其中,鞭笞驅役,視以奴仆,安坐四顧,指揮於其間。而役屬之民,夏為之耨,秋為之獲,無有一人違其節度以嬉。而田之所入,已得其半。”
這段話講述的是地主如何對待佃戶,最後則是說了地主租田給佃戶,地主得田產出一半。
而且這是納完稅後的一半,加上其餘亂七八糟的稅,百姓最後能得到的大約隻有三成。
三成和六成差距一半,可以想像到,等開封府完成秋收,那些租種官府田地的百姓,會何等感激。
屆時宣揚開來,天下百姓必然會支持朝廷清量田畝。
其實百姓並不懂那些大道理,改革變法的意義他們不懂,他們就看自己有沒有得到利益。
曆史上王安石變法,雖然出發點都是為了百姓好。
然而百姓沒有得到切實的利益,反而因為變法,受到更多的剝削。
這才導致民間罵聲一片。
雖然百姓有些目光短淺,但卻很是質樸。
趙興並沒有關注這些,而是在關注朝廷局勢。
他之前覺得父皇裝作大怒,想要震懾那些反對的聲音,並沒有用處。
事實上確實沒有用處。
中秋那日,父皇大怒取消設宴,然而沒過幾天,以周相公為首的許多官員再次上奏,請求召回餘相公,暫緩清量田畝。
不管是上次還是這次,他們上奏並沒有提清量田畝的危害。
畢竟清量田畝,並沒有任何實際危害。
他們攻訐的目標是餘相公。
餘相公代天巡查,直接去了鄭州。
雖然官家下達聖旨,說但凡不配合,不作為的官員,都可直接革職查辦。
但是鄭州官員還是有些不以為然。
官家仁厚可是出了名的,在他們看來,官家這麼說隻是嚇唬嚇唬他們。
而且他們也不覺得餘相公會用如此強硬的手段。
然而餘相公用事實告訴他們,他敢!
餘相公到達鄭州才兩日,直接下了鄭州知州和通判的職,親自帶人下田中清量田畝。
周相公等人上書的理由就是餘相公濫用職權,霍亂一方。
甚至還有人說餘相公索賄不成,在打擊報複。
官家雷霆震怒,卻因上奏之人太多,表示會派人核查。
…………
“孤說的你聽明白了麼?”趙興看著殷漢章說道。
“臣明白了!”殷漢章恭聲道。
“去吧,做的漂亮些!”趙興擺手道。
“是!”殷漢章行了一禮,匆匆而去。
“好戲就要開場了,孤這不知道算不算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趙興喃喃道。
殷漢章離開東宮,就把在汴京的手下頭目召集了過來,仔細吩咐叮囑了一番,把趙興交代的安排了下去。
…………
“聽說了麼,周相公和他兒子的一個小妾有染,前不久還生了個孩子呢。”
“我也聽說了,我一個遠房親戚家的孩子被賣到周相公府上為奴。他偷偷告訴我,說是周相公一把年紀了,擔心納妾傳出去影響名聲,這才說那個小妾是他兒子的。”
“那周相公都那麼大年紀了,怎麼可能還能讓小妾懷上孩子。我看納,孩子可能就是周相公兒子的。以前就聽說,那些官宦人家亂的很呢。”
一個茶肆的角落裡,兩個二十歲左右的男子一邊喝茶,一邊小聲閒聊。
他們說話時刻意的壓低著聲音,然而不知道是不是嗓門大,即便茶肆內十分嘈雜,但臨近桌子所坐的客人聽的還是很清楚。
汴京百姓閒暇之餘,最喜歡談論一些朝廷和官員人家的八卦。
臨桌的客人聽到竟然有人在談論當朝相公的八卦,不僅沒有害怕,反而豎起耳朵仔細聽了起來。
談論的兩人又拋出一些勁爆的消息,便結賬離開了茶肆,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
這樣類似的事情,在汴京很多茶肆、酒樓、勾欄瓦舍這種人流密集的地方都有發生。
不僅是關於周相公的八卦,還有許多朝中的八卦,都有人在傳。
消息大多大同小異,不是和兒子小妾勾搭,就是養有外室,或者和有夫之婦有一腿。
若是傳某某貪汙的消息,哪怕是當朝相公,百姓們未必有興趣多談論。
可能在他們看來這屬於正常的事,有什麼好談論的。(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