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中士卒,大多數當兵都不是本意。
除了少數是犯罪被充軍的,大多數都是流民,被強行充入軍中的。
這些士卒家中無田無地,隻能靠著軍餉養活一家人。
趙興沒有繼位前,軍中拖欠軍餉不說,還隻發半餉,連養活家人都困難,因此經常出現逃兵。
如今趙興要裁掉軍中老幼,還給田地安置,誰還願意當兵?
“這點不用擔心,安置那些裁掉士卒的田地,隻有耕種權,依舊屬於朝廷,且需要和普通百姓一樣交賦稅。而士卒若是立功,會賞賜田地,還可以免稅!如此就不用擔心士卒想要卸甲歸田。”趙興說道。
這些問題他早就考慮過了,士卒不願意當兵,軍中逃兵成風,本質上還是朝廷的問題。
軍餉養活一家人還是夠用的,朝廷拖欠軍餉,還隻發半餉,士卒自然不樂意了。
他繼位後,一直沒有拖欠軍餉,足額發放,立功還直接賞賜田地,士卒怎麼會不乾。
農耕社會,百姓十分渴望擁有田地。
有了田地,才能傳給子孫,讓子孫有安身立命之資。
很多百姓甚至病死餓死,都不願意賣土地。
裁軍雖然有安置的土地,可終究沒有所有權。
“陛下,這麼做軍中兵力銳減,如今隨時可能爆發戰爭,不如等事情平息後,再裁軍?”曾公亮說道。
“正是因為如此,才更要這麼做。士卒減少,那就抽調地方廂軍補充。這次朕準備調集一部分禁軍和一部分地方廂軍前往北方!”趙興說道。
“地方廂軍戰力終究不如禁軍,陛下是否再…”
趙興擺手打斷了曾公亮的話,說道:“朕卻覺得地方廂軍不比禁軍差,去年江州平叛,調去的那些地方廂軍,表現就很不錯。曾愛卿和兵部三衙儘快商量商量,拿出個章程來。”
地方廂軍戰力、裝備都比不上禁軍,可有一點是禁軍比不上的,那就是將領。
禁軍之中的將領,大多都是靠著蔭封的勳爵將門子弟。
這些人雖然出身名門,可真正有能力的沒有幾個。
地方廂軍的將領,基本都已經升遷無望了,有了立功的機會,這些人可比禁軍那些隻知道混日子的將領強多了。
“是。”曾公亮見趙興堅持,也沒有再勸。
軍中老幼過多,不僅影響戰力,還需要朝廷養著,確實是一大問題。
裁軍他也是認可的,隻是有著各種顧慮,既然趙興考慮清楚了,也有著應對辦法,他自然沒有反對的道理。
“對了,武舉不是結束了麼,把他們安排進軍中,這次也隨軍出征。”趙興淡淡道。
武舉前兩天就結束了,趙興為了體現對武舉的重視,準備過幾日設宴款待他們一下,再讓他們進入講武堂學習。
如今看來也沒必要了,直接把這些人丟到軍中。
不管最後打不打的起來,總歸是個曆練。
“是。”曾公亮應道。
…………
大宋整軍備戰的時候,遼國那邊,耶律乙辛也正式登基了。
這段時間,耶律乙辛一直在清理那些忠於皇室的官員。
當然了,他清理的隻是那些明麵上的,一些他不信任的,隻能通過明升暗降的方式來處理。
要是他真的大肆清理,鬨的人心惶惶,也不利於遼國安定。
不管怎麼樣,經過一番清理後,明麵上他已經徹底掌控住了局勢,登基時也沒發生任何意外。
封賞群臣,大宴三天,耶律乙辛忙著收拾爛攤子的時候,西夏的使臣來了。
得知西夏邀他一起對付大宋,耶律乙辛心裡冷笑不已。
雖然不清楚西夏打的什麼算盤,可他知道西夏絕對沒有那麼好心。
不過這對他來說,也算是好事,熱情的款待了西夏使臣後,命人把這個消息給散播了出去。
大宋在遼國肯定有探子,散布消息讓大宋知道,也算是給大宋施壓了。
雖然遼國表麵上還算平靜,可草原那邊卻不安穩。
他滅掉耶律重元後,派人前去見草原各個部落的首領,邀請他們前來參加登基大典。
那些契丹部落的首領都來了,但是那些不是契丹族的部落首領並沒有來,以各種理由推脫了。
耶律乙辛清楚,這些部落擔心他秋後算賬。
可這些部落始終是個不安定因素,在沒有解決前,始終是個隱患。
而且遼國內部,也不知道有多少人還存著異心。
沒有徹底消除各種隱患前,他並不想和大宋開戰。
可這一切的前提是大宋願意交人。
…………
遼國發生的事情趙興並不知道,這段時間有些冷落後宮妃嬪,他正忙著雨露均沾呢。
曾公亮那邊效率非常快,用了幾天時間,便把裁軍和補充兵員的章程給定下了,送來給趙興過目。
趙興看完後,很是滿意,讓曾公亮在早朝之上提出。
原本以為多少會有些阻力,卻沒有想到,阻力並沒有想象中的大。
武將對於這個決定,自然不願意答應。
他們不比文官,有地方官員孝敬。
武將想撈錢,隻能靠著吃空餉和販賣軍中器械糧草克扣士卒軍餉等手段。
大宋多年不打仗,武將想做手腳本身就不方便。
一旦裁軍,就需要重新核對人數,吃空餉的事情就瞞不住了。
可是武將在朝中相對弱勢,文官見趙興對軍隊動刀,非常支持,武將的反對就顯的無足輕重了。
雖說大宋重文輕武,可這指的是上層,文官並不能直接掌管軍隊,吃空餉那些,他們也得不到好處,樂的看武將吃癟。
武將們吃了虧,自然不甘心,可也無可奈何。
大宋重文輕武,本身就是為了防備武將,那些武勳將門相互之間,來往也不敢過密。
此時被文官針對,他們卻一盤散沙,想要聯合反擊,都不敢。
生怕被文官誣陷想要謀反。
即便他們想要給文官添堵都沒辦法,因為禦史台和諫院這兩個言官機構,都是文官。
甚至就連樞密院和兵部的主官都是文官擔任的,他們能怎麼辦?
這些武將心裡鬱悶,隻能在彆的地方給文官們添堵了。
但凡朝堂之上,有文官遭遇彈劾,這些武將非常有默契的都要踩一腳。
原本隻是一些小事,被他們這麼一弄,都成了大事。
趙興心裡暗笑,借機處理掉一些官員。
他這麼做,未必沒有激發文武對立的意思。
因為重文輕武的原因,那些武勳將門輕易不敢得罪文官,在朝堂之上幾乎成了文官的應聲蟲。
趙興就是讓他們知道,他們這麼做,那些文官還是看不起他們,該打壓的時候一樣會踩他們一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