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人被這景色深深的吸引,用少夫人的話說,真想就住在這裡了。
這裡因潼關妙善公主在此學佛行法,最終在山頂佛崖寺修成千眼千手菩薩的傳說而馳名。以佛為山名,以佛為寺名,以千手佛為核心,給佛頭崖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麵紗。使這裡到處有故事,處處有傳說。
就說那一塊塊大石吧!千鈞欲墜的是“纏腳石”,怒目圓睜的是“獅麵石”,老態龍鐘的是“神龜石”,橫刀立馬的是“回馬石”。
有“平安亭”、“講經棚”、“涼裙樹”、“歸真洞”、“情人峰”,有見證妙善公主拯救眾生的“黃龍潭”、“黑龍潭”。
群山也奇峰林立,有由佛頭山主峰與側峰組合而成的巨大臥佛,有睡意朦朧的“唐僧小憩”、有惟妙惟肖的“老人背山”、有威風八麵的“將軍峰”。還有栩栩如生的“孔雀梁”,小巧玲瓏的“葫蘆石”……
少夫人深有感觸的說,我們簡直就是走進了傳說和故事之中了。
回到住處,店家說,潼關還有一佳景,叫做風陵曉渡,最好是清晨去觀賞。
第二天一早,幾個人出城後繞道去了風陵渡口。
潼關又地處黃河,渭河的交彙處,同樣也是水路交通的要道。
淡文遠有詩雲:“洪波一片接天時,幾葉扁舟渡曉晴。秦晉漫雲南北限,此陵自古達潼城。”
風陵,傳說是女媧的墓地。
天剛拂曉,沉睡的黃河剛剛醒來,岸上的樹影依稀可辨時,南來北往的客商就到這裡集結。
推車的、騎馬的、趕牲口的、荷擔的、負囊的……接踵而至,好不熱鬨。
有的趕路,有的侯渡,有的則已經坐在船頭泛舟中流。
遙望黃河上下,煙霧茫茫,桅燈閃爍。船隻南北馳騁,彩帆東西爭揚。側耳傾聽,嘩嘩的水聲,吱吱的擼聲,高亢的號子聲,顧客的呼喊聲,鳥聲,鐘聲,彙合在一起。幾個人終於明白了,什麼是風陵曉渡和風陵曉渡的妙處。
幾個人繼續的西行,到達臨潼時他們遊覽了華清宮。
華清宮是唐代帝王的彆宮。背山麵渭河,倚驪峰山勢而建。
曾經是規模宏大,建築壯麗,樓台館殿,遍布驪山上下。
唐詩人白居易有詩雲:“高高驪山上有宮,朱樓紫殿三四重。”
驪山景色益人,更有溫泉據說可蕩邪去疾。
傳說在西周時期,就已經成了周天子遊興之地。
秦始皇砌石起宇,漢武帝加修飾。北周武帝天和四年,令大家宰宇文護造皇湯石井。隋文帝開皇三年,列植鬆柏千株,修房建宇。
到唐代逐漸成規模。唐太宗貞觀十八年,詔左衛大將軍薑行本、將作大匠閆立德建宮室樓閣,賜名“湯泉宮”。唐高宗鹹亨二年,改名“溫泉宮”。
唐玄宗天寶六載,更名為“華清宮”。華清宮因在驪山,也叫驪山宮。
華清宮始建於唐代,鼎盛於唐玄宗執政以後。他幾乎每年十月都來此,歲末離開。故有“十月一日天子來,青繩禦路無塵埃”之名句。從開元二年到天寶十四年,四十餘年的時間裡,唐玄宗先後出遊清華宮三十八次。“千乘萬旗被原野,雲霞草木相輝光”,“八十一車千萬騎,朝有宴飲暮有賜”等詩句,充分表達了華清宮那時的盛況。
但是,安史之亂,隨著唐玄宗的垮台,華清宮也敗落了。
出現在秦月幾個人眼前的華清宮,已經看不出這裡曾經的輝煌,隻有殘牆斷壁。遊人很少,但還是有的。
有人指給他們,當年揚貴妃專用的貴妃池,據說浴池是呈蓮花狀。進不到裡邊,他們就在在外邊看了看這個貴妃池。
少夫人問:有這樣好的溫泉,曾經那麼多建築,為什麼會如此敗落呢?
慧雨說應該和王朝的都城東遷有關,離皇城那麼遠,誰會為洗溫泉大老遠來這裡呢?
“其實,很多的繁華和人文景觀,常常是帝王的驕奢淫逸和奢侈無度所造就。”慧雨有感而發。
師公說得應該有道理,秦月心裡想。(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