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海下。
厚密黏著的地幔層裡,一座由寶石打造的螺型城市正在流體般的礦物層裡泛遊。
404城內依舊秩序井然。
此刻。
城市的主人凡爾納,正在一間寶石監獄裡。
它打量著眼前的工作台。玻璃圍起的封閉工作區裡,白寶石、藍寶石和紅寶石組成了柱狀結構,上麵伸出一條條細細的透明長絲,在一根發黃脛骨上進行纏繞。
如同紡線般的流程中,脛骨表麵被鍍上了一層玻璃質。
凡爾納望向旁邊一個白色大櫃子。
“寶石鍍層下,那些東西還能存活嗎?”
“我不太懂這方麵,隻是覺得完全和外界隔絕,裡麵那些看不見的小東西就相當於在一個密閉環境裡長期生存……這樣真的可行嗎?就像是這座城市,也需要定期從外界獲取資源,才能完成置換和更迭。”
恒溫箱沙福林發出機械的聲音:“凡爾納先生,請不要小看細菌和病毒的生存能力。它們才是這個星球的主人和主體,它們是生命的起源和開始,存在的曆史比任何一個種群都要更加悠久。”
“這一技術改良,本質上是將浮遊心臟變成半開放狀態,充斥於骨人的骨骼腔體內。由浮遊生物,來充當骨人的血液、神經和循環係統。”
“正常情況下,它們會磨損和破壞一部分的骨骼,不過有您的寶石皮膚技術,完成了骨人全骨骼覆膜,那麼就毫無問題。外部再用特殊的浮遊生物網,蒙在光炱肌肉服上,就能構成簡易皮膚纖維,從而讓絕大多數浮遊生物主體無法離開軀體。”
“需要時可以開口,讓更細小體量的生命進入,完成自然意義上的新陳代謝和互相結合,從而達成生物層麵的改良。”
“這種以寶石鍍膜、半開放浮遊心臟組成的新型水晶骨人,將擁有更強的續航、動力以及成長性。”
凡爾納聽得皺眉,摸了摸脖子上的骨鏈:“但是你所提出的這一技術,並不能有助於地幔裡活動。如果將浮遊心臟半開放,光是地幔最低上千度的高溫,就足夠讓那些浮遊生物死光了。”
“那您可是說錯了。”
沙福林反駁道:“您大概忘了,我曾經給您的報告裡寫過,地底骨魚體內有發現高溫菌種的存在。”
“這種地幔菌細胞體積極小,屬於納米級,抗高溫水解,類似芽孢般長期休眠,僅在環境短暫改善時複蘇。地幔中放射性衰變,產生的α/β粒子或γ射線,被這部分菌群用於能量轉換,也有費托合成逆反應的過程,類似產甲烷古菌。”
“地幔菌存在,可能是地球早期深部熱液係統生命的殘留,而非是圜流衝擊帶來的結果……”
凡爾納打斷道:“彆說那些我不感興趣的東西,就說結論,這些和地底骨魚有什麼關係?”
“您在科學方麵真是沒有耐心,沒有耐性對研究是一個很大的阻礙……”
“再廢話就關你禁閉,把你實驗室給關了。”凡爾納不耐煩了。
“地幔菌長期生存在骨魚體內。”
沙福林頓時老實,它說:“因為地幔菌的存在,所以地底骨魚能夠在地幔中長期生存,那一層礦物質組成的類似於皮肉填充結構,就是地幔菌依賴的礦物界麵,主要包括橄欖石、輝石等含水礦物。”
“因為地幔菌是納米級,並且超低速代謝,依賴無機化學反應,近乎於一種僵屍生命。它的這些特性,與地底骨魚需求完美契合。”
“所以它們彼此共生。”
“骨魚帶著它們獲取更多的特定礦物界麵,它們則是提供給骨魚輻射能量利用、無機化能自養……以應對地幔的高溫、高壓、缺氧、貧營養等極限環境。”
“這些菌群數量越多,作用越明顯,而且能夠形成獨立的生態環境,從而規避外界壓力破壞。”
“您還記得吧?在地幔淺層裡,我們捕獲的骨魚體量都較小,最小甚至隻有10公分左右,而深層區域的骨魚,體量卻都很龐大,迄今為止,我們發現的最大地底骨魚,長度達到了37米,比海中的藍鯨都要更大。”
凡爾納思索了一會兒,雙臂抱在胸前:“你是說,要研究地底骨魚,其實重點應該是研究地幔菌群?”
“對。我就是這個意思。”
培養箱積極道:“菌群本身風險很低,地底骨魚身上數量很多。如果用浮遊心臟作為橋梁,就能通過水晶骨人,測試各種浮遊生物,吸附和結合地幔菌群的能力。”
“倘若能在地幔菌上有所突破,就能通過培養它們,讓骨人擁有那一層礦物皮肉,繼而像是地底骨魚一樣潛入地幔深處,甚至是觸碰地核。”
“您所追求的巨骨魚,或許關鍵就是在地幔菌身上!”
凡爾納心想。這也算是一個思路。
反正其他路已經走不通,死馬當活馬醫了。
“你要多少預算?”
“請給我600萬光種,這個不能再少了,參照大型細菌實驗室標配,要購買外麵實驗室裡類似的古菌群。比如甲烷古菌、變異地杆菌……還要買細菌檢測與鑒定設備,智能PCR儀、微流控芯片檢測係統、生物傳感器、自動化藥敏測試係統、圖像分析平台……這些配套一個都不能少啊。”
凡爾納說:“給你60萬。”
“……”
培養箱的聲音戛然而止:“這也太少了……這麼低的預算怎麼能搞好科學呢?沒有錢,就隻能用時間去堆……”
“彆說廢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