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你渡過此劫,宗門耗費天材地寶無數,通冥長老和三十六尊陰陽境界衛在冥敕碑前,護持你神魂百年,你現在告訴我你之主身失陷,生死不知?”
“徒兒讓師尊失望了!”葉玄霄顫聲道。
“你出發之前,我是如何告誡於你的?顧元清與為師一戰而不落下風,讓你百般小心,力求無過,隻需阻其掌控道源禁地,可結果如何?你讓宗門百年心血,毀於一旦!玄霄,你太讓為師失望了。”牧天恒話語冰冷。
“徒兒真身定然是身陷法陣,被不知何寶隔絕了天地,但我真身之上,有冥敕主符在,那顧元清殺不死我,還請師尊出手相救!”
葉玄霄咬牙叩請,他入冥敕碑時本就隻是分神,掌控鎮淵冥敕才得補全本源,現在主身失陷,丟了主符,雖說不至於影響生死,但對道行來講可謂是大損,前進之路將更為艱難。
他也不知到底發生了何事,他對鎮淵冥敕感悟到了第四重,等同於混天不死之境。
神器之力遍布天下,隻要在偉力籠罩範圍之內,他便是不死的存在。
可偏偏此時完全失去了對主身的感應,隻能隱隱感覺未曾完全消散,卻不知其到底位於何方。
牧天恒隻是淡漠說道:“你先回去休養吧,此事為師自有計較。”
葉玄霄抬起頭來,本想再說,可觸及牧天恒冰冷的眼神,所有的話都吞回了肚子裡,他告罪退下。
雷伏嶽身影忽然顯現殿內,他轉頭看了一眼遠去的葉玄霄,沉聲說道:“師兄,當真不救嗎?”
牧天恒道:“如何去救?眼下玲瓏界域大陣因靈淵界墜落而受損,元會將近,界淵隨時可能暴動,他自冥敕之中醒來,本以為宗門多了一個可用之人,可一個混天不死大修,在這神墟之內竟是有去無回,真是廢物一個!”
雷伏嶽道:“或許並非玄霄之過,而是那顧元清太過詭異。”
牧天恒略有沉默,最後平靜的說道:“不論是何緣由,現在都不是再動手的時機。待到元會之後再說吧,也給他長長教訓。”
二人正自說話,忽然眼神微變。
隨後皆分出一縷心神顯現於冥敕時垣禁地之中,隻見得冥敕碑不斷動蕩,綻放幽光。
一位黑衣枯瘦老者微微躬身,聲音沙啞地道:“玄霄回了冥敕碑中,衝擊第五重,老朽攔不住他。”
雷伏嶽大驚:“他主身不在,怎可如此冒失?”
牧天恒指著冥敕碑怒道:“葉玄霄,還不給我滾出來!你知道你在做什麼嗎?”
“師尊既不願相救,那便唯有徒兒自己來了。”
葉玄霄的聲音自碑中幽幽傳來,似平靜的話語中透顯著一絲瘋狂。
也就在此時,界淵之下似乎感應到了上界變動,暴動再起。
……
“終是尋到了!”
顧元清站立虛空,洞虛天瞳下,能看到前方一座廣闊禁地若隱若現,此禁地藏於虛空,神念難以觸碰。
若是強行破開,麵對的則是重重禁製法陣反擊。
禁地之內蘊藏規則神器之威能,就算混天不死境也難以闖入,若非如此,太古神宗和隱曜盟也不會以此作為他們的根基所在。
不過,顧元清有萬道歸流符,便相當於有了進出的鑰匙,但要進去,依舊要經曆重重考驗。
按寧虛玄的說法,禁地也是傳承之地,也是依托於規則神器而存在的一個道統。
而這也是顧元清對於進入神墟一直不太上心的緣由。
規則神器力量確實強悍無比,但其力量局限於玲瓏界域所在的這個世界之中。
此界之大道遠不及修行界大道完善。
一旦離開此界,失去神器加持,力量立馬就會跌落下來。
換句話講,修行界的人來到玲瓏界中,依舊是高手,甚至可以超水平發揮,而玲瓏界的人去修行界中,至少也要跌落半個境界。
但又不得不說的是,在此方世界中,規則神器的力量確實好用,甚至可以借助其發揮出超乎本身境界該有的力量。
而這,又同樣是顧元清現在來到此地的原因。
隻是之前,從葉玄霄心神中看到的一些東西,又讓他有了一些忌憚。
在虛空中站立許久,他還是決定催動萬道歸流符,隨後緩緩前行。
萬道歸流符的光芒將之包裹,一枚枚細小的符文纏繞在顧元清周圍,與禁地虛空交觸之時,虛空中就蕩起一道道漣漪。
這一座安靜的禁地仿佛被喚醒了過來,竟是緩緩從虛空中浮現。
而這一座禁地的模樣也徹底出現在了顧元清的麵前。
此禁地長寬皆有五千餘裡,中心處一座山嶽聳立,通體瑩白如玉,乃是道源聖山。
整個界域靈氣如海,有法則顯化,幻化萬千。
東方有“青冥雲台”,雲霧中浮現上古先賢論道虛影,
西方有“玄機星潭”,潭水倒映周天星鬥。
南北交界處生“通玄虹橋”,映照蒼生。
顧元清步入其中,跟隨一股力量牽引落在了聖山腳下。
千層台階筆直而上,為問心無妄天階。
一步踏上,便有往事浮上心頭,直麵過往,拷問道心。
顧元清本為混天大修,煉化道魂,喝過紅塵酒,諸般往事,除與李妙萱之情緣糾葛之外,並無有虧道心之處,
坦然麵對,隻是回顧往事,一路之上,未曾停留半點。
千階台階儘時,便有一縷氣息沒入萬道歸流符中,符文之中似乎便被添加了幾筆,多了條紋路,顧元清隻覺與此方禁地的聯係便深了一分。
隨後天地變幻,化為秘林,上有篆文:五行逆道林。
看著此景,顧元清頗為驚歎,這並非幻術,而是世界演化,萬物重組,隻此一能,甚至堪比他在北泉洞天的禦物之能。
再往前行,安靜的天地再生變化,隻見得火凝為冰卻有焚魂之能,水結成刃反可斷金;木化鐵棘可纏足,土飛空成隕落石雨。
這些術法看似威力不顯,但此地考驗的並非法力,而是大道之領悟,也是萬道歸流符基本之運用。
五行之道,但凡修士皆有涉獵,而造化之道包羅萬千,這隻是基本。
若是連此都不懂,也就無緣造化一道。
而顧元清自無此顧慮。
本尊虛空一點,五行道則印記破空而來,沒入此分身之內。
不用借用萬道歸流符,隻需神念一出,抬手一揮,元氣變化,重定五行,井然有序,歸於平靜,自然露出藏於其中的道路。
緩步而行,來到儘頭,萬道歸流符上再添一道印記。
儘頭之後,又有陰陽劫眼。
諸般神雷呼嘯而下,自有諸般大道藏於雷霆之中。
顧元清淡然而行,甚至未曾接引陰陽兩枚道則印記入體,他本掌雷法,又悟萬道,以混天之力渡此陰陽之劫,自是半點問題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