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弟跟在李金寶後麵,她沒有課本,平時都用的是李金寶的書。
眼下考試複習,她也得優先李金寶。比如李金寶要看數學,她就看語文,李金寶看語文,她就借數學看。
譚溪寧剛到這裡時,便已經知道希望小學課本短缺的緊迫性。
每個班級都麵臨著同樣的困境,學生人數的不穩定,加之課本配發的限製,使得這一問題更加棘手。
王校長這位充滿教育熱忱的領導者,不斷努力說服家長,讓更多孩子走進課堂,但資金的匱乏卻如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
希望小學的收入來源,由三股微弱的源泉維係:政府的定期撥款、慈善機構偶爾的捐贈,以及學生交上來的食宿費用。
然而,僅憑政府的資助和慈善捐贈的不確定性,根本無法支撐學校的日常運營。
王校長創辦學校之初,學生人數尚不多,學費的免除,讓更多的孩子有書可讀。
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加,本應是學校發展的一大利好,收入的減少卻讓這一增長變得異常沉重。王校長雖已傾儘個人所有,試圖填補學校的財務缺口,但終究是杯水車薪,難以維係。
因為這三筆進賬中,第一筆是固定的死數,第二筆時有時無,第三筆由於部分家長的經濟困難,隻能以記賬的形式欠著,收上來的寥寥無幾。
支教老師們的補貼,每月七百元,卻已連續三個月未發放。還好這些老師的大多數,並非為了金錢而來。
他們堅守在這片土地上,不為名利,隻為那一份對教育的執著與熱愛。
說這麼多,孩子們沒有課本的事情必須解決。
孩子們沒有課本,如同士兵上陣卻無槍無劍,麵對知識的戰場,他們顯得格外無力。
譚溪寧知道要解決這一難題,需要的不僅僅是資金的補充,更需要社會的關注與支持,以及對教育本質的深刻反思。
譚溪寧在後廚找到王喬明:“校長,我有事找您。”
王喬明正在給學校裡的大黃狗熬包穀麵,看到譚溪寧,他洗洗手走出來:“譚老師,咋個了?”
“校長,是這樣的。我找您呢,是想同你商量一下學生課本的事情。暑假之後,就是新的一個學期了。咱們小學這個成績……”
譚溪寧頓了頓,“說實話,說得好聽些是一個小學文憑;說不好聽一點,就是一個掃盲班。五年級以上,整個班級能考及格的人數不足五個。
我有個親戚家的小孩在市裡讀書,我也知道那孩子的學習情況。她考93分,還是全班倒數。你知道這個差距有多大嗎?”
王校長為難地沉默著。
過了一會兒,他才緩緩開口:“譚老師,你說的情況麼我曉得。在這個學校裡麵,老師就是娃娃的家長,隻要能保證娃娃們不出事情,教會他們好好做人,有自力更生的能力就是目標。
我作為校長,很痛心,也很無奈。我希望他們能走出這片大山……老師們都在努力,我也希望低年級的孩子能遇到一些有耐心,真心想讓他們讀好書的老師。”
“對。可是目前的情況是,孩子們連教材都配不齊。”
“這個問題我想了很多辦法,但是一點辦法都沒得。財政那邊,我每次開會都說這個問題,但你曉得在我們這裡地方,整個大趨勢就是貧困。
上麵給我的答複就是,咱們普沙村貧困,其他村比如底噶、老熊窩、阿卜村……比我們還窮,比我們還需要扶貧。
娃娃們的課本,一年一年地用,用完一屆又收上來繼續用,有些娃娃用的課本還是老版本,我都曉得,但是麼得辦法。我能做的,隻有這些多。”(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