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二年,大魏從蜀漢手中奪得漢中之地後,蜀漢最北的邊防重地,就從漢中變成了陽安關。
太和三年四月,諸葛亮攻遝中。年底十二月,又攻陽平關。每次出動的兵力都在兩萬精銳上下。
就在曹睿駕臨鄴城丶在銅雀台上對臣子們進行政治倫理方麵的教育時,蜀漢丞相諸葛孔明,在張合丶郭淮二將的兩路逼迫下,退回了陽安關內。
陽安關丶陽平關丶武興關三處若放在地圖上來看,呈現出一個三角形的形狀。
武興關在西北,陽安關在西南,而陽平關在正西。
魏蜀對交戰都保持著謹慎和克製,幾次小規模的接戰也隻是以斥候和先鋒為主,並無主力部隊的大規模交鋒。
若在不知兵的文人看來,諸葛亮怯戰不前丶畏縮退回,近乎武裝遊行。而郭淮畏敵如虎,據堅城而不敢戰,一味將敵人禮送出境。
兩人都是怯懦之輩。
但實際上諸葛亮和郭淮的舉動,都符合著彼此的戰略考量。
若真叫真比較起來,魏蜀兩方的防禦壓力,真說不上誰更大誰更小。
辛毗尚在陽平關時,與郭淮丶郝昭二人論及戰略,大魏關西以漢中丶武都丶遝中三處防守為重。
而蜀漢的防守重心也是三處。
討逆將軍吳班坐鎮陰平,應對遝中魏軍陸遜部。
鎮北將軍魏延負責守備陽安關,應對武都丶漢中兩方麵的魏軍。
建武將軍王平鎮守漢昌,負責守備米倉道的南口,防止漢中魏軍趁機南下。
三對三,誰都不比誰輕鬆太多。
太和二年敗後,蜀漢朝中議論洶洶,仿佛諸葛亮成為千夫所指的國家罪人了一般。
但當諸葛亮本人回到成都之中,這些風言風語也就真如風一般散去。曾經上書批評諸葛亮之人,都被劉禪下詔斥責。
諸葛亮上表自貶,為驃騎將軍丶行丞相事,此事便輕輕揭過了。
道理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諸葛丞相麵對魏軍尚且如此,你們能比他做得更好嗎?如果不能,就勿要在朝堂之上說些虛言。
太和三年五月末,諸葛亮從遝中率軍兩萬回返。憑藉斬首一千五百的功績,又被劉禪急匆匆的下詔複了丞相位。
而蜀漢的丞相府,則設置在了梓潼郡的白水,也就是昔日陸遜奇襲不下的白水關。
此番冬日出兵而又撤回,不過是諸葛亮以本部之兵的『練兵』之舉,並未在蜀地大規模徵召。
當然,受製於國力之限,諸葛亮也暫時徵召不起了。
陽安關內的將軍府中,諸葛亮坐於堂上,諸將及相府屬臣列於兩旁。
丞相長史向朗拱手道:「屬下恭喜丞相此番出兵順利凱旋!張合丶郭淮二將,儘在丞相的計算之內,分毫不差!」
費禕也出言說道:「自去年正月,丞相在白水整訓軍隊。這三國:我不是曹睿(李一振)最新章節手機訪問:https://m.101nove.com/wapbook104306/49487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