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壽春。
一月六日下午,董昭、司馬懿二人一左一右,陪在曹睿兩側,在城外淮水旁緩緩踱步。
壽春位於淮水中遊,如今是大魏名副其實的物流與航運中心,沒有之一。剛剛告彆了最後一支從巢湖向海西航行的船隊,可壽春左近的碼頭依舊繁忙無比。來自河北、司隸、青徐兗豫的船隻絡繹不絕,前後相望,接連不斷的向壽春及周邊的各種倉庫遞送著糧草和各種軍用物資。
“說起來要不是昨日蔣子通來問朕,催了朕一下,朕恐怕要出發前一日才能決定。”曹睿緩緩說道:“朕想了一整夜,最後決定由董公和司空一同留在壽春鎮守。依舊是董公統轄樞密院事,司空負責尚書台事,若後方有緊急之事,可由你們二人共同議定決策。”
“後方政事交給臣,陛下儘可放心。”司馬懿連聲應道。
曹睿微微點頭,等了幾瞬,都沒聽到董昭應聲。曹睿轉頭向左,卻發現董昭皺著眉頭,似乎在思索些什麼事情,察覺到皇帝的目光後,董昭輕咳了一聲,緩緩說道:
“臣有一問,請陛下為臣解惑。”
“何事?”
“陛下會過江嗎?”董昭語氣平靜。
曹睿沉默片刻,語氣篤定的答道:“如若大軍過了江,朕也一定會過江的。不過朕若過江,也隻會到建業一處,足以向全天下表態了,其餘地方朕不會去。”
“臣知曉了。”董昭點了點頭:“臣請陛下命皇長子鄴王留守壽春,以臣和司空二人輔佐鄴王署理行在諸事,兼領本職。”
曹睿倒是被董昭此語弄得一愣:“董公,朕不過渡江而已,有這個必要嗎?”
“大江本為天塹,三十餘年來武帝、文帝多次欲渡而不可,甚至先帝當年乘舟入江,幾乎為敵所乘,遭遇險境。”董昭站住腳,正色看向曹睿說道:“對於大魏和吳、蜀兩國,對於整個天下,陛下親自過江足可以激勵全天下之人。”
“可話說回來,過江必乘舟楫,非人力所能為之。且大江並非淮水這般浮橋可渡,大魏水軍自誇戰力,征東將軍陸伯言是陛下妹婿,也是良將,又與孫權有破家之恨。但孫權水軍久習舟楫,世上用兵也無法摒棄萬一。以往陛下趕赴關西也好、幽並和營州也罷,如有不諧,總能憑借騎兵強橫保得陛下無虞,但渡江畢竟不同。”
“故臣有此語呈給陛下。”
曹睿叉手立住,深吸了一口氣,轉而又朝著司馬懿看了一眼。司馬懿顯然也被董昭的話所驚到了,本能的欲要觀察皇帝的表情。一君一臣的目光,就這樣在半空中碰上。
司馬懿下意識的低頭躲開,可他剛低下頭來,卻又猛然發覺自己舉止的不妥之處。躲什麼,有什麼好躲的!
司馬懿咽了咽口水,當即拱手:“陛下,董公老成謀國之言,有理,但似乎也有些過於求穩了。可與不可,臣以為陛下可隨心而決。”
“朕無可無不可。”曹睿輕笑一聲,背著手繼續向前走去:“鄴王是朕長子,也確實聰慧。給他這個‘署理行在諸事’的空名頭,倒也不是不行,就按董公說的來辦吧。”
“臣遵旨。”董昭捋須點頭,麵上依舊平靜,似乎自己建議被皇帝同意,他也沒什麼感覺一般。
二人依舊隨著曹睿在淮水邊踱步,說了些準備出軍的雜事。
樞密副使劉曄、尚書左仆射兼吏部尚書黃權,此二人作為樞密院和尚書台的主官隨行。六部尚書中選了工部尚書司馬芝、兵部尚書王基二人,樞密院也挑選了揚州房、兵籍房和軍機房的樞密隨行。
待三人結束散步,騎馬返回城中之後,司馬懿與董昭將皇帝送到宮門處辭彆,分兩路各自回官署之中。
回去的路上,司馬懿一直在想著今日皇帝和董昭之間的言語。董昭之言雖然有理,但皇帝又決斷的如此之快。而且從皇帝反問董昭來看,董昭實現是沒與皇帝通過氣的,那皇帝為何這般快就同意了?
董昭先提議,自己說‘可與不可,陛下可隨心而決’,然後皇帝說‘朕無可無不可’,就這般定下了。
無可無不可?
司馬懿隱約記得此話出自論語,回到值房裡命文吏將書取來親自翻閱,發現的確如此。但司馬懿本能覺得皇帝說這句話是有深意的,故而將禮部尚書徐宣喚到自己值房裡來。
“寶堅,我有一事有些叫不準,台中你讀書最多,故而請教你一番。”司馬懿示意徐宣坐下。
“司空有何要問屬下?”徐宣有些納悶,這還是司馬懿第一次因為這種事情找他。
司馬懿捋須道:“無可無不可,此話是什麼意思?”
徐宣挑眉細細觀察了一番司馬懿的麵孔,這句出自論語的話,司馬懿不應該不知道。轉念一想,徐宣組織了一下語言後,拱手說道:
“無可無不可,就是字麵意思。而此語的出處倒有兩處,原出處為論語微子,是孔聖說自己可以做官也可以歸隱。第二個出處,先帝此前令我與人整理東觀漢記的時候,我曾在書中讀到過。”
“東觀漢記?”司馬懿反問。
“是。”徐宣點頭:“內裡說,昔日馬援從洛陽見了漢光武返回隴西後,隗囂詢問漢光武是何等人物,馬援說漢光武胸襟與漢高帝類似。隗囂又問漢光武能否比得上漢高帝,馬援答曰不如,說漢高帝無可無不可。”
司馬懿沉默著點了點頭。
“司空,司空?”徐宣看向司馬懿,小聲問道。
“我這裡沒其他事情了,寶堅且回吧。如今是戰時,連你們禮部都領了監督糧草的職責,甚為辛苦,待伐吳得勝之後,我來為你和禮部請功。”司馬懿隨口搪塞了幾句。
“好,屬下告辭。”徐宣也不拖遝,行禮而出,隻留司馬懿自己一人留在屋中。
司馬懿自弱冠之事就用心庶務,而不關注經學。雖說該懂的東西都懂,但若真遇到尋章摘句的學術問題,還是要翻書或者請教博學之人的。
司馬懿暗中寬慰自己,若是出自東觀漢記……讀過此書的人也不算多,自己不知曉,倒也無可厚非。看來,日後自己是該多讀些書了。
曹氏三代,武帝曹操文才卓然,文帝曹丕博學捷思,當今陛下學通文武。不如他們,實在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陛下欲以漢高帝自比嗎?”司馬懿自言自語,歎了一聲:“若陛下要學漢高帝,我能做蕭何否?”
隨即又搖了搖頭。
漢高帝功人功狗,以蕭何為平天下首功。司馬懿又自知之明,心知無法比擬蕭何,就連張良、陳平這種人物,自己似乎都遜色一些。
來日方長。
司馬懿小聲寬慰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