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這旋律也很搭,劇中那些浪漫的場景,配上這音樂,那氛圍一下子就起來了。”
劇組美術指導興奮地說道,眼中閃爍著光芒。
“這首歌很不一般,旋律的起伏和劇情的發展節奏高度契合,該舒緩的時候舒緩,該激昂的時候激昂。”
劇組配樂助理分析道
“這旋律確實有一種獨特的記憶點,很容易讓人產生共鳴,就像一把鑰匙,能打開觀眾情感的大門。”
“而且吧,這音樂的層次很豐富,從開始的輕柔到後麵的宏大,就像我們劇的情節發展一樣,有起有伏。”
總導演嶽行儉也忍不住發表自己的看法,不住地點頭。
“音樂的層次感是它的一大亮點,通過不同樂器的加入和音量的變化,營造出了豐富的情感體驗。”
“這種層次的構建就像搭建一座情感的大廈,從基礎的情感鋪墊到最後的情感爆發,讓人沉浸其中。”
“片尾曲非它莫屬!!”
大家紛紛議論著,不用總導演嶽行儉宣布結果,從所有人的反應就能看出來,這一次的片尾曲必定是《隻要有你》。
這是民意,是所有人的意願!
“這歌一出來,感覺我們劇的檔次都提升了不少。”
音樂總監笑著說道,臉上洋溢著滿意的笑容。
“一首好的片尾曲能為整部劇增色不少,《隻要有你》無疑是點睛之筆。”
“有了這樣的片尾曲,能讓觀眾對我們的劇有更深刻的印象,提高劇的傳播度。”
“是啊,有了這麼好的片尾曲,觀眾肯定會對我們的劇印象深刻。”宣傳組的負責人也充滿信心的道。
而紀應淮那首原本也很不錯的新歌,此刻卻直接被人排斥了出去。
喜新厭舊果然是人的本性,有了更好的歌,之前那首挺不錯的瞬間就被拋棄。
人還沒走,茶就涼了!
這種現象在這一刻展現得淋漓儘致。
“唉,其實紀應淮那首歌其實也挺好的,不過跟這首比起來,還是差了點意思。”
有人略帶惋惜地說道。
“從音樂的創新性和情感表達的深度來看,《隻要有你》確實更勝一籌。”
“在競爭激烈的音樂選擇中,隻有最優秀的才能脫穎而出,這也是一種公平。”
“沒辦法,音樂這東西就是這樣,誰更能打動人心,誰就是贏家。”
“對!說的很對!這《隻要有你》一出來,紀應淮那首歌瞬間就沒了光彩。”
其實吧。
不怪人心的殘酷。
在音樂的戰場中,從來沒有雙贏,隻有贏家通吃。
這就是音樂世界的殘酷之處,隻有最優秀、最能打動人心的作品,才能在眾多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經典。
全場的興奮討論,襯托的紀應淮愈發落漠尷尬。
其實當《隻要有你》副歌響起,紀應淮預感到了現在的這一幕。
隨著旋律的推進,他的心也一點點沉入穀底。
一曲終了,會議室裡爆發出熱烈的掌聲與讚歎聲。
全場眾人的反應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著紀應淮的心。
那些剛才還對他的作品讚不絕口、追捧有加的人。
此刻卻一個個毫不猶豫地倒向了《隻要有你》,對他更是百般羞辱。
他看著這些人臉上洋溢著的興奮與激動,心中滿是苦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