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看徐光啟的樣子,是不可能把這裡麵的事情告訴他們幾個的,所以他們也就不用開口問了。
不過徐光啟已經開口讚同了,其他幾個人心裡麵也明白在沒有搞清事情的內情之前,貿然的發表看法是非常不明智的選擇。
於是孫承宗開口說道“臣等也沒有意見。隻是關於成立內務府的事情,還是要和朝臣們商量一下。”
雖然孫承宗是這麼說,但是在場的人誰都沒有在意,包括他自己。
一件內閣達成決定的事情,皇帝也同意了,下麵的人基本沒有反抗的餘力,他們能做的無非就是上一些題本彈劾。
可是上去的題本內閣甚至都可以不往上送,即便是送上去了,朱由校這個皇帝也可以留中不發。
朝廷如果產生大規模的矛盾,那麼必然就是皇帝和內閣之間出了問題。如果不是這個原因,其他的人沒有什麼辦法。
就比如嘉靖皇帝和大臣鬨大禮儀之前,他的聖旨幾次被封駁,就是內閣拒絕將皇帝的聖旨下發。
在大明朝,皇帝的聖旨分為幾種類型,其中比較重要的就兩種,一種是中旨,一種是聖旨。
中旨比較簡單,就是皇帝下的,司禮監寫的,不經過內閣,然後由太監們去宣旨了。這種中旨,文官是可以拒接的。
當然了,不是皇帝允許他們不接,而是他們自己搞出來的,玩的就是一個特殊。
除了文官之外,其他人就不行,尤其是武將是沒有權力拒絕中旨的。如果他們拒絕,那就是抗旨,這個罪名可是十分嚴重的。
除了中旨以外,剩下的就是聖旨了。
這個就比較重要了,通常都是關於朝廷的事情。皇帝如果讓內閣擬旨,那麼就會加上內閣的印章,到時候再傳令下去,這就會成為一道聖旨。
但是如果不經過內閣,那就隻能是中旨,這裡麵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如果內閣不同意呢?
這就有了封駁。就是皇帝的旨意,到了內閣之後被打回來了,沒有人會尊崇,就沒有辦法形成聖旨。如果你發中旨,下麵的人還是會拒絕。
所以如果皇帝和內閣的意見不同,甚至爆發了矛盾衝突,那就是大事情。
但是如果皇帝和內閣的意見相同,那麼下麵的人沒有什麼反抗的餘地。
現在這件事情,皇帝已經和內閣大學士們商量完了,也就是說內閣和皇帝達成了意見一致,下麵的人隻需要聽命執行就行了。
如果下麵的人想要反對的話,也可以上題本抗議一波,但是朝廷搭不搭理他就不一定了。
所以剩下的所謂的征求意見隻是走一個形式罷了,這件事情已經沒有其他人說什麼的餘地了。
“那就按照諸位愛卿說的辦吧。”朱由校笑著說道。
此時此刻,朱由校很願意讓他們來操辦這件事情。因為如此一來,這就把自己的事情變成了大家的事情。這樣做起來人就更多了,量也更大,難度就更小。
這種事情前世朱由校也見過,通常情況下都是公司遇到什麼困難了,老板就會這麼乾。
一句話就是,老板的事情就是大家的事情,公司困難了,大家共度時艱。
但是公司賺錢的時候,老板開跑車找會所嫩模的時候,跟你可就沒什麼關係了。
朱由校現在乾的也是這件事情,那就是把自己要成立內務府的事情變成了內閣來做。
即便是有人反對或者攻擊,那麼針對的也會是內閣多一些,自己能夠從容的脫身,甚至可以站在一邊當裁判。這麼做的好處實在太多了。
韓礦幾個人聽了朱由校的話,躬身說道“是,陛下。臣等回去就辦。”
朱由校笑著點了點頭,揮了揮手。
內閣的四個人走了之後,朱由校站起了身子走到外麵活動一下筋骨。
放眼望去,四下是鱗次節比的宮堂殿宇,如飛龍般流暢而上揚的金色屋簷在春光的照拂下閃閃發光。
暖風拂麵,朱由校的心情大好。自己之前做的事情好處已經顯現出來了,至少自己麵前的這幾位內閣大學士,不會有事沒事就跳出來反對自己。
朝堂上下也沒有那麼多人整天叫囂,安穩了很多。幾個派係的劃分也比較明顯,自己可以做好平衡,不至於想做什麼事情都沒有人給自己做。
看了一眼站在不遠處的陳洪,朱由校溫和的說道“去把王安找來吧,朕和他聊一聊。”
說起來自從自己穿越過來之後,還真的沒有和王安談一談。
這一次倒也是一個好機會。
huidaogzhaozuohunjun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