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算得上是趙彥的幕僚,此時聽到趙彥這麼說,便笑著說道“見大人如此氣定神閒,怕是早就心有成竹。既然大人都不擔心,那我有什麼可擔心的?”
笑著看了一眼李安,趙彥說道“可是誰也不知道事情會怎麼樣。”
趙彥歎了一口氣,將手中的茶杯放下,繼續說道“當今陛下的心思誰又摸得清?陛下到了德州之後,不但沒有懲處德州知府,還給了恩賞,現在德州那邊可是熱火朝天。”
“可是陛下到了濟州之後,那可是直接就拿了濟州張順。現在整個濟州上上下下,估計原來的人也沒剩下幾個了,還嚴令我們不能去見駕,現在整個山東可以說是人心惶惶。”
“陛下拿了張順,用的罪名可是賑災不利。這個罪名能拿了張順,自然也能拿了其他人,包括我這個巡撫在內。這一次的事情,怕是沒有那麼簡單。”
“陛下這一次南下,本就沒有那麼簡單。”李安笑著說道。
“這個我也知道,可是誰知道陛下會做到什麼程度?”趙彥歎了一口氣說道“自從當今陛下登基之後,我就沒有摸清過陛下的路數。傳到山東的消息也比較多,很多事情也是不清不楚。”
“有人說陛下昏聵,說陛下年少,寵信太監,同時也信奉道教,整日在宮裡麵煉丹問道,實在是不像明君。”
“可是也有人說陛下英明無比,蕩平宇內,實乃大明中興民主。”
“觀其言,察其行,陛下的所作所為很多我都看不懂。比如清理朝堂,很多官員都被清理掉了,其中不乏名臣,不乏重口稱讚之臣。可是陛下使用的人,又皆不是無能之輩。”
“徐光啟沒有打過交道,不知其人如何。可是孫承宗、袁可立,我都熟悉,這都是能臣。”
“除了這些臣子之外,朝堂之上新出的密奏製度也被很多人詬病,說是迫官害官之政,掀起了官員互相誣告之風。”
“除此之外,陛下重用馮從吾等人,大肆提倡荀子的學說,也遭受到了不小的抨擊。可見陛下心思之重,所行之匪夷所思。”
聽了趙彥的話,李安笑著說道“這話要是讓外人聽去,大人恐怕要下錦衣衛大獄了。”
趙彥看了一眼李安,說道“非議天子本就不是臣子所為,如果因此被陛下治了罪,也沒有什麼好說的。不過我還是想聽聽你的意見。”
“其實也很簡單,我認為陛下是英明之主,胸有大誌。”李安笑著說道“隻不過能夠做到什麼程度,那還要看看。”
“何以這麼說?”趙彥遲疑著問道。
“大人也常讀史書,想想當年的漢武帝。”李安笑著說道“漢武帝年少登位,國家內憂外患。朝堂之上,把持朝政的是黃老之學。”
“漢武帝廢棄黃老之學,尊儒學;王霸雜之,重用法家。如此對內可震懾宵小,凝聚國力;對外則可上下一心,使得人人奮勇爭先。漢武帝才能夠平滅匈奴,打造一個強大的漢朝。”
“顯然陛下也覺得大明如此衰落,與這些年尊孟子之學有關係。比起孟子之學,陛下顯然更喜歡荀子之學。陛下是如此說,同樣也是如此做的。”
“河南的案子,陛下可就嚴懲了福王。除了沒有廢除福王的爵位之外,一切皇家待遇全都沒有了。從這件事情上,我就看出了陛下的大魄力、大決心。”
“前些日子勳貴和勳戚的莊田納稅,那也是鬨得沸沸揚揚。有人說陛下是為了錢,可我卻不這麼認為。錢雖然是一方麵,更多的是陛下在收回給勳貴和勳戚的特權。”
“如此可以想象,這一次陛下到山東,恐怕會收拾魯王。就連曲阜的那些人,恐怕也要跟著倒黴。不信,大人拭目以待。”
聽了這話之後,趙彥有些不敢置信的說道“不至於如此吧?”
“就是如此。”李安信心十足的說道“陛下捧荀子,孟子已經不在陛下的眼中了。大人覺得陛下會有多看重孔子?”
雖然李安的話說得很狂妄,但是趙彥卻沒在意。兩個人相處多年,他也知道李安的一些想法,對他這樣說話也早就習慣了。
如果不是這個性格和這張破嘴,李安也不至於不走官場的路子。
“我還打聽到一件事。”李安有些神秘的說道。
“你說來聽聽。”趙彥見李安故作神秘的樣子,知道這件事情肯定小不了,不然李安不會在自己這裡繞圈子。
“我打聽到趙奎等人正在謀劃,把責任都推到魯王府和曲阜的身上去。”李安笑著說道。
聽到這話之後,趙彥遲疑的說道“那豈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正是如此。”李安笑著說道“這些人想用魯王府和曲阜來威逼陛下,想讓陛下輕拿輕放,不過於追究他們的罪責。可是我卻覺得他們弄巧成拙。這些人如果這麼做,恐怕正中了陛下的下懷。”
“他們其實就是在賭陛下有沒有動魯王府和曲阜的魄力。在他們看來陛下沒有這個魄力,畢竟魯王府和曲阜的地位在那裡擺著,陛下如果真的動了,就牽扯甚大。可是在我看來,他們都小看了陛下。”
“那我們要怎麼辦呢?”趙彥有些遲疑的說道“我可是山東巡撫,這件事情恐怕也會牽扯到我。說不定趙奎等人已經在想著怎麼攀咬我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