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要好好的想一想。
想到這裡,朱由校不禁無奈地歎了一口氣。
萬曆一朝的名將其實還是不少的,隻不過那都是在前期;到了後期,名將的數量可以說急劇減少,根本就沒有幾個能夠拿得上台麵。
這估計與當時萬曆皇帝的做法有關係。戚繼光沒有落得好下場,使很多人都心灰意冷了。
尤其是隨著萬曆三大征,大明朝的精銳軍隊也被消耗得很厲害,國力也被消耗得很厲害。
想要找到一個能夠壓一世的將軍,還真的挺難的。在這樣的情況下,還真的就沒有太合適的人選。
原本李如鬆是很合適的人選,如果李如鬆不死,估計遼東也亂不起來。可是李如鬆死了,遼東甚至可以說連名將都沒有了,所以才會亂的一塌糊塗。
不過朱由校也知道,這種情況在自己的手下不會持續太久。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自己不斷鼓勵,手下的能人會越來越多。
相信到了那個時候,大明就會呈現出一種名將輩出的局麵。對於這一點,朱由校心裡麵堅信無比。
同時朱由校也相信,以後絕對不會像原本的曆史一樣,在原本的曆史上,那些能人都沒有好下場。這一世,朱由校一定要讓他們有一個好的結果。
自從朱由校登基以後,他做了很多事情,朝堂上下的政策也都有改動。所以臣子們對朱由校的心思就更加的看重,平日裡消息傳播也是最快的。
關於爵位的事情一出來,所有人都激動了。
消息傳播的速度之快,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
僅僅是一個時辰之後,整個京城該知道的就都知道了,同時大家都在消化著這個消息帶來的震撼。
對於文官來說,這又是一件讓他們蛋疼的事情。
爵位改革看起來和文官他們的關係不大,但實際上卻很大。文官想要插手,卻找不到什麼太好的理由,就讓人有一些無奈。
他們強行插手的話,反而會引起反彈。本身這件事情關乎到爵位改革,利益牽扯最大的就是勳貴和勳戚。
可是明白人都看得出來,那隻是流於表麵上的事情。陛下從這件事情開始,已經在逐步擴充參謀處的權力了,這對大家來說是一個不好的信號。
爵位改革在勳貴和勳戚之中也引起了軒然大波,這件事情雖然看起來是好事情,可是重新調整爵位的本質就是陛下在確立遠近親疏。
以前抱著爵位吃老本的事,在今後恐怕沒那麼容易了。
最恐慌的就要數定國公,這位是真的害怕了。
在這之前,參謀處的事情就沒定國公什麼事,英國公和成國公全都入了參謀處,隻有他個定國公沒有加入,這就已經讓他很尷尬了。
現在又搞了一個爵位出來。如果其他國公的爵位都沒變,唯獨他定國公的爵位降了一等,那他成什麼了?
他肯定會成為勳貴之中的笑柄,也對不起列祖列宗。想到這裡,定國公都快成為熱鍋上的螞蟻了。
他心裡麵也在琢磨著究竟該怎麼做才能夠讓陛下重新看重自己。
與此同時,爵位改革的消息也傳到了內閣之中。
四位內閣大學士也在琢磨這件事情,不過他們關注的不是爵位的事情。
對於四位內閣大學士來說,勳貴和勳戚的爵位與他們的關係實在不大,無論是升上去還是降下來都是一樣的。
韓爌四人關心的是參謀處的權力,這擺明了陛下要扶持參謀處。在這樣的情況下,韓爌他們想不關心都難。
於是四位內閣大學士又聚到了一起,開始商量這件事情。
隻不過聚在一起之後,半天也沒有人說話。原因很簡單,他們實在是不知道說什麼。
陛下讓參謀處議定,本身就沒有內閣什麼事;內閣要強行插手。這個理由也不好找,難道反對陛下的爵位改革?
可是陛下也沒跟內閣商量,韓爌他們想說話就隻能硬著頭皮上。可是想要硬著頭皮上,那也要有理由啊。
反對爵位改革,也要有反對的理由。這個理由恐怕也不太好找,難道說有違祖製?
這樣的話,在當今陛下麵前就不用說了,根本沒什麼意義。
“總要有個章程。”韓爌說道。
這話一出來,徐光啟等人都抬起了頭。
徐光啟說道:“和咱們內閣沒什麼關係的事情,咱們內閣就沒必要有什麼章程了吧?”
爵位改革這件事情與徐光啟的關係並不大,他也不想因為這件事情和陛下有什麼矛盾。
徐光啟深切地知道自己的地位,也明白陛下為什麼提拔自己。在這內閣之中,徐光啟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何況這一次的爵位改革,徐光啟真的不覺得有什麼。陛下想讓參謀處掌握一些權力,那就給他們好了。
眾人的目光都落到了孫承宗的臉上,想看看他要說什麼。畢竟這件事情牽扯到了兵部,原本應該是兵部來做的事情,現在轉給了參謀處來做,這就不太合適了。
孫承宗也沉著臉,說起來心裡還是有一些難受的。
不過陛下要拆分朝堂,這件事情也不是今天才開始做的。陛下以前提高通政司的地位,那個時候就已經表現的很明顯;這一次有這樣的操作也不奇怪。
成立參謀處的時候,大家其實就應該已經會想到今天。陛下想要一個參謀處,自然不可能隻是一個空殼的衙門。不然陛下費那麼大的力氣做什麼?
所以爵位改革這件事情根本就沒有辦法阻擋。其實朝堂上的事情也就是那麼回事,不是皇權壓倒臣權,就是臣權壓倒皇權。
從當今陛下登基開始,他的所作所為就是在收攏權力。
當今陛下首先抓住的就是軍權,讓戚金編練新軍,沒有用朝堂上的錢,而是用了內庫的錢,直接繞開了內閣和六部大臣。
同時,陛下還在朝堂之上展開了反腐行為,乾掉了一大批東林黨的人。不過也沒有全部乾掉,而是扶持起來徐光啟、韓爌、孫承宗三股勢力,讓他們沒有辦法擰成一股繩,從而削弱了內閣的權力。